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非遗保护 - 南江县文化馆

今天是2024年03月29日 星期五

南江县朱公乡杨岭山村史 钟山村村史 正直镇育林村村史 南江县寨坡乡洋垭村村史 寨坡乡溪口村村史 元潭社区历史 元潭镇元潭村村史 元潭镇下坝村村史 元潭镇五梁村村史 元潭镇彭家缘村村史 南江县元潭镇檬子村村史 元潭镇凉水社区史 元潭镇回龙观村史 元潭镇韩岭村村史 玉皇观村志 兴马乡饮马池村史 杨坝镇田垭村村史 双庙村村史 李寨村村史 熊家坝村村史 兴马乡红岩观村村史 南江县兴马乡罗岗村村史 下两镇天关村村志 南江县下两镇江口村村史 南江县下两镇柑树坪村村志 五山村村史 南江县下两镇瓦坪村村史 南江镇双元村村史 双桂乡红豆村村史 南江县沙河镇星光村村史 南江县仁和乡钟家湾村村史 坪河镇关坊村史 楠坪村村史 渔坝村村史简编 南江县朱公乡刘家塝村村史 南江县朱公乡百坪村村史 南江县正直镇柳树村村史 南江县长赤镇书房村村史 南江县元潭镇字库村村史 南江县元潭镇石寨子村 南江县下两镇黄坪村村志 南江县双流镇磨垭村村史 南江县双流镇黄垭村村史 南江县双桂乡马桑村村史 南江县石滩乡石河寨村村史 南江县沙坝乡三河村村史村情概况 南江县沙坝乡铧尖村村史 南江县沙坝乡大湾村村史 南江县桥亭乡山寨村村史 南江县坪河镇人民村村史 南江县平岗乡桅杆村村史 南江县平岗乡断桥村村史 南江县红四乡沈坡村村史 南江县贵民乡土潭河村村史 南江县贵民乡双田村村史 南江县贵民乡铧厂村村史 南江县光雾山镇大营村村史 南江县关田乡西坪村 村史 南江县关路乡雄岭村村史 南江县关路乡乡史 南江县关路乡邻江村村史 南江县关路乡苍蒲村村史 西沟村村史 南江县关坝镇五郎沟村史 南江县赶场镇长坝村村 史 南江县赶场镇石龙寨村村史 南江县赶场镇白马村村史 南江县大河镇李家岩村村史 庙坪村村史 流坝乡梅岭村村史 南江县红四乡刘家村村史 凉水社区史 红岩乡红寨村村史 红光镇房龄村史 红光镇柏山村史 南江县和平乡孟山村村史 韩岭村村史 桂花园村村史 南江县云顶村村史 南江县高桥乡五山庙村村史 南江县高桥乡龙潭村村史 箭杆村村史 高家河村史 齐坪村村史 甘溪村村志 佛尔岩村村史 凤仪乡永合村村史 凤仪乡清花村村史 凤仪乡东流村村史 大河镇太平山村村史 白珠村村史 正直镇望龙村村史 南江县和平乡油榨坪村村史 红光镇茨竹村史 南江县赤溪镇西厢村村史 文昌村史 蒲坪村村史 南江县赤溪镇金银村村志 侯家乡北峰村村史 南江县红四乡斜岩村村史斜岩村村史 钟山村村史 坪河镇关坊村村史 南江县坪河镇人民村村史 南江县八庙镇小寨村史 南江县八庙镇乡史 南江县八庙镇普照寺村村史 南江县八庙镇谢家坪村村史 团结乡罗沟村村史 南江县关坝镇小田村村史 南江县关坝镇西沟村村史 南江县关坝镇五郎沟村史 团结乡罗沟村村史 南江县八庙镇小寨村史 南江县八庙镇乡史 南江县八庙镇普照寺村村史 南江县八庙镇谢 家坪村村史

编写组组长:胡文恩 

小组成员:刘孝周  胡贵陈  岳  强

顾    问:王正经

采集编写:何德章

大事记

1.1932年冬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从木罗坝下来,巧克鸡公咀,进驻饮马池,庚即成立了兴马地区乡村苏维埃政权,方山(含饮马池)村主席胡宗贵。

