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非遗保护 - 南江县文化馆

今天是2024年04月19日 星期五

南江县朱公乡杨岭山村史 钟山村村史 正直镇育林村村史 南江县寨坡乡洋垭村村史 寨坡乡溪口村村史 元潭社区历史 元潭镇元潭村村史 元潭镇下坝村村史 元潭镇五梁村村史 元潭镇彭家缘村村史 南江县元潭镇檬子村村史 元潭镇凉水社区史 元潭镇回龙观村史 元潭镇韩岭村村史 玉皇观村志 兴马乡饮马池村史 杨坝镇田垭村村史 双庙村村史 李寨村村史 熊家坝村村史 兴马乡红岩观村村史 南江县兴马乡罗岗村村史 下两镇天关村村志 南江县下两镇江口村村史 南江县下两镇柑树坪村村志 五山村村史 南江县下两镇瓦坪村村史 南江镇双元村村史 双桂乡红豆村村史 南江县沙河镇星光村村史 南江县仁和乡钟家湾村村史 坪河镇关坊村史 楠坪村村史 渔坝村村史简编 南江县朱公乡刘家塝村村史 南江县朱公乡百坪村村史 南江县正直镇柳树村村史 南江县长赤镇书房村村史 南江县元潭镇字库村村史 南江县元潭镇石寨子村 南江县下两镇黄坪村村志 南江县双流镇磨垭村村史 南江县双流镇黄垭村村史 南江县双桂乡马桑村村史 南江县石滩乡石河寨村村史 南江县沙坝乡三河村村史村情概况 南江县沙坝乡铧尖村村史 南江县沙坝乡大湾村村史 南江县桥亭乡山寨村村史 南江县坪河镇人民村村史 南江县平岗乡桅杆村村史 南江县平岗乡断桥村村史 南江县红四乡沈坡村村史 南江县贵民乡土潭河村村史 南江县贵民乡双田村村史 南江县贵民乡铧厂村村史 南江县光雾山镇大营村村史 南江县关田乡西坪村 村史 南江县关路乡雄岭村村史 南江县关路乡乡史 南江县关路乡邻江村村史 南江县关路乡苍蒲村村史 西沟村村史 南江县关坝镇五郎沟村史 南江县赶场镇长坝村村 史 南江县赶场镇石龙寨村村史 南江县赶场镇白马村村史 南江县大河镇李家岩村村史 庙坪村村史 流坝乡梅岭村村史 南江县红四乡刘家村村史 凉水社区史 红岩乡红寨村村史 红光镇房龄村史 红光镇柏山村史 南江县和平乡孟山村村史 韩岭村村史 桂花园村村史 南江县云顶村村史 南江县高桥乡五山庙村村史 南江县高桥乡龙潭村村史 箭杆村村史 高家河村史 齐坪村村史 甘溪村村志 佛尔岩村村史 凤仪乡永合村村史 凤仪乡清花村村史 凤仪乡东流村村史 大河镇太平山村村史 白珠村村史 正直镇望龙村村史 南江县和平乡油榨坪村村史 红光镇茨竹村史 南江县赤溪镇西厢村村史 文昌村史 蒲坪村村史 南江县赤溪镇金银村村志 侯家乡北峰村村史 南江县红四乡斜岩村村史斜岩村村史 钟山村村史 坪河镇关坊村村史 南江县坪河镇人民村村史 南江县八庙镇小寨村史 南江县八庙镇乡史 南江县八庙镇普照寺村村史 南江县八庙镇谢家坪村村史 团结乡罗沟村村史 南江县关坝镇小田村村史 南江县关坝镇西沟村村史 南江县关坝镇五郎沟村史 团结乡罗沟村村史 南江县八庙镇小寨村史 南江县八庙镇乡史 南江县八庙镇普照寺村村史 南江县八庙镇谢 家坪村村史

