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4年05月06日 星期一

信息发布

信息发布

专家观点 | 我国文化馆志愿服务发展历程、鲜明特点与未来展望(2012—2022)

来源:      发布时间:2024-2-21 9:38:43     点击率:2492

摘要:组织开展文化志愿服务,是文化馆提高文化服务效能、推进全民艺术普及的主要路径之一。十年来,我国文化馆志愿服务制度不断完善,文化志愿组织体系化推进,文化志愿服务深入开展,文化志愿服务数字化富有成效,文化志愿服务理论研究取得新成果,文化志愿服务品牌影响力越来越大。面向未来,文化馆志愿服务应推动数字化深化发展,着力发挥文化社群与短视频类新媒体平台优势;向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拓展,构建群众身边的品质文化生活圈;进一步提升文化志愿服务专业化水平,并在文旅融合方面积极作为。


关键词:文化馆;志愿服务;发展历史



文化志愿服务是我国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化馆志愿服务取得了跨越式发展,文化馆志愿服务组织体系健全完善,志愿者队伍指数级增长,文化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开展,文化志愿服务品牌持续涌现,文化志愿服务数字化取得突破性进展,文化志愿服务社会影响力日益增强,有力地推动了全民艺术普及,丰富了人民群众精神生活。


一、我国文化馆志愿服务十年发展历程

经历2010年之前各地自发探索的初期发展阶段后,十八大以来,我国文化志愿服务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具有各自鲜明的发展特征。


(一)第一个阶段(2012年——2015年)

以“春雨工程”和三个系列活动年为抓手,推动全国文化志愿服务广泛开展,文化馆志愿服务进入体系化的发展阶段。


党中央从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高度,提出推进文化志愿服务工作。2011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壮大文化志愿者队伍,鼓励专业文化工作者和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基层文化建设和群众文化活动,形成专兼结合的基层文化工作队伍。”2015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明确提出“大力推进文化志愿服务”,要求“大力弘扬志愿服务精神,坚持志愿服务与政府服务、市场服务相衔接,奉献社会与自我发展相统一,社会倡导和自愿参与相结合,构建参与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机制健全的文化志愿服务体系。”这为文化馆广泛开展文化志愿服务,提供了政策指引。


“春雨工程”推动我国文化馆志愿服务活动广泛开展。2012年9月,文化部和中央文明办印发《关于广泛开展基层文化志愿服务活动的意见》;同年12月,文化部召开文化志愿服务工作专题会议,积极推进我国文化志愿服务工作。文化部2010年8月启动“春雨工程”——全国文化志愿者边疆行试点活动成功的基础上,2012年增加到18个内地省(市)。各省(市)文化馆组织文化志愿者,分期分批走进12个边疆民族省区,以及四川、湖北的少数民族自治州,开展文艺演出、文艺讲座、艺术展览为主要形式的“大舞台”“大讲堂”“大展台”系列活动,促进边疆民族地区与内地省市的区域文化交流[1]。


全国文化志愿服务年系列活动,促进文化馆志愿服务组织体系化。2013—2015年,文化部与中央文明办每年确定一个文化志愿服务活动主题,组织开展“文化志愿服务基层服务年”系列活动、“文化志愿服务推进年”系列活动、“文化志愿服务制度建设年”系列活动,系列活动包括“春雨工程”——全国文化志愿者边疆行等两项示范活动,9个主题的基层文化志愿服务活动[1]p6-7。各级文化馆积极参与“春雨工程”——全国文化志愿者边疆行,从供需对接、单向服务拓展为双向互动。同时立足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组织开展“精彩生活-幸福使者”文化馆(站)志愿服务活动、“文化暖心-点亮生活”关爱特殊群体文化志愿服务活动,活跃基层群众文化生活。


自上而下的工作部署与各地自发探索有机结合,逐步建立起上下连接、运作有序的文化馆志愿服务组织架构,推动了我国文化馆志愿服务组织体系建设。


(二)第二个阶段(2016年——2020年)