2.1935年红军长征走后,地主组织“清乡团”还乡,将村苏维埃主席胡宗贵活活打死。

3.自1936年起实行联保制,兴马坎和关门子为一个联保,方山、饮马池、徐家垸、郑家营为第十六保。

4.1949年冬,兴马坎全境解放。

5.1950年,兴马乡工农协会和乡人民政府相继成立,红岩观、方山、饮马池为第二村,首任村主席胡文才。

6.1952年,红岩观村为第四村,以庙宇为校舍办起了村小学。

7.1955年5月,郑发申出席南江县第一届党代会。

8.1958年,将村学校搬到刘家老房子,建立人民公社,改方山村为红岩管区(含方山、饮马池)。

9.1959年与饮马池组成联合党支部开展反右运动。

10.1960年推广“丰产片”,刮起“浮夸风”。

11.1961年解散公共食堂,与饮马池、方山分开,红岩观为第八大队,学校搬至红岩观。

12.1963年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工作进村。

13.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开展“刹风”运动(四小清)。改红岩观庙宇建成土木结构校舍。

14.1968年6月19日,关路公社一伙造反派进驻兴马和公社武装部长齐忠荣勒令将“地、富、反、坏、右”份子带到公社集体训话,打死谢仕槐、付心宽,割掉李仕杰左耳。王正经“违令”,使坏人们逃过一劫。同年成立革命委员会。

15.1970年春,军宣队工作组进村开展“一打三反”运动。

16.1971年红岩观党支部成立,同年冬开展“一批双清”运动。

17.1973年四井口大堰修通。

18.1975年“三分之一”工作组进驻村,计划生育小分队对育龄夫妇“一安三扎”。

19.1976年建成村办公室。开发卡子坡荒山种银花300余亩,办起银花场,胡文强任场长。

20.1978年曹家河大堰修通。

21.1979年摘到“地、富、反、坏、右”帽子。

22.1981年精减村社干部,改大队为村,设村支部书记、村长、会计、三个社长。

23.1982年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

24.1983年组织专业队维修四口井大堰。

25.1993年红岩观村通电,逐步使用电器。

26.1995年遭受特大雹灾,部分稻田无收。

27.2001年村道公路通车。

28.2005年村校改为砖木结构校舍,拐樟树漫水桥建成。

29.2007年村党员阵地建成。

30.2012年村道公路全程硬化。

31.2017年:

(1)建成村卫生室、文化室、爱心小屋。

(2)扶贫环线路建成,全长7.2千米,全程硬化。

 (3)全村自来水工程建成。

(4)全村脱贫。


村情概况

红岩观村位于兴马乡政府东北方向,相距15华里,下起拐樟树河畔,上至方山山脉中段,地势较缓,是人类生息繁衍的好地方。虽然如此,但是,这里和通南巴平一样,是战略要地,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是四川武装力量与北方抗衡的前线战场,兵连祸劫,加上瘟疫流行,如1933年“窝儿寒”,仅刘姓人家一年就死去32人,这里的人口几经灭绝,又几经外省填川而繁衍至今,稽考这里的人大都是湖光填川来的。

这里村落古老,民风淳朴,历史悠久。这里的人们,既诚朴勤劳,又勇敢顽强。为求生存,为求发展,力求翻身,向往和平自由,秉承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既要与大自然抗争,又要与豪强恶霸斗争。1933年红四军到地,有刘老五、刘老六(刘辉明)、刘述忠、李丕兴、张春文等参加红军,他们为穷苦人翻身求解放,为我们今天的幸福舍生忘死,献出了年轻的生命,有的连名字都没有留下,有郑发仁、胡绍秀等奔赴朝鲜战场,保家卫国、浴血奋战,还有不知名的“背老二”痛打拉壮丁的保长付心广。他们留下了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见附表1)。

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几代人的艰辛努力,从无到有,开拓进取,摆脱了贫困,过上了小康生活。


地理资源

红岩观村海拔不高,地势平缓,总面积6.6平方千米。全村800多人口,原有耕地面积1600余亩,停耕还林后还有1300余亩。这里土地肥沃,土质优良,适合各种粮食作物和各类蔬菜的生长。这里梯田层层,水源丰富,是发展种植业的好地方,所以,这里水稻、小麦、玉米等年年丰收。这里适合中药材的种植,金银花就是红岩观村的特色产业,支柱产业,50年前就靠它发了财。


