12 非遗保护 - 南江县文化馆

今天是2024年04月24日 星期三

南江县朱公乡杨岭山村史 钟山村村史 正直镇育林村村史 南江县寨坡乡洋垭村村史 寨坡乡溪口村村史 元潭社区历史 元潭镇元潭村村史 元潭镇下坝村村史 元潭镇五梁村村史 元潭镇彭家缘村村史 南江县元潭镇檬子村村史 元潭镇凉水社区史 元潭镇回龙观村史 元潭镇韩岭村村史 玉皇观村志 兴马乡饮马池村史 杨坝镇田垭村村史 双庙村村史 李寨村村史 熊家坝村村史 兴马乡红岩观村村史 南江县兴马乡罗岗村村史 下两镇天关村村志 南江县下两镇江口村村史 南江县下两镇柑树坪村村志 五山村村史 南江县下两镇瓦坪村村史 南江镇双元村村史 双桂乡红豆村村史 南江县沙河镇星光村村史 南江县仁和乡钟家湾村村史 坪河镇关坊村史 楠坪村村史 渔坝村村史简编 南江县朱公乡刘家塝村村史 南江县朱公乡百坪村村史 南江县正直镇柳树村村史 南江县长赤镇书房村村史 南江县元潭镇字库村村史 南江县元潭镇石寨子村 南江县下两镇黄坪村村志 南江县双流镇磨垭村村史 南江县双流镇黄垭村村史 南江县双桂乡马桑村村史 南江县石滩乡石河寨村村史 南江县沙坝乡三河村村史村情概况 南江县沙坝乡铧尖村村史 南江县沙坝乡大湾村村史 南江县桥亭乡山寨村村史 南江县坪河镇人民村村史 南江县平岗乡桅杆村村史 南江县平岗乡断桥村村史 南江县红四乡沈坡村村史 南江县贵民乡土潭河村村史 南江县贵民乡双田村村史 南江县贵民乡铧厂村村史 南江县光雾山镇大营村村史 南江县关田乡西坪村 村史 南江县关路乡雄岭村村史 南江县关路乡乡史 南江县关路乡邻江村村史 南江县关路乡苍蒲村村史 西沟村村史 南江县关坝镇五郎沟村史 南江县赶场镇长坝村村 史 南江县赶场镇石龙寨村村史 南江县赶场镇白马村村史 南江县大河镇李家岩村村史 庙坪村村史 流坝乡梅岭村村史 南江县红四乡刘家村村史 凉水社区史 红岩乡红寨村村史 红光镇房龄村史 红光镇柏山村史 南江县和平乡孟山村村史 韩岭村村史 桂花园村村史 南江县云顶村村史 南江县高桥乡五山庙村村史 南江县高桥乡龙潭村村史 箭杆村村史 高家河村史 齐坪村村史 甘溪村村志 佛尔岩村村史 凤仪乡永合村村史 凤仪乡清花村村史 凤仪乡东流村村史 大河镇太平山村村史 白珠村村史 正直镇望龙村村史 南江县和平乡油榨坪村村史 红光镇茨竹村史 南江县赤溪镇西厢村村史 文昌村史 蒲坪村村史 南江县赤溪镇金银村村志 侯家乡北峰村村史 南江县红四乡斜岩村村史斜岩村村史 钟山村村史 坪河镇关坊村村史 南江县坪河镇人民村村史 南江县八庙镇小寨村史 南江县八庙镇乡史 南江县八庙镇普照寺村村史 南江县八庙镇谢家坪村村史 团结乡罗沟村村史 南江县关坝镇小田村村史 南江县关坝镇西沟村村史 南江县关坝镇五郎沟村史 团结乡罗沟村村史 南江县八庙镇小寨村史 南江县八庙镇乡史 南江县八庙镇普照寺村村史 南江县八庙镇谢 家坪村村史

