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4年05月04日 星期六

信息发布

信息发布

文化观察 | 关于提升文化馆社会影响力的思考

来源:      发布时间:2024-4-23 10:33:45     点击率:1652

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社会影响力既代表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高低,又体现群众对其所提供服务的综合评价。随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三驾马车”之一,文化馆理应与图书馆、博物馆并驾齐驱,成为一个地区文明建设的重要标志。然而,与图书馆、博物馆相比,文化馆的存在感却始终偏低。提升文化馆的社会影响力,成为当前文化馆事业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是未来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主线。2017年3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正式实施;2021年3月8日,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财政部三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这些法规政策的落地既为文化馆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也对群众文化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充分利用有利条件,抢抓机遇,开拓创新,努力提升文化馆的社会影响力,不断增强群众的文化获得感,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一、文化馆良好社会影响力的构成要素

(一)清晰而明确的认知度


群众对文化馆的认知度是反映和衡量文化馆社会影响力的基本指标。清晰而明确的认知度是指人们能清楚而明确地知道文化馆的名称、性质、地址、职能,以及群众参与文化馆活动的方式、渠道等基本信息。一般而言,群众对文化馆的认知度高,就体现着文化馆的社会影响力大,反之则小。文化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机构,有使命、有义务、有责任,发挥自身职能,不断扩大其社会影响力,增进群众对文化馆的认识和了解,为群众提供优质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保障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二)自觉而主动的关注度


自觉而主动的关注度是指在供给对口的条件下,人们能自觉而主动地关注文化馆组织的演出、展览等活动,以及开馆时间、场地预约等信息。这一要素取决于文化馆所提供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是否精准对接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即供给与需求的匹配程度。在人们的选择越来越宽泛,个性化需求越来越凸显的形势下,文化馆只有精准对接群众的文化需求,提升服务内容,改进服务形式,才能吸引群众更多的关注。当人们呼吁题材新颖且有温度、接地气的群文精品时,文化馆就不能只是提供一些老生常谈、缺乏时代气息的陈年旧作;当人们期待自由灵活的时间安排时,文化馆就不能停留于“朝九晚五+双休”的工作状态。精准对接群众的文化需求,是提升群众关注度的关键所在。


(三)广泛而积极的参与度


广泛而积极的参与度包括两方面含义:一是在文化馆提供的服务符合人们的预期时,人们普遍乐于参与文化馆组织的各类群众文化活动。在文化供给越来越充足的条件下,群众的文化需求也悄然地发生着变化,人们不再只满足于作为一个观众被动地接受文化,而是希望能够作为主体去参与、去体验、去感受文化,也正是因为有了人们的参与,文化才会更加生机蓬勃。二是在文化馆的引导和带动下,人们愿意奉献自己的才能,积极参与群众文化的建设。


(四)普遍而真实的满意度


普遍而真实的满意度反映了群众对文化馆提供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高度认可。文化馆是为广大群众提供公益性文化服务的事业单位,群众的满意度是检验文化馆工作的根本标准。普遍而真实的满意度隐含着两大前提:首先,文化馆提供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必须是面向全体大众的,且是普遍而均等的,而不是针对少数人的;其次,参与满意度调研的样本要足够大,不能局限于群众文化系统内部或文化馆辅导的少数民间文艺团队和群体。获得群众普遍而真实的高满意度,是衡量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的价值追求,也是推动文化馆增质提效、开拓创新的强大动力。


二、提升文化馆社会影响力的重要意义

(一)推动公共文化高质量发展的紧迫要求


自《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首次明确提出“公共文化服务”这一概念以来,经过十五年多的发展,我国已基本形成覆盖省、市、县、乡、村的五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各级公共文化设施已趋于完善。“十四五”时期,推动公共文化高质量发展将是我国公共文化体系建设的主旋律。文化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三驾马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公共文化高质量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但当前,文化馆事业的发展还面临着不少短板,表现在文化馆的社会影响力不足,整体服务效能还有待提高。在第五次全国文化馆评估定级工作开展期间,笔者针对“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的认知度”开展了一次线上调研,共收集问卷350份,其中城镇居民问卷180份,乡村居民问卷170份。调研数据显示,听说过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的居民分别为346人、347人、295人;去过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的居民分别为306人、256人、136人。这组数据反映出:在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三者之间,文化馆的社会影响力是最弱的。因此,提升文化馆的社会影响力,是推动公共文化高质量发展的紧迫要求。