韩岭村位于南江河凉水河畔西面,东靠元潭镇凉水井村,西接下两镇瓦坪村,南与元潭镇治平村相壤,北同下两镇灵活村毗邻。距南江县城56公里,离巴中城26公里。

该村复员面积1.97平方公里,海拔700米,耕地860亩,林地1200亩。辖2个农业合作社,136户,568人,劳动力236个,设1个党支部,2个党小组,党员15名。村两委干部4人,村社干部5人。韩岭村作为元潭镇辖17个行政村之一,因地处偏僻地带,离集市远,村道公路坡度大,弯拐多,路面狭窄,交通不便,信息比塞,导致经济发展站缓慢,村民的生活水平较低。2014年被列为贫困村,经过2014年至2016年脱贫攻坚,精准扶贫政策以及贫困户的自力更生,于2016年全村脱贫。如今全村经济发展态势良好,基础设施极大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民风淳朴,风起良好,村容村貌优美,村民安居乐业。


历史沿革

韩岭村隶属南江,在明末清初,巴山战乱长达数十年,南江人民遭劫难,幸存者少。千里巴山荒无人烟。清朝康熙年间,清政府武装解送两湖人口密集地区的部分民众入川,即流传“湖广填四川”的故事。现在韩岭村人大部分是那是移民的后裔,当时的移民与本地人长期努力逐步恢复旧貌,但清政府高租重赋,丁夫苦役,仍然缺吃少穿,过着悲惨生活。


民国时期,韩岭村隶属南江(伪)县元潭(伪)乡第三(伪)保。由于是国民党统治,社会黑暗,韩岭人生活得更痛苦。丙子、丁丑年(1936年、1937年)遭大旱,粮食无收,国民政府不管人民的死活,人们以树皮、草根充饥,挖“神仙土”即白泥填肚子,不能消化,腹胀而死,饿死了许多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解放初期韩岭隶属南江县李家乡所辖,村名为“石家牌村”,下设三个初级农业合作社,一社何家湾,二社窑罐梁,三社马家山。人们的生产劳动方式是一家一户单干,人们虽然有了土地,但劳动方式是刀耕火种,广种薄收,人们的生活仍然是吃不饱,穿不暖。

一九五八年实行公社化,韩岭村化为凉水人民公社第七生产大队,下设三个生产小队,一队何家湾,二队窑罐梁,三队马家山。一九六O年下半年一、二生产小队合并一个生产小队,即第一生产小队,原第三生产小队变为第二生产小队。

一九五八年至一九六O年上半年各生产小队各办一所公共食堂,人们就在公共食堂吃集体饭,生产集体化。一九六O年下半年解散公共食堂,但依然是集体生产。人们的生活口粮由生产队分配,劳动报酬是凭自己在集体劳动所得工分数按生产队的工分值计算领取。


实行公社化,走集体化道路,大家在一起生产劳动,改造穷山恶水。人们肩挑背抗兴修水利,搞农田基本建设,一口口山坪塘、山湾塘相继建成,一片片坡地编程一层层梯田,把生产的粮食一部分作口粮,一部分交给国家。

由于该村地理位置所致,是一个典型的旱山村,虽然修建了一些山坪塘、山湾塘,但是遇到大旱还是抵御不了旱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该生产大队决定修建一座水库。一九七二年动工,水库位于现在的韩岭村二社。由原来的六七大队共同修建,由余作发(七生产大队的支书)、冷开松(六生产大队的支书)廖远近(生产小队副队长)组成修库领导小组,廖远近任技术、施工员。当时的劳动条件极差,建修非常艰苦。修库需要用的水泥、砂石、炸药,都是靠人力从6公里的山下背回来。建坝的石方靠人用钢钎、二锤、錾子、手锤敲打而成。运石方用绳索套住石头靠人的肩膀抬,拦水坝的泥土是用背篓,人一背一背背来的。没有压土机,就用一个特别大的石磙,靠人力拉石磙碾土筑坝。人们用土办法,经过五年奋战,水库于一九七六年竣工。这是韩岭、凉水井两村人民,水利建设的一个伟大壮举!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取消人民公社,恢复乡村行政制。七生产大队更名为凉水乡韩岭村,下辖两个农业合作社,一社窑罐梁,二社马家山。2015年撤乡并镇,韩岭村隶属元潭镇。

改革开放党的农村政策给农民带来福祉,村民在自己承包的土地上甩开膀子大干,种植业、养殖业并举,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经济收入增加,温饱得到解决。