村情概况

北峰村位于南江县西南方向58公里处,背靠九顶山麓,脚踏通木河沟,距侯家乡镇7公里。东与白珠村隔山(九顶山)相依,西与拦马村相邻,南与广教村相靠,北与罐山村隔河(通木河)相望。幅员面积3.1平方公里,地貌以山丘为主,海拔660米,常年平均气温17℃,平均降雨量1200mm,无霜期达280天,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雨量充沛,气候宜人,适合种植饲养和林木生长。整个北峰村地形似张香樟树叶,山清水秀,土地肥沃,物产丰富。

全村辖4个农业合作社,249户村民,1024人,耕地面积875亩,其中田572亩,地305亩,林地面积1150亩,有劳动力508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47户,178人,2014年底脱贫3户,17人,2016年底脱贫5户,20人。

全村公路全部硬化,交通四通八达,水电户户通,光纤联通信号全覆盖。全村90%以上农户土坯房均改造新建砖房。

村委会驻地于本村四社(小地名孙家浜)离九顶街道100米。


北峰村村名的由来,还有一段历史,九顶山头有个北峰关,地势险要,过去赶木门、红光必经此地,垭口有两棵大柏树,遮天蔽日,风景优美,夏天特别凉爽,当场日卖凉水醪糟、豌豆凉粉,生意兴隆,是来去行人的天然休息地。北峰关山腰还有一座古庙,香火很旺,每年正月初一到十五都有文人在此讲书树古以“善”、“孝”教育世人,善事筹资,热闹非凡。老人讲从北峰关到拦马墙,从北峰关到龟岩河石板路与庙筹资起很大作用。33年红军驻长赤李先念指挥中奎山战役,红军一个排占九顶寨,守北峰关,阻止从苍溪和平方向来的国民党援军,保证了中奎战役的胜利。

现在因修建公路北峰关虽然低了丈把高,失去了当年那自然风光的美景,但水泥路宽阔平坦,坐车舒适,现在北峰关仍是通往罐山村,北峰村的必经之地。87年将三村改为北峰村有历史意义,政治意义,也有现实意义。


所属行政区划及沿革演变

明清时期:北峰村尚未形成独特的行政体系,是族权,绅权,官权共治的乡村,皇权的教化引导着族权,绅权在乡下活动成为国家控制乡村的手段。民权,民生,民主严重压抑乃至基本不存在。

民国时期:北峰村的行政区划基本形成,就区域属保宁府,南江县青龙乡第五保,保长王天成,副保长曹显让,保内设甲,甲长孟仁先,联保主任何茂生。这些地方机构管理乡村民事活动,协助地方政府收粮、收税、征兵、纳捐等。还负责处理地方民事纠纷,调解村内外矛盾,抵御外来势力的入侵。其目的就是维护封建统治和家族势力。

新中国成立后,石庙乡下设行政区划为管理区,管理区下设农业合作社,北峰区为三管区,下设四个农业合作社。197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把乡改为人民公社,石庙乡为九顶人民公社(因九顶山坐落于乡中部故为民),人民公社下设大队,北峰村为当时的三大队。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把人民公社再次改为乡,所辖区划为村,村下设生产社,孟家沟为一社,棉花咀为二社,走马梁为三社,大路梁咀为四社,管委会设在棉花咀。

2010年出于国家战略军事的需要把革命老区部分地名还原成老地名,三村改为北峰村。2013年精简机构拆区并乡九顶乡拆,北峰村划归侯家乡辖管。


村级组织建设

党支部:

王木芳:1958—1961年任九顶公社三大队党支部书记

王尔阶:1962—1979年任九顶公社三大队党支部书记

王茂林:1980—1986年任九顶公社三大队党支部书记

孟玉才:1987—2003年任九顶乡北峰村党支部书记

孟平文:2004—2006年任九顶乡北峰村党支部书记

何兴修:2007—2010年任侯家乡北峰村党支部书记

王用理:2011—2016年任侯家乡北峰村党支部书记

侯林玲:2017年侯家乡下派任侯家乡北峰村党支部书记

王用理:2017年任侯家乡北峰村党支部副书记

村委会

王茂林:1966—1979年任九顶公社三大队大队长

孟玉才:1980—1986年任九顶公社三大队大队长

王茂林:1987—1993年任九顶公社三大队大队长

何兴修:1994—2008年任九顶乡北峰村村主任

孟能文:2009至今任侯家乡北峰村村主任

赵东海:2016县档案局下派任侯家乡北峰村村主任助理。


北峰村主要姓氏及迁徒由来

北峰村主要姓氏有:孟、王、吴、宋、唐、谢、谭、何、汤、孙、康、杨、朱、邹、李、刘、夏等,其中孟、王、吴姓最多。孟氏占全村人口30%,王氏占全村人口20%,吴氏占全村人口15%,以上姓氏都是由湖广填川迁徙而来。