文化馆志愿服务进入制度化、规范化发展阶段。


“十三五”时期,文化志愿服务法制化建设取得重要成果。《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志愿服务条例》《文化志愿服务管理办法》的出台,标志着文化志愿服务进入法制化建设新阶段。这些法律法规对志愿服务组织的性质、志愿者的权益保障,作出了明确的法律规定,有力地推进了我国文化馆志愿服务事业发展。


2016年12月,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和原文化部等七部门发布《关于公共文化设施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公共文化设施志愿服务组织体系、志愿服务项目体系和志愿服务管理制度体系”。2016年,文化志愿服务作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国家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被列为国家和地方“十三五”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的重要内容。


志愿服务法制化推动了各地文化馆志愿服务进入制度化、规范化发展阶段。各级文化馆贯彻落实中央精神与志愿服务法律法规要求,将文化志愿服务作为推进全民艺术普及的重要途径,建立文化志愿服务管理评价、教育培训和激励保障机制,以规范管理、健全组织、壮大队伍为主要内容,夯实文化志愿服务工作基础,文化馆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志愿服务组织充满活力,志愿服务活动广泛开展,形成了众多文化馆志愿服务品牌。文化馆成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窗口,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全民艺术普及的主要场所。


(三)第三个阶段(2021年以来)

文化馆志愿服务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数字化、品牌化是显著特点。


这一阶段,文化和旅游部将志愿服务纳入《“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明确了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在实施社会文明促进和提升工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以及建设对中国港澳台地区和对外文化交流与旅游推广体系中的作用。2021年3月,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促进文化志愿服务特色化发展”的任务。


各级文化馆立足新发展阶段,以文化志愿服务为载体,依托文化馆场馆开展常态化志愿服务,探索文化志愿服务项目化运行,提高文化志愿服务成效。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文化馆志愿服务与互联网、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不断拓宽文化志愿服务的覆盖面,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涌现了一批具有社会影响力和公众美誉度的文化志愿服务品牌,文化馆志愿服务开始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十年来,党和政府对文化志愿服务的高度重视,一系列志愿服务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相继出台,我国文化馆志愿服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二、我国文化志愿服务十年发展成就

十年来,我国文化馆志愿服务与时代同行,以人民为中心,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志愿服务,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进全民艺术普及,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取得了显著成就。


(一)文化馆志愿服务制度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文化志愿服务管理走向规范化


文化馆志愿服务的制度设计与规范化管理,是文化志愿服务持续发展的基础。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志愿服务条例》《文化志愿服务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各省、市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加强文化志愿服务制度建设,陆续出台当地文化志愿服务工作规范、标准、细则等,为我国文化馆志愿服务规范化管理,起到规范指引作用。


各级文化馆按照文化和旅游部的要求,统一推行使用标识和服务证,推动建立文化志愿者服务记录制度,结合文化志愿服务工作实际,建立健全文化志愿服务招募培训制度、服务管理制度、激励回馈制度、表彰嘉许制度。一些省、市文化馆制定文化志愿服务制度与规范,如山东省文化馆制定了《山东省文化馆文化志愿者章程》《山东省文化馆文化志愿者工作手册》《山东省文化馆文化志愿者星级评定工作办法》;河南省文化馆强化动态管理制度,通过落实“一课一档”“一人一册”、存档备案的要求,规范志愿服务工作档案管理制度[2];四川省文化馆参与起草《四川省文化旅游志愿服务工作指南》[3],对四川省文旅志愿服务管理协调机构、志愿服务团队、信息管理平台、志愿服务计时计分体系、志愿服务品牌评价体系、志愿服务机构评价体系、表扬激励机制、业务流程及权限、工作要求,作了明确的规定。


制度化建设、规范化管理,保障了我国文化馆志愿服务健康发展。


(二)文化馆志愿服务组织体系进一步完善,志愿服务队伍指数级增长


在文化和旅游部和各级文化部门积极推动下,经过十年长足发展,我国文化馆志愿服务组织体系日趋完善,文化馆志愿服务队伍得到了迅速发展。


2015年,全国省级文化志愿服务机构达到24个[1]p5,在全国初步形成了体系化的文化志愿服务组织网络。至2022年,我国已经建立国家、省、市、县、乡镇五级文化志愿服务组织体系。