(二)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迫切要求


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要解决这一矛盾,就必须推动公共文化的均衡和充分发展,具体包括两方面内容:横向来看,不仅要充分发挥图书馆、博物馆的功能,更要提升文化馆的社会影响力,充分发挥文化馆的功能,使人们既能够在“读书”“品物”的静态文化形态中感受文化,也能够在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等动态文化形态中享受文化。纵向来看,要充分发挥文化馆在城镇居民文化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更要加大基层公共文化建设力度,加强文化资源向基层倾斜力度,推动文化反哺乡村,丰富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三)助力文化强国建设的必然要求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实现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也必然召唤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要充分调动各类优秀文化艺术资源。文化馆在调动文化艺术资源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其一,文化馆肩负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使命,对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和非遗传承人等信息非常了解,能够调动多方力量,深入挖掘传统文化,推动资源共建共享,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从而最大程度实现文化资源的社会价值。其二,文化馆作为开展群众文化工作的重要场所,组织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有助于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引领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凝聚力,增强群众的自豪感和责任意识。总之,只有提升文化馆的社会影响力,才能更充分发挥文化馆的职能,调动更多文化资源和社会力量,助推文化强国建设。


三、提升文化馆社会影响力的思路对策

(一)加强标准化建设,提升公众认知度


一是明确职能定位。通俗地说,就是要让群众知道文化馆是干什么的。这就要求文化馆首先要明确自身的职能定位。文化馆只有明确自身职能定位,开展工作才会有方向、有重点,才能形成合理高效的工作机制。二是加强标准化建设。文化馆要通过标准化服务,让群众知道文化馆是干什么的。文化馆为群众提供哪些服务、具体怎样安排等,这些信息都要进行公示,同时还要加大宣传推广力度。文化馆不能只服务少部分人,不能只满足于完成“规定动作”,而应做到服务门类齐全,覆盖群体广泛。


二是加强形象建设。要通过有识别度、有内涵、标准规范化的形象设计给群众直观深刻的印象。这里的“形象”主要包括建筑形象和标识形象,建筑形象是指文化馆的建筑应有鲜明的特点,能体现文化内涵,同时要求功能区域的布局要合理规范;标识形象是指文化馆应通过logo、宣传口号等统一标识加深群众的印象,增强文化馆的识别度,提高文化馆的认知度。


三是加强制度建设。目前,大部分文化馆注重内部管理制度建设,如内部考勤制度、财务管理制度、采风制度、报销制度等,这些制度主要是针对文化馆内部职工的管理,对维护文化馆的正常规范运转提供了前提和保障,但与群众文化权益相关的规章制度还不够健全或没有完全落地。比如,就文化馆的正常开馆时间来说,虽然大部分文化馆都坚持错时开放,并对外公示了开馆时间,但还是存在部分馆执行不够严格的现象。再如,有些文化馆的群众来访接待、群众参观管理等制度还没有完全建立。制度不健全,执行不严格,群众的文化权益就很难保障,这些都是需要文化馆工作人员去不断反思和完善的。


(二)转变宣传思路,提升社会关注度


一是打造品牌活动。通过品牌活动扩大文化馆的社会影响力。品牌活动的打造要把握时代脉搏,贴近群众生活,或者突出当地的地域特色。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品牌活动的生命力和影响力。比如,湖北打造的“文化力量·民间精彩”全省广场舞展演品牌活动,正是因为响应了群众对广场舞的呼声与热爱,所以一经推出便受到了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再如,2024年上半年湖北开展的“灵秀湖北,四季村晚”活动,结合各地的地域文化特色,选拔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节目,大力推动“文旅农商”融合发展,增强了活动的影响力。


二是创新推广方式。宣传推广不能局限于传统媒体,而应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结合,线上线下齐上阵。尤其可以侧重短视频等新时代的宣传推广手段,如微信、微博、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平台,通过发起话题吸引人们关注。同时做好信息维护工作,保证信息的更新频率。此外,还可以通过培育网红或邀请知名网红宣传,保持活动热度,提升活动关注度。


三是建立联动机制。通过联动机制的建立,可以增强资源共建共享。推动国家公共文化云与各省各级文化馆之间的紧密交流,实现无阻碍资源共享。进一步完善现有公共文化交互服务平台,实现文化馆业务数字化运作,进而整合地区文化馆的网上资源,为群众提供更丰富的文化资源。