孟氏:是八大王剿四川时期由湖北麻城孝感迁徙而来,由当时的政府强制而来,不来者将手反绑送来,所以现在有很多老人有双手向后反背的习惯。孟氏起祖孟灿与夏氏女成家,生一个儿子姓孟,一个女儿姓夏,所以历来是夏孟是一家人,从不准夏孟二姓通婚。孟氏分布孟家沟,孟家山(和平乡),孟家坡(侯家乡),杏儿垭(木门镇)等地。孟氏家族素以“和睦友好为邻,宽以待人”为本,以“勤学上进,勤俭持家,孝敬父母”为荣的道德理念传家,教育子孙。

王氏:古时的太源郡,琅琊郡是王氏的发源地,是中国古老的姓氏之一,是全国第一大姓,北峰村王氏也是湖广填四川迁徒而来。在当地广教村,罐山村,双桂的马桑村,长梁村王氏居多。王氏以“勤奋上进,勤劳,善良”的家风教育后人,以“尊敬长辈,孝敬父母,自强自立”的家训孕育子孙。

宋氏:湖广填四川迁徙而来,北峰村属栏马村二社宋家河宋氏分支。宋氏以“艰苦奋斗,勤俭持家,睦邻友好,尊老爱幼”为荣。宋氏人丁发展兴旺。

吴氏:湖广填四川迁徙而来。祖籍湖北麻城孝感。在当地广教村二社吴家河,北峰村三社居多。吴氏以“耕读为本,勤俭,善良,尊老爱幼,孝敬父母”为荣人丁发展兴旺。


北峰村政治经济发展情况

农业:土地改革时期,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北峰村人民享有生产资料与生产者直接结合的自主权,劳动人民不在受他人支配和剥削,独立自主而完全满足自己需要而进行生产劳动。

五十年代初,我国农村开始了农业合作化运动,农民由各种形式的互助组成发展到初级农业社,然后过度到高级社,单干的农民只占少数。1956年下半年,随着高级农业社组建范围的扩大,包工包产责任适用范围在全村展开,使农业生产得到了较大发展。

1958年秋,人民公社成立,公共食堂建立,北峰村生产模式实行了高度集中统一的农业经营方式。其特点是:实行政社合一,强调一大二公,一平二调,工、农、商、学、兵相结合,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生产队和大队是当时农村集体经济的组织形成。


文革时期以农业学大寨为方向,以生产队为单位,下设几个作业组,每个组所有务工人员统一在一处劳动,统一出工,统一歇息,统一收工,以评分的方式计劳,以敲梆梆为会,统一指挥全队生产劳动作息,还成立了“红卫兵战斗队”“铁姑娘战斗队”“棉花专业队”“多种经营小组”。生产成果的分配按“先国家,后集体,再个人”的原则,谷、麦收获后,由公棚统晒,生产队统装,后组织全队老少劳力背公粮,集体运交到红光或九顶粮站,而后由生产存足备荒粮,剩余粮食才按所得工分产值分配到户作农民的口粮。棉花、油料按收购价卖给国家。

改革开放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加速农业发展的方针和政策。北峰村干部群众因实际出发,恢复了包产到组,包干到组,继而恢复到包干到户,土地全分配,农户全承包的生产方式。农业生产以农户为单位自主经营,国家税按户上交,地方提留也划分到户,费用用于地方行政、地方建设、公共设施等。

改革开放以来,生产方式的改变,生产资料管理方式发生了根本转变,生产率大大提高,国家富裕了。2006年党中央宣布,减免农业税,给种田的农民还给了补助,鼓励农民种田,国家还派专业人员进行技术培训,水稻、玉米杂交的技术大力推广,产量提高到改革前的3倍,从根本上改变了生产条件,提高了广大人民生活水平。