文化馆志愿服务组织蓬勃发展,文化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2012年,在各级公共文化机构和艺术机构注册的文化志愿服务团队2000多支,文化志愿者人数30万人;2015年,全国省级文化志愿服务机构达到24个,在各级公共文化机构和艺术机构注册的文化志愿服务团队迅速增加到32000多支,文化志愿者人数发展到87万人[1]p5。截至2021年12月31日,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上报的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工作情况统计数据显示,全国组建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组织9万余个,在民政部门独立注册的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组织有8816个,未注册的有85222个,文化和旅游志愿者总人数达到4130457人,其中文化志愿者3664325人,文化馆志愿者人数达到754268人。全国已组建县级以上文化馆志愿服务团队2796个,占文化馆统计总数的84.03%,文化馆志愿服务队人员超过1万人的省份有23个,超过3万人的省份有9个,前几位的是广东、江苏、河南等省[2]p6-9。


各级文化馆志愿服务组织的蓬勃发展,推动了全国性以及区域性文化馆志愿服务协会或联盟相继成立。2021年5月,中国文化馆协会文化志愿服务委员会在广东深圳市举行成立大会,致力于加强全国文化馆志愿服务经验交流,推进文化志愿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专业化发展,进一步提高我国文化馆志愿服务水平。


(三)文化馆志愿服务不断拓展,有力地促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全民艺术普及


各级文化馆从依托文化场馆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到面向乡村、面向边疆民族地区,面向特殊群体,进行常态化、多样化的文化志愿服务,文化志愿服务区域不断拓展,服务方式和内容越来越丰富,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文化馆志愿服务区域不断拓展。在文化和旅游部推动下,省级文化馆积极参与“春雨工程”——文化志愿者边疆行志愿服务,增进内地城市与边疆地区的文化交流。各级文化馆利用场馆设施面向公众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志愿服务,还走进城市社区、走进乡村,到群众需要的地方去,丰富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文化馆志愿服务内容不断拓展。文化馆志愿服务组织发挥专业优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组织开展文艺演出、艺术培训、文化讲座和文化下乡志愿服务活动,大力推进艺术普及,提高公众的文化素养和艺术鉴赏能力。


文化馆志愿服务群体不断拓展。各级文化馆面向公众开展常规性的文化志愿服务之外,组织文化志愿服务团队,开展“文化进校园”活动,面向青少年学生开展艺术教育;面向老年人、残疾人和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开展针对性的文化志愿服务,提高文化获得感。


(四)步入移动互联网时代,文化馆志愿服务数字化取得跨越式发展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我国文化馆志愿服务步入数字化新阶段。十年前各级文化馆以文化馆网站为主要平台,进行文化志愿服务与管理;随着互联网和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文化馆建设文化志愿服务手机终端平台,进行文化志愿服务的记录管理、志愿者招募与培训、志愿服务宣传推广等,文化馆志愿服务与管理进入数字化新阶段。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馆开发文化志愿服务APP、微信小程序,或者利用全国和省级志愿服务平台,进行文化志愿者日常管理,已经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文化馆志愿服务管理的新常态。如北京市文化馆开发“文化志愿者”小程序;四川省文化馆建立全省文化志愿者服务信息平台,进行动态管理和服务评价;浙江省文化馆依托“志愿汇”APP系统,广东省文化馆利用“i志愿”数字平台,加强志愿者的日常管理;天津市群众艺术馆2021年完成了全市181支优秀的公共文化志愿服务分队和3520名优秀公共文化志愿者的电子信息化注册[2]p43。各地文化馆志愿服务数字平台,与当地志愿服务数字平台对接,共享志愿服务数据,实现省域文化志愿服务的实时大数据可视化呈现。