近几年在村支部、村委会的带领下,全村人民艰苦奋斗,如今该村的经济发展态势良好,旧貌换新颜。户户都是小洋房,90%的农户有机动车。村道公路连社道公路,社道公路连户下路、田间还有生产路,全村户户通电、通路、通水、通网络。


村里有图书室,老年活动室健身场、文化院坝、卫生室。

村小学一所,始于一九五三年,先任教师黄自奇,后任教师马邦奎,在该村任教四十四年,现任教师谢向东。该村小学1994年被南江县教育局评为凉水学区(下两片区)首个合格村校。

村容整洁,环境优美,仰望蓝天白云,俯视绿水青山。

韩岭人过着幸福安康的生活,社会主义新农村展现在韩岭大地上。


地理资源状况

韩岭村是山上山下几面坡的地势,面积1.97平方公里,梯田层层,山林环绕,全村共有耕地面积860亩,山林1200亩,草地560亩。土壤主要是黄土,这种土壤硬度大,水漫后粘性好,即可种植,又可做建筑材料。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认真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制,农业发展很快。全村长期大面积种植农作物由8种。小春主要种植小麦、豌豆、蚕豆、洋芋。大春主要栽种水稻、玉米、红苕、大豆。大春收成占全年总产量的70%,水稻种植面积最大,其次是玉米。五、六月间,满山满坡挂了红缨,七、八月间,家家户户院坝玉米棒子堆成山,九月间家家户户黄谷装满仓。

该村的经济作物有十多种。主要有油菜、芝麻、魔芋、茶叶、万寿菊、青花椒,还有银花、黄柏、杜仲等药材。油菜面积最大,产量高。茶叶、万寿菊是南江县打造生态旅游带新兴产业,茶叶全村栽种面积300亩,万寿菊全村栽种300亩,万寿菊五月栽,七八月摘花,经济增收快,菊花盛开时,花景迷人,韩岭成了花海。青花椒是韩岭村无公害特色产品,全村栽种200亩。栽了万寿菊、栽茶、栽青花椒给 村民致富带来机遇,农户既得到土地流转补偿费,又得到产值利润分红费,还可以到流转地里挣劳务费。


该村有果树十多种。主要有樱桃、李、桃、石榴、杏、梨、柿、核桃、银杏、枇杷等。春天雪白的樱花、梨花,粉红色的桃花,红色的杏花,红色的石榴花把村庄装饰的十分艳丽,秋天黄橙橙的梨,红彤彤的枣,金色的柿挂满枝头,惹人醉。

牧草源丰富。山多、草多,为村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村民利用这些自然资源长期饲养生猪、牛、羊、鸡、鸭、兔、蜜蜂等。

森林是环保绿色的金子。村现有林地200亩,山林覆盖率50%,有松、柏、青杠、杨、桤木、杉、白杨、椿、柳、枫等十多种用材树木,有油桐、核桃、板栗、桑、桔等多种经济树木,有紫荆、桂花、玉兰、腊梅、山茶等花树,有杜娟、木兰、牡丹、月季等花卉。

有丰富的水资源。一座水库位于全村顶端,一条水渠从水库蜿蜒贯穿全村,放水时渠水像一条长长的青龙在山间游动,十分壮观。有山坪塘、山湾塘十多口,有了这些水利设施,保障了全村的农田灌溉,人畜饮水。


村内重大事件

1.  1970年,办窑罐厂;

2.  1972年——1976年,修建天星桥水库;

3.  1983年,全村通农电;

4.  1997年——1998年,修建村道公路;

5.  2009年,修建村委活动室;

6.  2010年,实现联通、移动全覆盖;

7.  2013年,一社土地整理300亩;

8.  2015年,人畜饮水安全工程;

9.  2016年,建标注文化室、卫生室;

10. 2016年,建修聚居点;

11. 2016年,实现了3G网络全覆盖;

12. 2017年,实现了4G网络全覆盖。

村级组织建设

(村支部书记任职情况)