土地流转是农业经营方式的进一步改革和创新,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北峰村开始了新一轮的农业经营方式改革。通过土地流转由分散经营向适度规模经营转变,让有能力的人连片承包,适应新形势下经济发展。2015年将100亩茶园转包给本村村民李飞经营产业发展;2017年成立了“中药材专业合作社”在本村四社流转土地100亩种植中药材无花果。

工业:解放前由于环境,生产资料匮乏,科学技术落后,严重制约了北峰村的工业发展。解放后由于社会制度的优越,北峰村人不仅继承和沿袭了传统手工工艺,而且还进一步发展提高了民间工匠、艺人的生产技术,同时还不断引进外来新技术。从而北峰村的木工、石工、铁匠、农产品加工、机器修理、缝纫等都活跃起来了。当时,一社孟胜、二社王茂爵建起了粮食、饲料加工房,四社唐天清建有缝纫社等。这些手工业促进了农业发展,服务于社会,发展了经济。


北峰村解放前后教育、卫生的发展历程

1.学校教育的发展情况

随着社会教育的发展,学生人数逐渐增多,在党委政府的支持下,1976年大队支书王茂林、大队长孟玉才组织由群众投劳、集资在大地坪修建了占地三亩的学校。大家齐心协力用时仅短短几个月,教室6*8的标准五间,教师办公室、厨房、厕所、篮球场等设施一应俱全。学校建成后,学生逐年增多,由原来的一位教师增加到三位,分别由姜德尧、张生杰、孟玉华任教。张生杰调走后,由王富政任组长,主持学校工作。1989年王富政上调后,由梁尚学、杨星桂、孟生文执教。学校有一至四年级,并设有复习班,紧接着增加了幼儿班。当时学生人数多达86人,是北峰村学校发展到最好的时期。全村入学率达100%。

2004年,形势发生了变化,国家提出了教育改革,学校格局进行调整,加之计划生育,学生人数减少,北峰村学校与其它学校一样,要求停办。北峰村学校进中心校就读,校产属村集体所有。

历经40多年的三村(现称北峰村)小学,由于领导重视,群众热情,尊师重教,教师认真负责,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人才。三村(现称北峰村)小学就读的学生升到高一级学校去,高才生很多,前途辉煌。古人云:“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鸟欲高飞先展翅,人求上进先读书”。这是北峰村人的宗旨,干部的指导思想是“再穷不能穷教育”;“群众不比年猪大,不比房子多,只比孩子读书行”。到目前为止北峰村大学生有68人,研究生5人,博士生1人。

2.扫盲运动

扫盲运动就是扫除文盲的运动,旧社会穷人无钱读书,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文盲率高达85%。不识字的人称为文盲,文盲成为新中国建设发展的拦路虎,为解决这一问题,全国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扫盲运动。北峰村也一样,积极投身于这场运动。根据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需要,制定规划,编辑教材,统一安排学习时间。以农闲上夜校为主;开会时间、田间休息时间为辅。为解决扫盲教师问题,一方面注重业余教师的培训,同时利用学生星期假日教大家识字,发动青年团组织协助。鼓励优秀学员,奖励优秀扫盲教师。群众学习情绪高涨,通过扫盲学习,文盲群众不但认识很多字,还能记账,有的还能写信,而且在学习过程中转变了思想观念,了解了国家大事,思想觉悟也有所提高,对农业生产和各项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3.医疗卫生

建国后,九顶乡成立,设立了九顶医院,群众就地治病方便了。1959年政府把卫生工作放到大队,北峰村设立卫生站,三村(现称北峰村)吴宜川是卫生站医生,负责全大队人民的疾病防疫和治疗。七十年代后又以生产队为单位成立农村合作医疗站。北峰村各队都设有医疗点。办点宗旨是:让人民就近医疗,提倡吃药不付钱,治病不走远。每队的医生,一边生产,一边看病,命名为赤脚医生。改革开放后,国家对人民群众健康、医疗卫生更加重视,医生实行专业知识考试,必须经过专业培训,持证上岗,乡亲们看病就医更安心。