各级文化馆利用数字化平台,招募文化志愿者,开展文化志愿者培训,完善文化志愿服务记录,宣传文化志愿服务先进典型,扩大文化志愿服务的社会影响力,推进文化馆志愿服务的规范化,提高了文化志愿服务与管理效能。


在数字化时代,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来实现身份认同。文化馆依托互联网建设文化志愿者社群,加强文化志愿服务组织内部的沟通与交流,推进文化志愿服务项目,分享文化志愿服务故事,传播共同的价值观,提高了文化馆志愿服务组织的凝聚力。


(五)文化馆志愿服务理论研究实现新突破,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化馆志愿服务理论研究逐渐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文化志愿服务研究实现了新突破。


中国文化馆协会成立以来,十分重视文化志愿服务工作。2017年在安徽马鞍山市举行的中国文化馆年会上,设立文化志愿服务专题论坛;2018年在成都举行的中国文化馆年会期间,举办全国文化馆文化志愿服务工作论坛;2021年10月,在浙江台州市举行的第三届全国文化馆理论体系构建研讨活动上,举行文化志愿服务专题研讨,分享文化馆志愿服务典型案例,探讨文化馆志愿服务创新发展。


文化馆志愿服务研究在这十年里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文化志愿服务蓝皮书《中国文化志愿服务发展报告(2016)》《中国文化志愿服务发展报告(2018)》《中国文化志愿服务发展报告(2019—2022)》相继出版,《中国文化馆志愿服务发展报告》作为分报告之一。蓝皮书全面展示我国文化馆志愿服务十年来发展成就,收录文化馆志愿服务专题研究与典型案例。2021年9月,文化和旅游部组织编写的全国基层文化队伍培训用书《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与管理》,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是我国文化和旅游领域志愿服务实务性的著作,阐述了新时代文化志愿服务的概念、意义、功能与基本原则,介绍了我国文化志愿服务发展历史、现状特点和发展趋势,分享了文化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建设和管理方法,对于文化馆开展志愿服务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文化馆志愿服务课题研究有了新进展。广东省文化馆承接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服务司委托课题,2020年开展了“面向特殊群体的文化志愿服务机制建设研究”课题研究,形成了10万字研究成果;毛凌文、肖鹏、方晨撰写的课题研究成果《面向特殊群体的文化志愿服务研究》发表在《中国文化馆》第一辑。广东省文化馆完成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课题“基层文化志愿服务规范化与标准化研究”课题研究报告,提出《关于进一步推动广东省基层文化志愿服务规范化与标准化的若干措施建议》。2020年7月,广州市文化馆申报的“新时代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融合发展研究——以广州市为例”研究课题,列入文化和旅游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文化馆事业高质量发展研究计划”,2021年11月课题研究成果通过专家评审。


蓬勃发展的文化馆志愿服务,推动了文化志愿服务理论研究;理论研究成果反过来指导和促进文化馆志愿服务在新时代的高质量发展。



三、我国文化馆志愿服务发展的鲜明特点

(一)文化馆志愿服务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志愿服务组织的使命意识


十年来,我国各级文化馆紧密结合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组织开展文化志愿服务活动,以文艺形式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力量。


自觉担当使命,各级文化馆组织“红色文艺轻骑兵”等文艺志愿服务团队,走进基层社区,走进乡村,以文艺演出等多种形式,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二十大精神,在基层群众中传播党的声音,让党的方针政策走进千家万户。每年“七一”“十一”等重要节庆期间,各级文化馆组织文化志愿者开展主题性的文化活动,讴歌中国共产党走过的光辉历程,礼赞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成就,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自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各级文化馆精心策划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志愿服务活动,志愿服务覆盖面广,社会影响力大。北京市文化志愿者在国庆期间发布志愿服务项目102个,开展志愿服务活动441项,累计参与志愿服务10981人次,志愿服务时长62570小时,直接服务群众48.4178万人[2]p114,以精彩纷呈的志愿活动项目和优质的志愿服务工作,营造了首都国庆期间喜庆祥和的节日气氛。我国各地文化馆志愿服务活动好戏连台,高潮迭起,礼赞新中国,奋斗新征程。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各级文化馆组织开展主题性的文化志愿服务活动。福建省艺术馆组织开展“学党史守初心颂党恩”——福建省艺术普及志愿服务小分队走进基层文艺演出,以寓教于乐的方式深入基层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天津市群众艺术馆组织200支文化志愿服务分队,开展“文化惠民百场基层行”志愿服务活动;重庆市江北区文化馆开展“讲好百姓故事,传播红岩精神”志愿服务活动,深入社区组织开展红岩革命历史故事宣讲活动[2]p46。各地文化馆通过举办文艺演出、文化导赏、研学体验等活动,唱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时代主旋律,激励人民群众奋进新征程、展现新作为。


