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4年05月04日 星期六

信息发布

信息发布

专家观点 | 乡村公共文化设施效能提升研究——基于北京市乡镇综合文化站的实证分析

来源:      发布时间:2024-4-16 15:18:01     点击率:1862

摘要:提质增效是新时期乡村公共文化设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点任务。文章以北京市连续五年乡镇综合文化站效能评估数据为例,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影响其效能提升的关键因子进行分析,运用案例分析法对效能提升显著的典型案例进行深入剖析,进而提出乡村公共文化设施效能提升的关键路径,包括设施提档升级,打造多功能服务综合体;加强政府购买服务,丰富高品质服务供给;创新数字服务方式,扩大文化服务覆盖面和适用性;引入社会力量管理运营,提升基层设施服务效能;培育文化能人,增强文化队伍内生动力;整合社会资源,推动优质资源下沉;开展“点单”服务,实现供需有效对接;优化绩效评估体系,以评估促效能提升。


关键词:乡村公共文化设施;乡镇综合文化站;效能提升






乡村公共文化设施是村民参与文化生活、就近享受文化服务的重要场所,是凝聚乡村公共意识、引领乡村精神文化的重要空间,是繁荣发展乡村文化、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载体。随着国家对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视和推进,以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等为代表的乡村公共文化设施在国家行政力量主导下已基本实现了数量上的全覆盖,在满足村民基本文化需求、保障村民基本文化权益方面已取得一定成效。然而,隐藏在全覆盖背后的是设施沉睡和效能普遍低下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知晓率不高、利用率不高、服务品质不高、发展不均衡等,未能充分发挥出乡村公共文化设施在助力乡村文化振兴和文化强国建设中的重要作用。高质量发展阶段,乡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已由“增量发展”转变为以提升效能为目标的“内涵式发展”,如何推动乡村公共文化设施从“量”的扩张转变为“质”的提升,实现从“有没有”到“好不好”的转变,成为新时代的重要议题。为此,本课题围绕“乡村公共文化设施效能提升”这一主旨,以乡镇综合文化站为切入点,就影响乡镇综合文化站效能提升的关键要素进行深入剖析,以期为乡村公共文化设施效能提升、乡村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一、乡村公共文化设施效能研究现状

乡村公共文化设施“提质增效”是近年来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制约乡村公共文化设施效能提升的因素、表现及成因、效能提升路径等。如杨永恒(2019)[1]、宋晓霞(2019)[2]、陈波(2021)[3]等指出,当前我国乡村文化设施“建、管、用”失衡,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吸引力不够、利用率低下;陈波(2017)[4]、傅才武(2020)[5]等认为,村民对乡村公共文化设施的参与率并没有随财政投入的增加和设施的完善而提高,反而一直呈低水平、“弱参与”状态,政府主导的文化活动和文化设施对村民的吸引力明显偏低,文化获得感不强;陈建(2019)[6]、耿达(2019)[7]、李少惠(2021)[8]等指出,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的全覆盖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种低水平、粗放式的覆盖,经常出现“资源闲置”“机构空转”“设施沉睡”“活动流于形式”等效率困境,难以满足村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造成乡镇综合文化站效能不高的原因主要集中于国家自上而下的行政化管理体制和分配机制造成供需错配(耿达,2019[7];高春凤,2019[9])、长期“标准化”“基本性”建设造成适用性、特色化不足(潘颖,2021[10];贺芒,2021[11]),农村“空心化”造成的参与主体缺失(陈波,2018[12];高春凤,2019[13])等。效能提升路径主要集中于乡村公共文化设施提档升级(李少惠,2021[14])、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陈波,2018[15];傅才武2020[5])、实现特色发展(贺芒,2021[11])、创新运营机制(李国新,2019[16])、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发展合力(耿达,2019[7];傅才武,2020[5])等层面。