北峰村交通状况

解放初期,北峰村地处浅丘地带,离城镇较远。到长赤要途经赵家汴、侯家梁、龙洞岩、康家坪、黄梁垭等地接近一天时间的路程,到南江县城要走两天。老百姓出行难、办事难、赶场更难。老百姓的油盐场木门;沙溪场是卖猪、牛、粮、购物的首选场镇,来去都是肩挑背磨。至今老人中还流传着:“沙溪青龙把集赶,来回途中很艰难,来上坡,去下坎,歇气就到北峰关”。

七十年代,北峰村的交通还是没有多大变化,燃料缺,经常到旺苍、马桑湾磨岩拉煤到木门,千多斤煤要请十多个青壮苦力一天才能背回。1976年,老百姓出力,国家投资不到一年时间长天(长赤—天池)路与天九(天池—九顶)路修建成功,给交通运输带来了极大方便。

1.一九七七年修建了从九顶街道至本村四社茶山的泥土公路全长3公里。

2.一九九二年九顶乡赵志富是党委书记,在党委政府的努力,开通了南江到九顶的班车,老百姓出行办事更加方便。“要得富先修路”。北峰村干部群众十分重视交通道路建设。

3.二零零四年孟平文任书记时,又发动群众投工投劳又通二社,三社和一社,北峰关到孟家大院的公路共5公里。

4.二零一五年村支部书记王用理,村主任孟能文,又积极努力争取款项,解决了土地调整问题接通了一社到二社的公路。全村村社公路全线贯通,同时又作群众工作地方筹资45万平整路基。二零一六年硬化村道路4.5公里,二零一三年硬化社道路1.5公里。全村村社道路畅通,交通四通八达,老百姓出行方便。只要电话一打车就开到家门口。

北峰村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是各项事业发展前进的重要条件,是人们生产生活毕不可少的基石。北峰村历届支部村委都十分重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使北峰村得到翻天覆地的变化。


1.水利建设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北峰村支部村委根据三村山沟较多的地理特点,干部集中群众智慧,调动群众积极性,充分利用本村技术人员,规划设计定方案,修建水库,塘堰。

一九七九年前后,全村修建了石埂塘库共6口(一社的枫相沟水库,二社的铁炉沟水库和沙田河塘库,三社的七星塘,四社的槽房沟水库和猫儿沟水库。)

一九八七年全村又修建了土塘8口,塘库建成基本上解决了村社农业用水问题。戴起草帽收水,天旱也能保证农业丰收。

2.水电户户通

一九七九年接通了全村高压电线的主干线。二零一零年又进行了农网改造,规范线路,增添了用电设施,保证了户户安全用电。二零一五年全村153户用上了自来水,逐年增加。二零一七年全村自来水使用率百分之百,自来水安装全覆盖给村民生活带来了极大方便。

3.村办公室建设

二零零九年国家拨资金修建了村办公室一楼一底,占地面积300平方米。办公室设有书记办公室,主任办公室,会议室,图书室,厕所,群众活动广场。

4.脱贫攻坚

二零一七年书记王用理,村主任孟能文在国家扶贫政策下执行党的政策修建了卫生室,文化室丰富了文化阵地建设,添置了办公设施。现在北峰村办公室硬件设施齐全标准,软件规范。一到办公室,便民服务的各种规章制度,章程,党政人员岗位职责,党务村务公示,都展现在人民群众眼前。真正是“阳光为民,暖心服务”。领导满意,群众放心。

村委领导班子在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上级决策,共念扶贫经,同打攻坚巩固战,积极履行职责,主动行为,引进全村脱贫奔康步伐。为解决贫困群众住房,二零一七年在一社设建了村民聚居点,集中安置15户,54人,易地搬迁分散安置12户,48人,解决了贫困群众的住房问题。党的惠民政策如暖暖春风吹进了北峰人民的心田。