(三)调动社会力量,提高群众参与度


一是搭建交流展示平台。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全民艺术普及的推广,群众的艺术欣赏能力得到提高,同时艺术表演水平也相应有所提升。人们不再仅仅满足于作为观众被动地观看、欣赏节目,而更渴望有机会、有舞台可以尽情展示自我。各地文化馆应依托当地特色文化,举办类型丰富的群众文化活动,为文化爱好者提供更多展示机会,提高他们参与各类群众文化活动的积极性,提升其在群众文化传播中的主人翁意识。省级以上文化馆应当多组织开展社会文艺团队展演、群众广场舞展演等全省群众文化集中展示活动,为基层群众文化馆和团队提供交流、切磋和展示的机会。


二是调动志愿者积极性。要切实发挥文化志愿者的重要作用。文化馆应始终坚持把文化志愿者团队建设看做本馆响应和加强城市志愿者服务工作的重要措施、完善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有效途径以及推进基层文化队伍建设的有效抓手,不断提升本馆文化志愿者从业水平向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发展。应当健全文化志愿者组织架构,推动规范管理。坚持制度引领,制定出台相关管理方案,对参与文化馆志愿服务的组织架构、工作机制、工作要求、促进措施、激励保障机制等内容在制度上予以明确,从培训、管理、激励、资金等各方面为文化志愿者提供系统性保障;健全组织架构,明确文化志愿者服务网络;扩大吸收范围,积极宣传并吸纳专业文艺团体退休人员、民间艺人、工艺传承人等文化人才,特别是在某一领域具有极高专业素养的专家,有力推动文化志愿专业水平不断提高。


三是重视社会文艺团队力量。群众文化的发展需要优秀的社会文艺团队。群众文化精品的产生,离不开高水平社会文化团体系统性的策划、组织、指导和创新。优秀的文化产品才可以吸引更多群众关注、欣赏和主动参与,随之在团体中得到文化的给养,提升当地整体群众文化水平。因此,文化馆从业者应当将社会业余文化团体有机整合起来,发挥专业文艺团体、退休人员和民间艺人的作用,采用集中或分散的形式,对优秀文艺团体或传承人进行培训、打造,共同推进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培养稳定的文化创作骨干团队,结合本地文化传统,发挥创新思维,开展有地区特色的文化宣讲活动,提升地区群众文化素养。


(四)提升服务质量,提高群众满意度


一是对接群众需求。没有不喜欢文艺的群众,只有不对口的文艺。提高群众满意度必须清楚群众的文化需求,所提供的服务需要与群众的文化需求相匹配。可以通过公共文化大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或开展群众文化需求调研,了解群众的文化需求;通过打磨群众文艺精品,丰富文化产品供给;通过建立文化云平台,实现文化资源跨省级、跨地区共建共享。在提供文化产品和服务时,需要从群众角度出发,考虑他们需要什么。比如,恩施自治州文化馆提供的“享瘦”训练营培训班,正是因为顺应了健康减肥的理念,符合群体需求,受到了当地年轻人的热烈欢迎。


二是提升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人才队伍的水平决定了服务水平,所以要提升服务水平,就必须重视人才队伍的建设。可通过定期举办业务比拼、岗位轮训活动,或通过外出培训、进修学习和参与理论讲座等方式,不断提升基层工作者的业务水平,更新群众文化服务的创新理念。通过打造一批专业的人才业务骨干,发挥其在基层文化工作中的带头作用,才能切实提升文化馆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


三是增强服务便捷性。首先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充分利用“互联网+文化”的方式提供便捷的服务。比如,发布文化活动预告、开启文化场馆预约、共享优质文化资源等,均可以通过互联网,随时随地操作。其次要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让人们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文化“大餐”。比如,东莞市文化馆通过总分馆制建设,把文化馆分馆的服务范围延伸到了社区,将文化资源送到了百姓“家门口”,提升了服务的便捷性,提高了群众的满意度。

结语文化馆事业事关群众的幸福生活,与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提升文化馆的社会影响力,推动文化馆事业繁荣发展,不仅需要一代代文化馆人的坚守与付出,更需要群众的大力支持,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路上,我们每个人都是接棒人。


参考文献:

[1]古莉.提升文化馆社会形象的对策[J].电影评介.

[2]张静,唐杰.社会影响力分析综述[J].中国科学:信息科学,2017,47,8.


(注:该论文发表于《文化馆(站)全民艺术普及 新阶段 新理想 新格局》——2021年中国文化馆年会征文作品集)


作者简介

林金霞 湖北省群众艺术馆理论干部、馆员,研究方向为群众文化理论研究、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研究。


袁娟 湖北省群众艺术馆馆员,研究方向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群众文化理论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