作为乡村公共文化设施重要组成的乡镇综合文化站,与其相关的研究也逐渐聚焦于乡镇综合文化站效能提升方面,如陈洋庚(2018)[17]等通过梳理近年来有关乡镇综合文化站的研究,发现研究逐渐从关注一般性的文化站设施建设,拓展到文化站效能发挥层面,更多从农民需求层次探讨文化站运行中的困境。目前我国乡镇综合文化站受基层政府思想认识偏差、行政主导的文化治理体系、城镇化进程的负面影响、运行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居民文化消费模式转型升级等影响,依然存在着发展不均衡、投入增长而绩效下滑、设施空置、功能虚置、供需错位、人员匮乏且专业性不足、文化活动参与度不高、服务效率不高、政府失灵与市场失灵等多重效率困境(傅才武,2017[18];耿达,2019[7];陈赓,2019[19];李少惠,2021[8];刘研研,2021[20]),提升乡镇综合文化站效能的路径侧重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政府购买服务、健全居民需求表达机制、引导社会力量和民间力量参与等(傅才武,2018[21];陈赓,2019[19];李少惠,2021[22])。


二、北京市乡镇综合文化站效能提升的关键因子分析

(一)样本数据及标准化处理


以北京市近200个乡镇综合文化站2017—2021年的效能评估数据为样本,通过因子分析法,提取影响其效能提升的关键因子。为解决不同年份指标权重调整造成的数据不一致的问题,需通过数据得分率转化对5年效能评估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同时,为消除评估指标的年度差异,保证指标在时间序列上的延续性,本文聚焦核心指标,将5年中一些连续且价值意义较大的指标提取出来,剔除个别年份零星出现的指标和意义不大的指标,以方便后续因子分析。


筛选后的效能指标可归纳为设施建设、服务供给、数字化建设、社会化建设、机制建设、服务保障六大类。其中,设施建设包括设施选址、设施面积、功能厅室设置及完备、牌匾标识等细分指标;服务供给包括信息公示、开放及运行、文化活动、图书馆服务、特殊群体服务等细分指标;数字化建设包括公共图书馆一卡通覆盖、可用数字资源、无线网络覆盖等细分指标;社会化建设包括社会化运营、文化志愿服务等细分指标;制度建设包括总分馆制建设、群众需求反馈机制、年报制度、公共文化与旅游服务融合发展等细分指标;服务保障包括经费落实、工作人员保障、业余文艺团队建设等细分指标。


(二)数据分析思路及分析结果


1.数据分析思路

本文运用因子分析法,分析上述各细分要素对北京市乡镇综合文化站效能提升的影响比重。按照城市分区规划,北京市乡镇综合文化站分别划归到城六区、新城五区、生态五区(如图1所示)。因生态五区更加代表了“现实意义”中的乡镇综合文化站,故重点对生态五区72个乡镇综合文化站的效能数据进行分析,运用SPSS软件找出影响生态五区乡镇综合文化站的关键因子。同时,对比分析生态五区与城六区、新城五区乡镇综合文化站的效能差异,借以考察乡镇综合文化站的均等化水平及发展差异。再次,综合考虑生态五区因子分析结果及生态五区与城六区、新城五区的因子差异结果,得出影响北京市乡镇综合文化站效能提升的关键因子。


2.数据分析结果

首先是生态五区效能关键影响因子。表2为2017—2021年生态五区历年因子权重及5年平均值,表3为归纳整理后的生态五区关键影响因子。可以看出,服务供给、服务保障、制度建设是影响乡镇综合文化站效能提升的主要维度。进一步而言,总分馆制建设、文艺活动情况、资金保障情况是影响效能提升的关键要素。从历年指标权重变化来看,五年来一直影响乡镇综合文化站效能提升的关键指标包括文艺活动情况、功能完备情况、特殊群体服务、人员培训;近三年来的新晋指标包括文图总分馆制建设、资金保障情况、文旅融合。


其次是生态五区与城六区、新城五区的因子差异。因2020—2021年生态五区与城六区、新城五区的差异有扩大趋势,故选择2020—2021两年数据,通过比较各指标数据的得分率均值,分析各区之间的主要因子差异,为生态五区加强关键指标建设和效能提升提供追赶参照。