组织建设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减租退押、土地改革、清匪反霸运动,教育和鼓舞了人民。抗美援朝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感召了人民,使人民群众逐步认识到“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共产主义思想开始在红岩观民众中萌芽。


1952年郑发申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红岩观村第一个党员,调兴马乡(含瓦池)党小组工作,任委员。

1959年胡绍福、李润兴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与饮马池、方山组建联合党支部,胡绍福代书记。

1961年秋至1970年春,郑发仁退伍任书记。

1966年5月,王正经加入中国共产党,任村主任。

1971年秋王正经任书记至1987年底,1988年调乡政府工作。

1988年至2000年,刘仁德任书记。

2001年至2016年,杜永双任书记。

2017年胡桂陈任支部书记。

自1952年至2017年共有党员19人,逝世3人,在外县外省工作入党的人员不在其内,(见附表2)。


历史沿革

在18世纪以前,这里叫“周家山”,以周姓人为主,周姓氏族中出了一个了不起的文人—周翰林。周姓人一时名声大噪,从拐樟树河畔到现在的十村一社这座山就叫“周家山”,刘孝周屋前竹林中现在还有“周翰林”墓为证。不知为什么,到19世纪初,这里却成了王家的天下“王家营”。现在刘孝周屋后有一座嘉庆二十一年(1817)所建墓碑载:“王兴周,候补南江县正堂,诰封奉直大夫,赐进士,刑部主政和南江县正堂,赐花翎奉政大夫,候补通知县署通江正堂······”。可见王姓氏族出了“大人物”,地方也改姓王了,后来,有风水师在甘家岭看到鸡公咀山脉怀抱东南,马鹿嘴和马鹿寨拱卫西北,形成一巨大方框,犹如印盒,盒中有一山,就像一个方方正正的大印,“方山”由此得名。

“红岩观”由地貌地物而得名。在方山半山腰有一绝壁如削,岩壁呈橘黄色,同治年间(1862年)有一岳姓文人在岩壁上题1.5米见方朱红的福寿二字,现在犹存,远远望去,那岩真成“红岩’,红岩上有一座四水归堂的寺庙,所以人们就把寺庙叫“红岩观”,“方山”现在专指十村一社。在民国年间,“方山”代表现在的饮马池村。

民国初年,红岩观、方山、鸡公咀为五团,设团总、保正等职。

1932年冬,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从通江(当时叫红江)方向而来,先克鸡公咀而进驻兴马坎。1933年元月成立村苏维埃政权,红岩观(含方山)村苏维埃主席胡宗贵。还有笔书、土地、粮食、劳工、内务等委员。1935年红军长征后,苏维埃政权被地主“清乡团”破坏,活动终止。

1936年至1949年,兴马坎设四个保(十五、十六、十七、十八保),十六保(红岩观、方山、郑家营、徐家垸、马鹿寨),会团地址:郑家营、红岩观。历任保长付心广、岳眉山、朱鹤林、李显明、胡文孝。

1949年冬,兴马地区全境解放。

1950年,兴马乡人民政府成立,红岩观、方山、饮马池为第二村,1952年土改结束后,调整行政区,红岩观为兴马四村。1954年兴马、瓦池合并为一个乡,设15个村,红岩观、方山、饮马池为第八大队。

1961年红岩观独立成村,为兴马八大队,大队设正副大队长、会计等职,三个生产队,生产队设队长。

1984年至今,还原为红岩观村,设村主任、文书等职,生产队改为社,只设社长一职,(见附表3)。


主要姓氏和分布情况

据地名的演变,早年这里的望族应该是周姓,继为王姓、刘姓。何姓人也应该不少,有地名“何家扁”为证。现在红岩观村以“胡、李、刘”三姓人为主。胡姓人群居二社,刘姓人群居三社,李姓人是不同派系的三支,分布在一社和三社。