     职务

      姓名

       时间

  第一任书记

    马树德

1958年——1963年

  第二任书记

    余作发

1964年——1974年

  第三任书记

    何仁富

1975年——1983年

  第四任书记

    余作兴

1984年——1985年

  第五任书记

    彭宗友

1987年——1994年

  第六任书记

    廖庆林

1995年——1997年

  第七任书记

   余洪荣

1998年——2001年

  第八任书记

   廖庆林

2001年至今

  第一书记

   牟晓黎

2015年至今

 

               (村长任职情况)

  第一任村长

   许泽生

1952年——1958年

  第二任村长

   关群寿

1959年——1960年

  第三任村长

   余作兴

1978年——1983年

  第四任村长

   何仁泉

1990年——1996年

  第五任村长

   廖攀

1997年——2001年

  第六任村长

   杜怀勇

2011年至今

 解放初期有中共党员名,现有党员15名。


村内主要姓氏

韩岭村姓氏较多,主要姓氏有:廖、马、彭、杜、刘、何、余、李、易、谌、苏、崔、潘、石、杨、张、谢、康、罗、赵、郭、吴、王、岳、韩、周、蔡、唐、樊、许、梅、穆、谭等。


村主要交通要道

1997年——1998年该村村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用钢钎、二锤、錾子、手锤修建了一条长4.5公里的村道路。上接旅游环线路,下连省道公路。村道公路与各社想通,道路畅通,人们出行方便。


村主要作业态

该村村民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

村民一年大、小春两季种植各种粮食作物,收获的粮食留足口粮外,其余的出售。

家家户户饲养牛、生猪、鸡、鸭的习惯,有的农户还养羊、蜂蜜。

养猪大户彭宗远、马邦兴等养猪大户,养有几头母猪,每年出售仔猪的经济收入几万元。

养养大户马国强,靠羊发羊财,摘掉贫困户的帽子。

彭宗寿养蜂十多箱,卖蜂蜜年收入上万元。

近两年,村委引进外资种植青花椒、茶叶、万寿菊,给该村的经济发展增添了活力。


村分民俗

该村民风淳朴,风气良好,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村民大凡红白喜事,婚丧嫁娶都要办酒席。酒席先上“压席盘”(凉拌菜、卤菜等),至少十盘,再上正菜(蒸、炖、油煎的肉装在大碗里)至少十碗,交“十大碗”。席上的人特别关注盘、碗的个数,如果哪一桌少一碗或一盘菜,被视为这桌人是乞丐,就向厨师讨个说法。席上放碗也有规矩,白事不许在桌上碗重碗,如果碗重碗,丧家还要死人,不吉利。红事不讲究,盘碗可以重叠。

哪家办酒席,村民都要去吃酒席、送礼金。其中包含两层意义:一是助兴,二是礼尚往来,相互帮助。

红事(男方)筹备帮忙、歇客,女方哭嫁。男方摆礼,女方送亲。男方接亲、拜堂、入洞房、闹洞房、正席、谢媒、代谢帮忙人员、谢客。

白事,设灵堂、祭奠、念祭文、道场做法、开路、瞻仰仪容、出殡、下葬、烧七。


民间艺人能工巧匠

李军,川剧表演者,手工爱好者。解放前在恩阳川剧团当演员,五十年代期间他在本村组织了一个文艺演出队,曾多次带领队员在元潭、下两街道,村里村外演出,由于演出的节目精彩,深受人们的喜爱。他还是一个手工爱好者,他用不同颜色的纸做成动物、人物、物品,形象栩栩如生。

煮酒能手杜文富,他早年拜师学会酿酒,有一手酿出好酒的技能,在公社化期间,生产大队办酒作坊,聘请他当酿酒师傅。乡村好兽医廖远近,1972年他被公社兽防站聘为村兽医生,他一边学习兽医知识,一边实践,积累了许许多多的兽病经验,行医药到病除。医术高明,服务态度好,深受人们的好评,曾多次受到上级兽防部门的表彰。

裁缝师傅马树德,他自小学艺,手艺娴熟,擅长做长衫、旗袍。作出的衣服人们穿上觉得属实、得体。


社会事业发展

该村楼房毗邻,错落有致,红红的瓦,白白的强。村道公路连社道公路,社道公路接户下路。货车、客车在村中穿梭,买卖省叫个不停。一根根高大的水泥电杆耸立田间地头,一条条电线连接农户,晚上灯光灿烂,像颗颗明珠镶嵌在夜幕上。地下水管布满全村,水龙头一拧,清澈的自来水喷涌而出。联通、移动3G、4G网络覆盖全村。泉满塘、水满库,农田灌溉有保障。