提取各区指标数值均值差值≥0.1的指标,如表4、表5所示。生态五区与城六区、新城五区相比,因子差异主要集中在制度建设、服务保障维度,因子差异主要集中在文图总分馆制建设、资金保障情况、文化志愿服务、文化专干及人员培训、学习宣传、场馆知晓率、群众业余团队、群众需求征询反馈制度、文艺活动及公益培训、文旅融合、提供无线网络全覆盖、特殊群体服务等。


最后是生态五区效能提升关键因子的整体分析。表6显示了上述两部分数据整合后的分析结果。从中可以看出,影响乡镇综合文化站效能提升的主要维度包括服务供给、数字化建设、制度建设、服务保障。其中,设施建设的影响相对较小;社会化建设因缺乏相关指标及数据,需要通过实地调研进一步检验。所以影响乡镇综合文化站效能提升的关键因子包括文体活动、特殊群体服务、无线网络服务、总分馆制建设、文旅融合发展、资金保障、工作人员保障及专业素质、群众业余团队。


三、北京市乡镇综合文化站效能提升的典型案例分析

本文从生态五区72个乡镇综合文化站中,选取平谷区平谷镇文化服务中心、延庆区康庄镇文体中心、门头沟王平镇文化中心3个效能优异或提升显著的案例进行深度访谈与个案研究,提炼总结效能提升的特色做法及成效经验,为其他地区提供参考借鉴。


(一)创新做法


1.平谷区平谷镇文化服务中心

平谷镇文化服务中心开放于2013年,建筑面积3600平方米,户外活动广场面积2000平方米,内设有会议室、培训室、乒乓球室、多功能厅、排练室、棋牌室、书画室、电子阅览室、图书室、儿童阅览室等多个功能场室,辐射13个行政村和8个社区,服务6.1万常住人口。平谷镇文化服务中心近5年的效能评估数据一直位于生态五区前10名,位于北京市乡镇综合文化站前25%。其在效能提升中的创新举措主要包括:


(1)创新展现形式,增强活动吸引力

为增强传统文化活动的吸引力,平谷镇文化服务中心积极创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传播方式,以评书等群众喜闻乐见的特色化形式和互联网等现代化方式传播传统文化,活动效果显著。如开展“渔阳书社”评书云分享活动之《年节话年俗》,以“评书”这种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传统艺术形式,将农历新年的传统民俗文化传递给老百姓,活动广受欢迎。

 

(2)线上线下联动,促进公众广泛参与

为避免疫情造成活动停滞,平谷镇文化服务中心积极推动线上服务,通过线上线下联动,激发群众参与热情,提升服务效能。如通过“幸福渔阳”微信公众号定期举办线上云展览、发布线上公益培训课堂,让公众在家里就能享受到丰富的文化大餐。如开展“钩编情·匠人心”之十二生肖闹新春优秀钩编作品云展览,将钩编学员线下培训制作而成的十二生肖非遗作品,拍照上传至微信公众号进行线上云展览,不仅丰富了居民的日常文化生活,而且通过搭建学员作品交流展示的线上平台,调动了更多居民的参与积极性。


(3)政府购买服务项目,丰富高品质服务供给

为克服基层文化工作人员不足且专业性缺乏造成的服务内容单一、文化活动单调等现实问题,平谷镇文化服务中心积极通过购买服务方式,聘请社会专业机构或团队开展系列培训课程,实现高品质、专业化服务供给。一是向各类社会企业购买服务。如向专注儿童口才培训的两个黄鹂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购买服务项目,开展少儿语言艺术公益培训线上课堂;向优丫漫绘本馆购买少儿绘本阅读服务。二是向乡镇文艺团队或民间社会组织购买服务。如向乡村妇女自发成立的平谷新农人巾帼讲师团购买儿童简笔画、非遗剪纸等系列线上课程;购买乡镇艺术团队的评书云分享系列活动。