水利和交通

红岩观村东边有一条大沟曹家河,由分别发源于灯盏窝、土地垭和俞家坪的三条大沟汇合而成,水源丰富。但是,在解放前,没有一天像样的堰,三社几乎要靠天吃饭,解放以后,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从初级社到人民公社和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战,开通了三条大堰,陡咀子大堰长2000米,灌溉三社,四井口大堰1200米,灌溉二社,曹家河大堰1600米,灌溉一社。曹家河成了红岩观村的命脉,又修起了四口池塘,能蓄水近10万立方米,主要用于天旱用水。还修成了21口微水池,保证了旱涝保收。

过去,从兴马坎到红岩观,只有一条石梯路通上下。
2000年冬,红岩观的人民精诚团结,不等不靠,在支部村委的带领下,集资投劳,奋力拼搏,修成了长 7.2千米的公路,第二年公路又通到了各社。

2012年党和政府拨款老百姓捐资,硬化了村公路。

2017年,为使红岩观的人名全面脱贫致富,扶贫攻坚政府又投入了巨资,又将原公路拓宽,连同方山、饮马池,建成了宽4.5米的水泥大道—扶贫环线路,全长7.2千米

而今的红岩观村,交通便捷,绿水长流,风貌全新,人民安乐,全托共产党的福祉。


经济建设

红岩观村的人民是勤劳的人民,自古以来就不甘落后,不甘贫穷,一直在谋求发展。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以前,全村各社都曾经在“以粮食为纲,全面发展”的号召下,除狠抓粮食生产还切抓副业生产,多种经营。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红岩观(当时叫八大队)就率先种植银花,当时不是用苗圃繁殖,而是到荒山野岭挖苗子,充分用到田边地角,房前屋后,种银华20余万株,还广种刺梨子,每年现金收入非常可观,劳动日值(每个劳动日按十分计)一元以上,当时有的地方劳动日值不足一角钱,外出做零工,一天8角钱,相比之下,红岩观的人民是多么富有。笔者记得当年演唱的快板剧赞扬王正经同志采集银花苗“跑了几个县,穿烂十双鞋”。

1976年又开发拐樟树河畔荒坡,种银花300余亩,为大队银花场集体企业。红岩观种植银花已经有50多年的历史,人们尝到了甜头,近年又成片增值700余亩,已经投产。一社李诗贵除种银花外,还种水稻20余亩,刘正兴种水稻10余亩,是红岩观村的种粮大户。收入匪浅。

除种植外,还有几家小型养殖场,杜永双家养母猪7头,每年出售肥猪10多头,仔猪100余只,李碧兴养牛20头。

近十多年来,外出务工收入不菲,每年全村外出务工可能上千万元。

现在的人们,都有“科学发展观”的意识,从经济建设格局和发展方向来展望未来,前景是光明的,乐观的。


社会事业发展

社会事业发展,从两个反面来概述:一是文化教育,二是医疗卫生事业。


文化教育

红岩观的人民自古以来就崇尚文明,注重教育,解放以前。村上没有公立学校,都是有钱人家办的私塾,民国年间岳宪章在红岩观办学,其人很有学问,是了不起的书法家,现在卡子岩路边还留有他的文风墨迹。

1952年以红岩观庙宇为校舍办起了村小学。

1958年校址迁到刘家老房子。

1961年学校搬回红岩观。

1966年改红岩观庙宇建成土木结构校舍,办起一至四年级,当时叫初级小学,简称初小。

2005年又将学校建成砖木结构。

2014年因生源减少和人口流动,学生走光,红岩观小学终止。

从1952年到2014年,红岩观小学历经60余年,先后有20多位教师在这里任过教。这里是培育人才的摇篮,是人梯的第一步,有15名乡级以上公务员、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从这里起步,有50余名大专以上学历的高材生(硕士4名,博士1名)也是从这里起步,有的成为将官;有的成为高级工程师;有的成为企业家;还有的成为教育专家。这是民族的新秀,这是红岩观人民的骄傲,(见附表4、5、6)。

2017年村中办起农民夜校,文化室和爱心小屋。

农民夜校:专门培训农民的种植、养殖业的现代化科学技术,指导农民学习使用现代化电器,比如学习使用智能手机、电脑等,提高了农民的文化素质。

文化室:文化室有各类图书,专供人们阅览、休闲。

爱心小屋是留守儿童之家,也为孩子们节假日辅导作业、补习功课服务。

医疗卫生

解放前,红岩观、方山、饮马池有名医岳岑阳等行医民间。

1966年,在贯彻“六、二六”指示,把医疗卫生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红岩观成立了“合作医疗管理小组’”,到1974年办起了合作医疗站,医疗站有经过专业培训的“赤脚医生”,当年的赤脚医生李正华是现在红岩观小有名气的医师。