回顾十年来文化馆志愿服务的发展历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体现了中国特色文化志愿服务的鲜明特点。


(二)文化馆志愿服务从常态化服务向项目化运行发展,志愿服务品牌意识显著增强


从依托文化馆场馆开展常规性的学雷锋志愿服务,到文化志愿服务项目化运行成为新常态,我国文化馆志愿服务质量不断提升,文化志愿服务方式不断创新,形成了一大批具有社会影响力的文化馆志愿服务品牌。


近十年来,文化和旅游部每年部署全国性的文化志愿服务主题活动,表彰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项目典型案例。2020年文化和旅游部组织开展全国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项目线上大赛,推动我国各地文化馆从群众文化需求出发,开发文化志愿服务创新项目,提高志愿服务效能,丰富人民群众精神世界。


进入“十四五”以来,在文化志愿服务项目化运行的基础上,河南、浙江、广东等地组织开展文化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和展示活动,搭建文化志愿服务项目交流展示平台,越来越多富有时代特点、地域特色的文化志愿服务项目脱颖而出,起到了榜样示范的作用。


文化馆志愿服务项目品牌,既有文化和旅游部部署开展的“春雨工程”——全国文化志愿者边疆行活动、“阳光工程”——中西部农村文化志愿服务行动和“圆梦工程”——农村未成年人文化志愿服务行动这样面向边疆民族地区、中西部农村和乡村未成年人的志愿服务项目,也有湖南省文化馆“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为主题的文化志愿服务活动、福建省艺术的“艺术扶贫工程”、河南省文化馆“文化志愿服务乡村行——寻找村宝”活动等省级文化馆组织的面向乡村志愿服务活动;既有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文化馆组织开展的“三省一区”红色轻骑兵文化志愿者边疆万里行公益惠民演出,四川省广元市文化馆“有爱—无碍”志愿服务项目、深圳市文化馆“大手拉小手——粤东贫困山区文化关爱助学行”等面向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志愿服务项目品牌,也有广东省文化馆每年组织开展的“志愿童行”文化艺术公益夏令营活动,还有浙江省文化馆“丝路心语爱心桥”对外文化交流志愿服务项目。这些卓有成效的文化志愿服务品牌,展示了我国各级文化馆在志愿服务创新发展的最新成果。


(三)文化馆志愿服务回应互联网时代需求,推动文化志愿服务数字化


在互联网时代,文化馆推进文化志愿服务数字化,运用数字化平台,加强文化志愿服务管理,探索数字化服务方式,拓展文化志愿服务能力。志愿服务数字化,成为十年来我国文化馆志愿服务的鲜明特点。


文化馆志愿服务与管理,已经越来越离不开现代信息技术,离不开移动互联网。各级文化馆利用数字化平台,进行文化志愿者招募,开展文化志愿者线上培训,进行文化志愿者活动签到签退,加强服务记录规范管理,进行数据统计、服务积分管理,及时掌握文化志愿者注册人数与活跃度等信息,实现了文化馆志愿服务的数字化管理。