劳动之余,村活动中心热闹起来,有人在打麻将、下象棋、玩扑克,有人在广场上伴随着音乐跳健身舞,还有人在做健身操。

村建起标准的卫生室,漂亮的村小学,村民小病不出村,教室里书声朗朗。

村容整洁,环境优美,蓝天白云,青山绿水。

这里的人们过着幸福安康的生活。

然而在解放前,韩岭是一片荒凉寂寞的景象,全村只有10多户人家,人口不出100人,土地瘠薄,百姓贫穷。当时此地右首民谣:

有女莫嫁韩岭坡,韩岭坡上光棍多,

要想光棍有家室,除非上门找老婆。

这是当时韩岭村贫穷的真实写照。

就是八十年代前,该村交通不畅,信息不畅通,经济落后,是一个贫困村。

改革开放后,等的农村政策激发了韩令人改天换地,摘掉穷帽子的决心。

1983年,该村通上了农电,这是当时凉水乡第一个农民用上调的村。

制约该村经济落后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不通公路,韩令人渴望有一条村道公路,但修路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村路一无资金,二无外援,三是该村小,人口只有400多人,修建一条村道公路谈何容易。但是困难再大,缺难不住韩岭人修路的决心。1997年村委决定修建一条致富路,没有钱买炸药,党员干部带头捐款,群众自发献款,集资买炸药。没有机械设备作业,就靠人力用钢钎、二锤、錾子、手锤开山劈石。劳动力,男女老少齐上阵。通车那天,人们站在公路边,看见汽车驶向村来,回想起艰难的修路历程,各个眼眶湿润了。

2014年一场脱贫攻坚战打响了。在村支部、村委会的带领下,全村党员干部、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经过几年苦战该村的社会事业迅猛发展。在这场攻坚战中,村“两委”一班人最辛苦,村支书廖庆林,村主任杜怀勇一边向外跑资金、争取项目,找致富门道。一边同群众一道实干、苦干,该村的社道路修通了,户下路修通了,村、社、户公路全部硬化。人畜饮水安全工程见成效,根根水管通农家,户户用上自来水。农电进行了改造,群众用上安全、可靠农电。全村所有的库、塘、渠得到整治。全村大部分瘠薄土地经过整治变成良田。

村活动室、文化室、文化院坝、健身场所相继建成。村卫生室、村小学焕然一新。建修村民聚居点,解决了11户40人贫困户居住问题。全村联通、移动3G、4G网络全覆盖。

2016年村又引进外资办了青花椒园、茶园、万寿菊产业园,给村里的经济发展注入活力。

该村的社会事业在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升。


知名人士

彭  华   生于1925年,死于1987年,老红军。生前曾任沈阳军区某陆军医院院长、书记。

张  华  现任哈尔滨林业大学教授。

余  强  现任广西军区某部团长。

廖远开  曾任南江镇第二小学、第三小学校长,现已退休。

该村二社大院坝梁有座墓园,园里整齐有序地排列着座座坟墓,墓前立着墓碑,墓碑的形状各异,高矮不一。碑上刻着碑文,还雕刻着人物、动物图案。以龙雕刻最多,有的回首遥望,有的在云中游动,有的口喷水珠,还有二龙抢宝,千姿百态,栩栩如生。


墓群中有一座大墓,高约2.5米,长约4.5米,宽约4米,坟头石是顶官帽。墓前是一座石楼阁,正方形。楼阁两侧是窗户,后面石壁上刻着一副对联,上联:蒸茸百世不易,下联:佳城万古犹新。正面一块石碑镶嵌在两根滚龙抱柱的石柱中间。碑文记载着墓主的生平,阁沿上雕刻着双凤朝阳。

楼阁外面是道石门,又叫“山门”,用厚石柱构成。“山门”又高又宽,造型别致、壮观。

墓主马毓贞,清朝时任过官,1721年死,与妻赵氏同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