2005年,村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无病关爱健康,小病自筹自用,大病统筹关怀。

2017年又建成了公共卫生室和中西医药房,方便了病人就医,加之乡、区、县医疗设备设施的改善和健全,现代科学化的医疗卫生与本村交通便利,真正解决了就医难得问题,人们的身体健康水平显著提高。


文化古迹

红岩观在解放以前没有什么出色的文化活动,一无文字记载,二无口头流传,无从考证。

新中国成立以后,红岩观的文化事业有所萌动,1955年到1957年,青年学生组织过秧歌队,为慰问军烈属演出过。以后就是逢什么纪念日、开会、节日、重大政治运动组织临时性演出队,演出的节目以歌舞为主。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进步,逐渐有了幻灯片、电影、广播站等,丰富了人民的文化生活。后来普及了录像,电视,坐在荧幕前,能知天下事,同时能从政治经济以及人伦道德方面提高认识,获得信息,提升人的素养,进一步丰富了文化生活。

红岩观的古迹,卡子坡里有前朝文士岳宪章墨迹,有天生的景观“月亮石”,还有庙宇和古墓,胡氏祠堂部分。

庙宇—红岩观:故址即现在的红岩观的小学校,因为庙宇建在陡峭壁立的红岩之上,所以叫“红岩观”,此庙的建修传说有二:一是说原先准备修建在庙梁上,在立庙的前一夜,正梁飞落在红岩上的草坪里,丝毫无损,人们只好把建庙材料搬运到大梁落地的地方,重整地基,建成此庙。二是有一胡姓人,年近四旬,正直耿介,心地善良,家道富足,娶妻多年无出,此人喜好杯中之物,一日赶场又喝了点酒,走到红岩上边,天色已晚,酒涌上来,就卧于石坝之上迷糊睡去。忽觉天亮,坐起一看,一朵白莲花毫光四射,渐渐地光敛花谢,一看天光,正是子夜,酒也醒了,急急回家,与妻述说途中奇遇,其妻略一思忖说:“可能是观音显灵,不如就在那里修座庙宇吧……”.于是夫妻合意,鸠工伐木,修了一座四水归堂的大庙。以后数年间那对夫妇接连生了几个儿子,得了善报。从前庙周翠柏掩映,庙内钟鼓俱全,神像各异,有黄仙姑主持香火,黄仙姑圆寂后,就成了私塾学堂。1966年将庙宇全拆,毁去神像,修成学校,仅存遗址。

王大夫墓:建于嘉庆二十一年(1817)。是一座高2米多的“神主碑”,其工艺、文墨还算精美。刘家老房子的刘氏墓群,建于道光年间(约1821年),占地200多平方米,有“桃园三洞”碑,“神主碑”、“四柱顶帽”等工艺精美华丽壮观,墓葬中有大名鼎鼎的“刘五贡爷”,有聪明绝顶的“神通”(约五岁孩子)。

胡氏祠堂:现存神壁,神壁用石板做成,神壁石刻胡氏历代祖考祖妣,还基本完好。


脱贫攻坚

脱贫致富是近年来富民强国的宏观规划,大政方针,脱贫攻坚是为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因此,政府下大力气,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南江县民卫医院挂联红岩观村,脱贫攻坚组成“五个一”帮扶力量。

挂联领导:南江县委常委办公室主任 李文荣。

帮扶单位:南江县民卫医院。

驻村帮扶指导员:南江县民卫医院院 长赵伟。

驻红岩观村第一书记:南江县民卫医院副院长 赵明兴。

农技员:兴马乡林业站 何宣静。

还有副乡长苗旺、驻村干部岳强亲自督战,先摸清贫困户及贫困原因,精准扶贫。先扶其志,让其明白“自甘贫穷可耻,勤劳致富光荣”。在鼓励资助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建立长效机制,让其自主脱贫,已取得显著成效。

建成了7.2千米长的扶贫环线路,解决了运输难,出行难。

对危旧房进行了全面整治改造,共 约170户。

修起9座砖混结构房,异地搬起9户。并拆除危房。

建成了22户人家的聚居点。

家家户户用上来自来水。

人均收入约 4000元,建卡贫困户都超过了 3380 元。

全村风貌焕然一新,交通便捷,用水方便。住居舒适、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红岩观的人民走出了困境,全面脱贫,过上了小康生活。

红岩观的人民站起来了,富起来了,强起来了!