当前文化馆志愿服务数字化的特点,还体现在文化志愿服务方式与手段上,具有互联网时代的显著特征。文化馆志愿服务创新发展中,文化志愿服务项目与互联网有机结合,探索文化志愿服务现代化。广东省文化馆的“美好生活”公共数字文化进万家服务推广项目,通过问卷调查、线上投票等形式征求服务需求,基于数据进行项目优化和迭代,创新服务形式和场景,联合社会艺术团体共同打造“艺术公社”系列线上线下体验活动。广东中山市文化馆“山与海的对唱——乌蒙山下的文化慕课”志愿服务项目,面向云南省昭通市文艺爱好者,开展云课堂、文化慕课等文化志愿服务,共享优质文化资源[2]p50。


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字服务平台,推进文化志愿服务现代化,成为这十年来我国文化馆志愿服务的显著特点。


四、我国文化馆志愿服务未来展望

当前文化馆志愿服务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展望未来,文化馆志愿服务坚持配合中心工作、服务大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创新文化志愿服务方式,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


(一)利用文化社群与短视频类新媒体平台,文化馆志愿服务数字化向纵深推进


未来文化馆志愿服务数字化,将在文化社群运营方面取得突破。专家型的文化志愿者以文化社群为服务阵地,定时推送艺术普及数字资源,即时解答社群成员在艺术学习中的疑问,保持文化社群的活跃度,提高文化社群的用户粘性,增进文化社群的凝聚力,推进基层文化团队建设,孵化具有凝聚力的群众文化品牌团队。


文化馆依托短视频类新媒体平台,开展线上文化志愿服务。文化馆招募熟悉短视频制作与推广的志愿者,根据不同短视频平台的特点,准确定位志愿服务目标人群,制作和推送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普及短视频,吸引目标用户,提高短视频流量,加强与服务人群的互动与交流,提高文化志愿服务效能。


(二)文化馆志愿服务向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拓展,构建群众身边的品质文化生活圈


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成为当前和未来公共文化服务重点任务之一。各级文化馆将文化志愿服务与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创新运行有机结合,在城乡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开展文化沙龙、艺术分享等文化志愿服务活动,激活新型公共文化空间,让文化志愿者找到展示文化智慧、分享艺术才能的平台;吸引广大群众走进具有美学品格、文化品位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享受高品质的文化艺术服务。文化馆志愿服务向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拓展,将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提高城乡文化服务品质,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


(三)文化馆志愿者队伍进一步优化,专业化水平不断提升


未来文化馆志愿服务的品质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文化志愿者队伍。可以预见的是,各级文化馆在全民艺术普及的基础上,要提高公众的艺术鉴赏能力与艺术创造能力,文化志愿者专业化将是文化馆志愿服务发展趋势。招募具有奉献精神的专家型文化志愿者,培养文化志愿者领袖,对于提高文化馆志愿服务的专业水平,增强文化馆志愿服务的吸引力,具有现实意义。文化馆志愿服务的数字化,也需要精通新媒体运营的专业人士作为文化志愿者,做好新媒体的内容策划与平台推广。


(四)文化馆志愿服务将在文旅融合方面积极作为


以文化提升旅游品质,扩大旅游资源的传播,各地文化馆在高质量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的同时,将积极探索文旅融合志愿服务。文化馆志愿服务活动与旅游宣传推广有机结合,如专家志愿者将艺术普及短视频拍摄地点,安排在旅游景区景点,利用新媒体推送和分享艺术普及资源的过程中,催生更多的网红打卡地。组织文化志愿者深入旅游景区景点体验采风,摄影创作、美术写生、歌曲创作与旅游景点推广有机融合,在推进全民艺术普及的同时,提高当地旅游资源的知名度与影响力,助力旅游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永新,良警宇.文化志愿服务蓝皮书中国文化志愿服务发展报告(2016)[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5-6.

[2]良警宇.文化志愿服务蓝皮书中国文化志愿服务发展报告(2019-2022)[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42.

[3]文旅中国.四川省文化旅游志愿服务工作指南(试行)将于2021年1月在全省推广试行[EB/OL].(2020-12-4)[2022-12-1].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85141346982720776&wfr=spider&for=pc.


(注:该论文发表于《中国文化馆》第三辑十八大以来公共文化十年回顾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