(4)调动文化能人积极性,塑造高素质服务队伍

如果说政府购买服务是文化站提升服务效能的外生保障,那么调动文化能人在场馆内外开展系列活动,则是效能提升的重要内生力量。文化中心积极探索“政府购买服务—培育文化能人—文化能人志愿服务”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即依托政府购买服务开展培训,培养能人,再借力回馈社会,培育和打造高素质服务队伍,夯实基层团队力量。如将优秀书法学员培养为宣传者、讲解者,面向基层群众普及书法知识,实现学员从服务参与者、学习者到服务提供者、讲解者、志愿者的角色转变,激发村民参与热情。


2.延庆区康庄镇文体中心

康庄镇文体中心开放于2014年,建筑面积4000多平方米,设有会议室、图书室、少儿阅览室、多功能厅、棋牌室、排练室、培训室、健身房等多个场馆,已实现Wi-Fi全覆盖。康庄镇文体中心在2018—2020年的效能评估排名中提升明显,由2018年第100名提升至2020年第38名。其在效能提升中的创新举措主要包括:


(1)创新线上线下活动方式,扩大服务覆盖面和适用性

为满足疫情期间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镇文体中心采用线下录制、线上直播等方式,举办线上文化交流活动、传统节日文艺汇演活动。如春节期间举办了“文化扮靓妫川 共迎冬奥盛会”——康庄镇新时代文明实践2021年线上云拜年特别活动现场录制,从31个实践站线上报送的节目中选取10个节目进行录制,节目形式有鼓舞、腰鼓舞、广场舞、歌伴舞、快板、三句半、二重唱、情景剧、独唱等。异彩纷呈的文艺演出不仅满足了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充分展示了康庄镇群众的文艺特长,推动了基层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


(2)开展“点单派单”服务,实现政府供给与百姓需求精准对接

延庆区打造新时代“点单”预约平台,统筹整合延庆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各类志愿服务主体及资源,为延庆区乡镇文体中心提供“点单派单”服务,实现“群众点单-中心派单-志愿者接单-群众评单”良性循环。“点单派单”平台现有科技科普服务、教育服务、文化服务、医疗养老服务、理论政策宣讲、健身体育服务、法律咨询服务7大类。其中,文化服务包括合唱培训、摄影培训、戏曲培训、舞蹈培训、器乐培训5大类。目前,康庄镇文体中心每年共“点单派单”48次,每月4次;31个村每年共“点单派单”420次,平均每村每个月1—2次。这种类似外卖的“点单派单”机制,促进了优质资源免费下沉基层,实现政府供给与百姓需求的高效匹配,调动了村民文化参与热情。同时,“点单派单”服务有效缓解了乡镇和村基层专业人员不足、活动内容单一的现实问题,提升了文体中心服务效能。


(3)培育乡村文化骨干和文化志愿者,调动村民参与积极性

为解决基层专业人员不足的问题,调动村民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文体中心充分发挥基层文化组织员、文化志愿者等乡村文化能人的能动作用,将其培育成文化活动的宣传者、推广者、组织者、需求对接者,搭建起由文体中心工作人员、文化组织员、文化志愿者等组成的专兼职骨干文化服务队伍,实现政府单一“送文化”到多元“种文化”的转变,激发乡村文化发展内生动力。其中,文化组织员是延庆区政府通过购买的方式为每个村配备的一名有工作热情、服务意识且爱好文化活动的“六会”人才,即会做群众工作、会指挥唱歌、会舞蹈编排、会乐器演奏、会计算机技能、会组织活动。文化组织员由乡镇统一招聘,具体负责村级公共文化设施管理、文化活动组织、文艺人才培养、群众需求对接、益民工程推进、文化市场督查和文物保护管理等多项职责,文化组织员的配备实现了基层文化工作从无人管到专人管的转变。


3.门头沟王平镇文化中心

王平镇文化中心地处门头沟区半山区地带,辐射辖区8000人口。王平镇文化中心在2018—2020年的效能评估中排名也有明显提升,由2018年的倒数第7名提升至2020年的前1/3。其效能提升的创新举措主要包括:


(1)实现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拓展多元服务功能

王平镇文化中心始建于2016年,2019年正式投入使用,总面积2500平方米,分为上下三层。中心内设有镇级图书馆、电子阅览区、儿童阅览区、排练厅、培训室、书法绘画室、琴房、音乐教室、手工室、舞蹈室、健身房等功能场所以及朗读亭等现代化设备,设置有500余平方米的综合活动大厅,具备演出、会议、电影放映等功能。文化中心的落成不仅填补了山区文化服务设施的空白,而且以崭新的设施、齐备的功能满足了新时期人民群众对公共文化场馆的新要求、新期待,辖区居民可以在其中享受到多元化的公共文化服务,镇文化中心已经成为群众参与文化生活的重要阵地和新地标。


(2)引入社会力量管理运营,提升服务品质

为更好地服务基层群众,让山区群众也能享受到优质的文化服务,王平镇在区文旅委的帮助下,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积极引入了专业社会力量管理运营。2019年,王平镇引进北京演艺集团,参与文化中心的日常运行管理。文化中心是京演文化新拓展的远郊区公共文化服务平台之一,为让居住分散的村民享受到高品质的文化服务,专门选派90后年轻人深入场地,带领工作人员用心布置、热情接待,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周边群众,让村民感受文化的魅力。2021年,引进北京欣德文化咨询服务有限公司开展社会化管理运营,提供包括主题讲座、展览展示、阅读导读、知识竞赛、文化艺术知识普及及培训、文艺演出、传统文化及非遗传承、文艺团队培训、文体特色活动共9大类85项服务内容,极大地丰富了山区居民的文化生活,增强了山区居民公共文化服务的获得感、幸福感、满足感。


(3)发展线上粉丝文化社群,增强用户黏性

除利用微信公众号宣传推广日常活动外,文化中心主动搭建起线上文化社群,通过微信建立社群,将对文化活动感兴趣的、具有共同爱好的乡村居民聚集在一起参与活动、分享心得、交流探讨,同时征集居民需求、发布讲座消息、探讨讲座收获、收集服务反馈。微信社群的建立不仅方便了文化中心对服务和活动的宣传推广,同时也进一步拉近了与百姓之间的距离,方便群众及时了解到文化中心开展的各项服务,增强了用户粘性。


(二)问题障碍


1.免费开放经费不足

经费不足是影响北京市乡镇综合文化站效能提升的重要因素,且是短时间内较难改变的影响因素。经费不足导致文化站只能利用有限的经费开展一些常规性的基本服务项目,个性化、特色化、品质化、创新性服务缺乏,造成基层服务吸引力不足、活动参与率降低。具体体现在:①免费开放经费不足且到位不及时,如平谷镇文化服务中心表示,免费开放经费只能用于开展一些基本活动和日常维修维护、设备更新;康庄镇文体中心表示,经费少、活动多,支撑不了花费更高的大型活动,免费开放经费应于每年一月份下拨,但并不及时,容易造成突击消费、资金利用不合理等问题。②免费开放经费使用不便,即经费管控严格,缺乏具体明确的服务清单目录和可购买服务范围,导致文化站在购买社会服务后可能面临无法报销的风险,进而影响文化站购买插画、茶艺培训等费用偏高但大众喜爱程度高的个性化、特色化服务项目的积极性。


2.文化服务专业人员不足

专业人员不足亦是影响乡镇综合文化站效能提升的关键因素。各乡镇综合文化站专业人员的不足导致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无法开展常态化、专业化服务。具体体现在:①在编人员数量少且身兼数职,工作任务量大,对文化的关注度有限。如平谷镇文化服务中心、康庄镇文体中心仅有2名在编人员,北房镇综合文化中心只有1名在编人员,除负责文化中心管理运营外,还身兼体育、旅游、扫黄打非等多项工作。②工作人员专业性不足,缺乏提供舞蹈类、声乐类、绘画类等培训的专业老师,现有管理人员无法成为有效师资力量,只能通过政府购买公益岗位、服务外包、区级资源下派等方式为村民提供文化活动。③缺乏专业培训。④政府购买公益服务人员工资较低,难以调动人员工作积极性。如北房镇综合文化中心的2名非编人员,其薪资按照北京市月最低工资标准发放,工作人员较低的工资水平难以保证文化中心的夜间服务、延时服务及节假日开放,造成节假日学生和中青年群体来中心,中心却不开放的问题,影响了文化中心的整体服务效能。