贤哲名士

郑发申:1950年参加工作,1952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3年任兴马、瓦池零时党支部书记,1955年4月任中共兴马乡临时党支部书记,1955年5月出席南江县第一届党代会,1956年任兴马、瓦池总支委员会书记,1957年至1962年8月任瓦池乡党委书记,1962年9月至1966年1月任北极乡党委书记,1966年退居二线,在大河区公社任职。

郑发申同志是红岩观第一个共产党员,他忠于党,热爱人民,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为党和人民奋斗一生,党和人民是不会忘记的。

王正经:生于1945年8月,1963年参加工作,196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红岩观村主任,1971年秋任村支部书记,1988年调兴马乡政府工作,任党委副书记,副乡长,2008年退休。王正经同志在村、乡工作岗位上历时40多个春秋,忠于党,热爱人民,爱岗敬业,做出了显著成绩。先后被评为南江县、达县地区劳动模范,三次出席县人代会,两次出席县党代会,多次出席乡、区、县、市先代会并做报告,还被推举为南江县第二届政协代表,退休后回归故园,积极支持村两委工作,发展经济,无形的成为红岩观村脱贫致富的带头人。

胡杨川:原名胡正丹你,生于1976年,上海交通大学电路与系统硕士研究生,在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研究所供职,高级工程师,先后荣获“优秀员工”、“科研先进生产者”,成都市“青年岗位能手”等荣誉称号,堪称青年之楷模。

郑发仁(1929-2015):1950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2年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在战场上加入中国共产党,停战回国,经过修整,又参加西藏平叛的战斗。1957年转业到广元市公安局供职,半年后调广元化肥厂。1958年大炼钢铁,调任竹坝铁厂厂长,1961年春铁厂解散,回归故园,同年秋担任红岩观村党支部书记,1971年被人诬告,错误的受到处分,1972年经上级党委查证,恢复名誉,从此终老田园,不再过问“政治”。

郑发仁同志是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戎马生涯7、8年,保家卫国,穿行在枪林弹雨之中,餐风饮露,舍生忘死,浴血奋战,功勋卓著。在和平年代担任村支部书记10余载,任劳任怨,为党和人民做了很多工作,办了很多好事,功不可没。郑发仁同志是英勇的战士,优秀的党员,永远活在人民的记忆中。


村风民俗

红岩观的人和整个华夏民族一样,数千年来就崇尚文明,都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做人的准则,谓之“八德”。毛泽东时代遵循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新世纪倡导的“八荣八耻”,以及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八项规定”等。细细品味,都在“八德”之内,其中对女子又有更严格的要求,如“三从四德”,还有“女儿经”等,“三从”要求女子在家从父,嫁后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指“妇德、妇工、妇言、妇容”,一要德行贞静,二要言语谨饬,三要工作勤慎,四要容貌清洁,妇工,专指女子的专业,“烹治饮食,针织刺绣”,新中国成立以后,实行男女平等,所以“妇工”也不是以前的妇工了。作为沧海一粟的红岩观村,又有其小地方的风俗习惯。

婚姻:以前要求“六礼”俱全,“六礼”是说定亲到结婚要经过的礼节;“请媒”,若男方看上哪位姑娘,必须请媒人介绍,不得私下交谈;“换帖”,女方若同意开亲(定亲)就发给男方庚帖(出生的年、月、日,即八字);“纳彩”,俗称罗拜;“预期”,男方报告女方的结婚日期;“请话”,临近婚期没人还要代表男方去女方咨询还有没有什么要求;“迎亲”,到了结婚的前一日,男方要请媒人带队娶亲娘子、押礼先生,根据女方赔金的多少台,男方安排民工、唢呐吹奏等人,新娘子坐轿子或滑竿儿,近几年坐车。过去迎亲度礼很麻烦,要求的礼物有:“刀菜、膀、食、斗米斗面、副盒瓶酒”,还有新娘子穿戴的衣物、首饰、鞋袜。另外还必须具备“鸾谏、奖谏、礼谏”等二十四道谏;除此之外,还有用茶叶、花生、糖食等装成的小包二十四样,叫做“瘪搭封”。有这样的传言:“养女一场空,二十四个瘪搭封”。这些习俗一直沿用到上世纪的六七十年代,六七十年代拜堂首先是向领袖毛主席三鞠躬。