二零一七年北峰村实现了七有,村通水泥路,安全饮水全覆盖,家家户户有生活用电,村卫生室60平方米,文化室50平方米,网络主线通农户达百分之六十,集体经济收入人平均6元以上。全村贫困户47户,178人,全部解决了有饭吃,有衣穿,水电户户通,有安全住房,医疗教育有保证,户户有广播电视。到达了“村销号,户脱贫”的目标,脱贫攻坚使全村贫困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


北峰村民间艺人

北峰村五匠艺人,能工巧匠,资源丰富,为当地各项建设献出了自己的才艺,工艺输出为社会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宋万聪:北峰村四社人,石工,石工手艺精通技术高超,雕刻石狮,二龙抢宝,人物形象,花草树木,飞禽走兽栩栩如生。

唐桂山:北峰村四社人,木工艺人,木工手艺精通,制作家具,建设取样独特,犹以川斗雕花,楼角雕刻造型为长,栏马墙神庙建造是他的代表作。

孟福文:北峰村一社人,篾工艺人,竹篾编制有五十年工龄,用竹篾编制各种家具,玩具,凉席精致美观,工艺熟练。

孙孝秀:北峰村四社人,铁工艺人,能打造各种铁制品,农具,家具,及其它工具,美观耐用。

李文坤:北峰村二社人,土匠艺人,对泥土建造很有研究,经验丰富,能筑建三丈高的民房土墙,高墙作业自然流畅,质量过硬。


北峰村文化古迹,传说及文化遗产

1、九顶寨

九顶山位于北峰村东,九顶山九座山峰故九顶。九顶寨建于九顶山上,九顶山形似一匹骏马,四周山崖陡峭,地形险要,人们常把九顶山称九顶寨。山上有九个寨门,现在还有五个,山上还有石碾,石磨,堰塘。到处地中都有大小不等的瓦粒,山上还存有好几处石墙,高而坚固。

据巴中时报刊登的历史史文,在明末清初时,清军经秦巴古道过通南巴入川,保卫家园各地建山寨作阵地抵抗。九顶寨也属那个时候修建,据传说是当年何家碥,孟家沟,王家碥三地联合修建。寨子工程浩大,各处建筑坚固雄伟。几处寨门都刻有对联,特别是南寨门对联“老鹰绕北峰,一嘴吸尽三溪水,云龙广教化,匹马保定九顶山”。对联点出了九顶范围内几个重要地名。概括了九顶的山水地理,风土人情。“一嘴吸尽三溪水”是多大的气魄,好大的勇气。“匹马保定九顶山”有多大的决心啊!可见当年九顶人修寨,保卫家园的英雄气慨。的确当年如关上九个寨门,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坚固阵地。

一九三三年李先念在长赤指挥中奎山战役,一个排的红军阵守山寨,堵截从苍溪和平方向,木门方向增援的国民党军队,保证了中奎战役的胜利。现在山上几十亩土地全部退耕还林,森林茂密。

2、字库

北峰村二社有座石塔,高5米,上下五层,每层都有四角扳爪,现保存完好,建造时代无可考证。

3、五四食堂

北峰村三社吴家大院老屋,大跃进时期在此建公共食堂,多年来各地公共食堂都取消了,可吴家大院老屋大门上还刻着一副对联“公共食堂风吹不散,人民公社雷打不垮”,横联是“五四食堂”。看到这幅对联,老人们就回忆起了,大跃进时期,放工打梆梆,社员们拥进食堂吃大锅饭的情景。

4、孟氏古墓碑群

孟家沟大坟园,现有墓葬多座,民国以前的古墓有30多座,大型精美墓碑有6座,其中孟永康墓碑最高大精美,长约6米,高约5米,占地面积约30平方,造型是大型帽子碑,碑顶圆型,碑帽四角扳爪,碑外花草,人物雕像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碑柱滚龙抱住,柱座石狮生动形象,雕刻工艺上乘。有极高的艺术水平。碑内空间约5平方米,可搭大桌一张10多人可以吃饭,此碑建造于道光,辛巳年距今有180多年历史,现完好无损。