3.群众参与积极性不足

城镇化发展造成的乡村人口“空心化”及新媒体的应用普及使得乡村文化参与的主体不足,乡村公共文化设施普遍人气不足、沦为空转。一方面,村里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即便文化站组织开展了多项活动,但参与人数较少,且基本为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如王平镇文化中心因地处山区,年轻人及儿童群体普遍流往城区,除寒暑假外,难以开展面向儿童和青少年群体的活动项目。另一方面,随着电视、手机和互联网的普及,以及抖音等新媒体平台的推广应用,村民越来越倾向于居家享受文化娱乐生活,乡村个体私性文化生活日渐兴起,公共文化生活趋向衰落。两类现实问题不断分流着乡村公共文化设施的用户群体,加剧了村民对公共文化设施的疏离感,村民对公共文化设施的认同感、参与感降低。


4.制度效能发挥不足

乡镇综合文化站普遍反映,总分馆制特别是文化馆总分馆制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依托总分馆下沉的辅导、培训类资源和服务有限,乡镇综合文化站作为“挂牌”分馆没有享受到总分馆制带来的优质资源供给和效能提升,难免有“挂牌式”运动之嫌,加剧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困难。


5.考核指标合理性不足

一是乡镇综合文化站普遍反映,现有绩效评估指标数量太多,部分指标设计不合理,有些指标之间存在交叉和重复问题,如在“经费落实”下分指标中,包括免费开放经费、文化经费投入,容易给基层文化设施负责人员带来困扰和负担。某乡镇文化站还将“一卡通”指标理解为村民交300元押金后才可免费借阅书籍,抬高了村民看书门槛,降低了潜在参与度。二是指标没有进行及时调整,特别是近年来受疫情影响,各文化站效能普遍较低,但依然采用固有指标进行评价,在活动举办数量、大型活动要求等方面不够切合实际。三是缺乏创新性和特色化指标设计,导致文化站过于关注考核目标和任务的完成情况,反而忽视或没有额外的精力提供有创意、有特色、高水平、品牌化的服务活动。


各地提升效能的创新做法以及制约效能提升的问题障碍进一步验证了基于效能评估数据而得出的关键因子分析结果,即影响乡镇综合文化站效能提升的关键在于服务供给、数字化建设、制度建设等维度,关键要素具体包括资金保障、服务和活动优化、数字化建设、社会化参与、特殊群体服务、总分馆制建设、人员专业素质、文化能人培育等。


四、乡村公共文化设施效能提升的关键路径

基于上述分析结果,本文认为,在经费、人员编制困境难以有效解决的前提下,乡村公共文化设施应坚持问题导向,依据影响其效能提升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短板,因地制宜,靶向施策。重点包括:


(一)设施提档升级,打造多功能文化服务综合体


为改变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因设备陈旧、功能单一而造成村民不愿到馆的现实困境,要着力通过场馆设施提档升级、功能拓展优化,实现乡村公共文化设施的品质化发展,将其打造成为集宣传教育、图书阅览、休闲娱乐、体育健身、信息服务、科学普及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品质化、舒适化、现代化、综合性乡村公共文化空间,改变人们对基层文化设施陈旧的传统认知,最大限度适应和满足当前辖区居民日益提升的精神文化需求和对美好生活的新向往。


(二)加强政府购买服务,丰富高品质服务供给


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是缓解基层公共文化专业人员不足、文化活动单一、效能低下的有效途径。乡村公共文化机构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聘请社会专业机构、乡镇文艺团队、民间社会组织等专业机构为基层群众提供培训、讲座等多元化、特色化、专业化高品质文化服务,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需求,将政府购买服务作为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服务效能提升的重要支撑。