庆寿:在上世纪的八十年代,一度时期在庆寿时兴挂匾,叫 “寿匾”,寿匾上写的内容,双寿书“椿堂并茂”,男寿书“寿比南山南极星辉”,女寿书“中天婺焕”等,匾挂起了,请的礼先生或亲戚朋友轮番赞匾,那就是“文人墨客”们咬文嚼字的事了。

生孩子:孩子出生满三天才用菖蒲、陈艾等熬的水洗第一次澡,叫做洗三,古书上叫作汤饼之会,满月时,要请客庆贺,办满月酒。

丧葬习俗:死了人,先请术师查看表期,术师要仔细查询一看没有刑、冲、破害的,没犯什么的好甲子(好日子)下葬,下葬前一天晚上设祭,读祭文,这个叫坐夜。也有用现代的形式—开追悼会的。老人死了,他的儿孙们必须戴孝,来宾吊唁时,孝子必须行跪拜礼。过去的丧事要办的繁琐一些,通南巴三县用的是李举人写的“出灵三献”的礼式,需要礼生8-10人,具体分工为内灵、外灵、讲书、述古、读礼、读祝、唱牌灯等。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的风俗习惯也在与时俱进,也在变革,过去的婚、丧、嫁、娶的一部分已为陈规陋习,已被革除了,现在的人们都在崇尚新时代的文明,也有新的风俗习惯了。


民歌民谣

山对山 ,岩对岩        山歌唱在方山岭

男公妇女穿草鞋         灵芝出在黑山林

出门一声山歌子         仙姑住在红岩观

进门一背块子柴         美女生在椿树坪

 

山歌不唱不开怀         对门山上好风光

磨儿不推不转来         山上有位好姑娘

磨儿推得团团转         每听姑娘歌声起

山歌一唱贤妹来         犹如喝了迷魂汤

 

马鹿寨,徐家垸         太阳当顶又当头

一沟分开两坐山         老牛拉梨汗长流

对面能说悄悄话         有朝一日乾坤转

若要相会走半天         老子扬鞭你当牛

 

小孩望过年             苦日终有头

大人望挣钱             愁闷没由来

穷人指望共产党         只要跟着共产党

分房又分田             吃穿不用愁

 

天上彩云连彩云         郎十七来妹十七

世间情人恋情人         相拥相抱在一起

山歌声声情缱缱         四目相对不开口

说透双双思爱情         含情脉脉难分离

 

郎十八来妹十八         月儿弯弯照高楼

情爱心中早萌芽         哥是灯草妹是油

你是才子探花郎         哥儿无意添捻子

我是园中牡丹花         妹儿有心来上油

 

郎十九来妹十九         高高山上一树槐

二人同行手拉手         槐树下面搭戏台

眉来眼去无话说         早来三天有戏看

心心相印共春秋         迟来三天戏无台

 

戎马倥偬不计年       太阳出来照红岩

参加红军镇川陕       党的光辉暖胸怀

丹心一片比日月       帮我翻身得解放

热血满腔铸江山       带我脱贫富起来

 

穷人翻了身           胸怀感恩心

当家做主人           崇敬带路人

脱贫致富步小康       永远跟着共产党

不忘党的恩           华夏开景运

 

一折青山一扇屏       座座青山紧相连

一湾碧水一条琴       朵朵白云绕山间

一部四书一卷经       淙淙泉水清如许

一方笔砚一生情       处处人家自陶然

 

后 记

《红岩观村村史》历史近半个月,撰成初稿,在近半个月的编写过程中,通过采访老党员和老村民,勘察古墓古迹,考证民间传说,查阅相关资料文史,加上红岩观村两委的大力支持,配合提供资料,粗略地再现了红岩观古老的历史。

                                                                      2017年11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