北峰村知名人士

孟英福:北峰村一社人,三三年参加红军,战功显赫,建国后曾任西藏军区司令员,成都军区后勤部长。巴中将帅碑林有他的纪念碑。

孙德昌:北峰村四社人,曾任德阳市委书记。

王强:北峰村二社人,北京中科院,大连物理研究院博士,现在成都科能研究院任职。

吴林林:北峰村四社人,72年参军,曾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交通厅副厅长。

王尔举:北峰村三社人,曾任和平乡乡长职务。

王习之:北峰村三社人,曾任和平乡、九顶人民公社医院院长,省劳模;曾多次出席省、地、县先进代表大会;九顶人民公社首位组建巡回医疗队及以社兴办合作医疗。

吴鹏:北峰村三社人,现任关路乡党委书记。

柳玉平:北峰村四社人,现任平昌县镇龙镇镇长。

吴蜀川:北峰村三社人,曾任侯家乡副乡长,九顶乡乡长。

孟英钦:北峰村一社人,63年巴中师范毕业,是本村解放后最早的师范生,曾在双桂中学,九顶小学任教42年已退休。为九顶小学校歌谱曲。

康树文:北峰村四社人,教师曾在九顶小学任教导主任多年。曾为九顶小学校歌作词。


乡村文化及民俗民风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思想的进步。北峰村人的新的乡村文化生活层出不穷。解放初,调秧歌舞、打钱架子、春节期间踩高脚、耍龙灯、舞狮子、锣鼓唢呐。孟家沟(北峰村一社)的狮子1998年到和平乡孟家山与当地孟氏春节联欢,很受欢迎。孟宜平、孟文清的唢呐1999年代表,九顶乡参加长赤区文艺汇演还得过奖,北峰村青年文艺队多次参加九顶乡文艺汇演,很有水平。文革时期男女老少参加跳“忠”字舞,唱革命歌曲,唱样板戏,北建立了文艺宣传队。

北峰村民风淳朴,民俗纯正,百姓憨厚勤劳,善良纯朴,为人处事热情大方,礼貌待人,豪爽侠义。红白喜事都很讲究,礼节很隆、过程复杂。

1、红事(喜事婚嫁)

相亲:儿女成人媒人牵线相亲,若双方同意,男女方约好日期,女方如期到男方家了解家庭情况,生活习惯。女方对男方家庭状况满意,则由男方择期到女方家作揖(订亲),主要送衣服8套或12套、大馍20个、女方亲属每户十色礼(十样不同)。接着是选定好结婚日期。

结婚办酒席:婚宴要杀猪宰鸡等摆席招待客人,习惯是十大碗,男方请锣鼓唢呐到女方迎亲。男方举行结婚典礼,在当地也非常隆重。

2、白事(忧事一般指老人)

老人死后,设灵堂,随后入殓、装棺。出殡前一晚请礼生作文拜孝,追述死者生前的功劳苦处。死者出殡,不停放鞭炮,到达安葬地点庄重的举行下葬仪式。

3、山歌、民歌:北峰村文化基础底蕴雄厚,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创作集结很多山歌、民歌。最常见的有䒵秧歌、背二哥、打夯歌、赶石头歌、开山歌。特别是䒵秧歌,一人领唱,群体合乐的方式展现,言辞风趣感人,旋律优雅动听。以此作为劳动场合清除疲劳,提神增劲的方式。打夯歌,四人一组,抬起夯石,一人领喊,多人应答,统一用力集中,消除疲劳,提神添劲,使劳动场面十分热闹。

现选有以下民歌山歌情歌:

(一)沙溪青龙把集赶,来回途中很艰难;

来上坡,去下坎,歇气就到北峰关。

(二)这山望着那山高,看见妹儿在半山腰;

要是从前跟着我,柴不坎来水不挑。

(三)大田栽秧在四方,又栽辣子又栽姜;

 辣子莫得姜好吃,家花莫得野花香。

(四)草帽子儿满天飞,好久没有到一堆;

说不完的知心话,流不完的眼泪水。

(五)叫我唱来我不挨,两拨箱子唱滚台;

你唱你的梁山伯,我唱我的祝英台。

(六)山歌子来子山歌,你的莫得我的多;

屋里装了几柜子,山上还有几面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