(三)创新数字服务方式,扩大文化服务覆盖面和适用性


随着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的日益完善和新媒体的应用推广,互联网、新媒体等已渗入乡村居民的日常生活,成为村民休闲生活的重要渠道,这为通过数字化技术提髙公众的公共文化服务可得性提供了现实基础。同时,数字化服务使得村民跨越了时空限制,能够远距离访问、参与各类公共文化活动,打通了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这对因乡村人口“空心化”造成的主体缺失、新媒体带来的个体私性文化发展而公共文化衰落等问题提供了有效的应对路径。为此,乡村公共文化机构要积极借助互联网、新媒体等平台优势,拓展数字文化服务,通过举办线上云展览、云讲堂、直播等形式,吸引公众广泛参与,扩大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适用性,以数字化手段助力公共文化设施服务效能提升。


(四)引入社会力量管理运营,提升基层设施服务效能


社会力量承接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的管理运营是实现其效能提升的有效路径。社会力量通过制度性嵌入、专业性嵌入、服务型嵌入和技术性嵌入,能够真正有效提升乡村公共文化设施的服务效能[22]。然而目前承接乡村公共文化设施运营和提供服务的主体多为企业,文化类社会组织普遍缺乏。为此,要创设多元激励机制,积极培育和发展文化类社会组织。通过政策引导、政府购买、资金支持、场地提供、员工培训、资源配送、宣传推广等途径加大对文化类社会组织的扶持力度,建立健全文化类社会组织扶持培育机制和激励机制,充分发挥乡村文艺团队、社会团体、民办非企、基金会等社会组织在经营成本、机制灵活、公益属性等方面的优势及其在文化建设和公共服务中的积极作用,充实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社会化运营和优质服务提供的遴选资源库,为政府提供更多专业的、可供选择的承接主体。


(五)培育文化能人,增强文化队伍内生动力


调动文化能人参与和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的积极性是公共文化设施效能提升的内生力量。因此,乡村公共文化设施要注重培育挖掘乡土文化人才,支持乡村文化能人和文艺团队建设,发挥村民在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和积极性,深入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志愿服务活动。鼓励和支持村民自发创作文艺作品、开展各类文体活动,实现自我参与、自我表现、自我服务,成为乡村文化建设的主角。民众的主体参与让村民由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参与者、享受者转变为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创造者、生产者,推动实现政府“送文化”向“种文化”的根本转变。


(六)整合社会资源,推动优质资源下沉


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普遍资源缺乏,服务供给能力有限。为缓解乡村公共文化设施因资源不足、服务单一、活动单调等带来的效能低下困境,应加大社会优质资源整合力度,通过整合区级和社会优质资源、学校和民间资源,实现优质资源向基层下沉,不断丰富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优化基层公共文化资源配置。这其中,要充分发挥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的作用,依托总分馆制打通优质文化资源下沉通道,将更多优质资源下沉到基层一线,进而推进县域内公共文化资源的共建共享和互联互通。


(七)开展“点单”服务,实现供需有效对接


乡村公共文化设施一般由政府主导建设,其服务供给主要采取自上而下的行政化配置方式,容易带来政府资源供给与村民需求“供需错位”、政府供给格式化、同质化明显的问题,村民对乡村公共文化设施的认同感不强,导致公共文化服务设施闲置。乡村公共文化设施的效能提升必须进行体制结构优化,建立健全群众文化需求表达反馈机制,以需求导向倒逼供给侧改革,促进供需对接[19]。为此,要积极推进供给模式创新,开展“菜单式”“订单式”服务方式,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供需有效对接,吸引基层群众广泛参与。


(八)优化绩效评估体系,以评促效能提升


绩效评估是促进乡村公共文化设施改善服务条件、提升服务质量的有效途径。因此,可通过定期开展乡村公共文化设施绩效评估,发挥以评促建、以评促管、以评促效能提升的作用,推动乡村公共文化设施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实现高质量发展。在构建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时,要针对现有指标体系的不足进行增补完善,增加反映新时代要求的指标,如社会化指标、数字化指标;增加体现活动创新性、特色化引领的指标,鼓励和支持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在保质保量完成基本任务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发展。同时,要加强对乡村公共文化设施工作人员关于评估指标的阐述和培训力度,在对指标正确理解的基础上积极推动乡村公共文化设施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