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4年05月05日 星期日

信息发布

信息发布

专家观点 | 关于推动新时代东莞市文化馆现代化建设的思考

来源:      发布时间:2024-4-23 10:41:59     点击率:1524

摘要:新时代文化建设千帆竞发,文化强国、文化强省、文化强市战略层层部署,公共文化服务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如何优化职能定位,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品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是新时代文化馆现代化建设、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课题。本文以东莞市文化馆成立70周年为契机,基于70年发展历程和现状的梳理,结合新时代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要求,探讨东莞市文化馆现代化建设路径,助力新时代文化馆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新时代;文化馆;现代化建设;高质量发展


文化馆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重要机构和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新中国文化事业相生相伴、同频同步,在不同时期为人民群众提供了丰富的文化服务。进入新时代,公共文化服务也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2023年2月,文化和旅游部胡和平部长在推进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工作会议上提到“要着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品质,优化文化馆职能定位,打造更高水平的基层公共文化空间”,对新时代文化馆高质量发展提出新要求。2023年恰逢东莞市文化馆成立70周年,本文基于东莞市文化馆70年发展历程和现状的梳理,结合新时代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要求,探讨东莞市文化馆现代化建设路径,助力新时代文化馆高质量发展。


一、东莞市文化馆发展历程

2023年是东莞市文化馆成立70周年。在时代浪潮中,东莞文化馆开荒辟地、干事创业,历经七次搬迁、五次易名,以丰富多彩的群文精品和活动,滋养着东莞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为东莞文化建设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建馆初期,帮助各乡建立农村俱乐部、夜校


1953年,东莞县政府改建莞城西正街罗氏宗祠(今迎恩楼旁),成立了东莞县文化馆,馆内设图书室、文艺组、宣教组。当时县政府未设文化科,文化馆由宣传部直接领导,负责县域内所有的文化艺术工作。解放初期,百废待兴,东莞群众文化生活亟待丰富,帮助各乡建立农村俱乐部、夜校,开展群众文娱活动,成为东莞县文化馆的首要任务。到1964年底,东莞县开办了353个农村俱乐部和122个城镇俱乐部,开展了读书、阅报、看戏、电影、展览等文化活动。1981年,东莞县文化馆被评为惠阳地区文化工作先进单位。


(二)20世纪80—90年代,群众文化艺术门类逐步完善


在经济迅速发展的推动下,1985年东莞县升级为县级市,东莞县文化馆更名为东莞市文化馆;1988年,东莞从县级市升格为地级市,又更名为东莞市群众艺术馆,迁至莞城向阳路2号文化服务大楼4楼,面积约300平方米,设立办公室、音乐舞蹈部、文艺编辑部和美术摄影部。这个时期,群艺馆职能基本成形,策划举办音乐、舞蹈、戏剧、美术、书法等各类培训班和展览,组织东莞独唱大赛、交谊舞大赛、少儿艺术花会等全市性大型赛事,并承接起全市各大主题文艺晚会,东莞群文艺术门类逐步完善,活动不断丰富。


(三)进入新世纪,文化馆建设实现三大跃升


迈入21世纪,东莞文化建设改革发展力度加大,先后提出“文化新城”和“文化名城”两个十年文化战略,2013年成功创建全国首批、广东省第一个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在这个文化大发展阶段,东莞市文化馆实现三大跃升:一是单位规格提升。2004年11月,升格为副处级单位,更名为东莞群众艺术馆,2005年迁至石竹路9号,面积5000平方米;2012年,又更名为东莞市文化馆,被评为国家一级文化馆。二是高级专业人才提升。东莞市文化馆面向全国招聘高级专业人才,招聘范围之广、人才之多、要求之高、选拔考察之严,就本馆来说前所未有,大大充实本馆人才队伍,群文精品不断涌现。三是服务理念提升。东莞市文化馆调研考察经济发达地区的文化发展模式,拓宽企业办文化、社会办文化的途径,举办了东莞市公益性文化活动推介活动,成立东莞文化发展促进会;落实公共文化服务理念,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东莞市文化惠民千场演出、百场培训进基层活动),开展文化志愿服务、非遗传承保护等工作,市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越来越强烈。


(四)2016年独立新馆启用,推动现代文化馆建设


2016年3月,东莞市文化馆新馆——东莞市民艺术中心正式启用。新馆按“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的标准建设,总投资达2.59亿元,建筑面积约2.8万平方米,分为“3+8”功能区域1,可全方位满足市民多样文化需求。以启用独立新馆为契机,东莞市文化馆不断创新文化供给方式,推动文化馆体系化、数字化、社会化发展,致力于为市民提供精准优质的文化服务,提升市民文化素养,逐步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现代化高质量发展之路。


1:“3+8”功能区域:3大主楼(东莞市文化馆、东莞非遗展览馆、星剧场)、8大功能区域(非遗区、培训区、演艺区、创作区、数字体验区、活动区、展示区、服务区)


二、东莞市文化馆发展现状

新馆启用七年,东莞现代文化馆雏形初显,基本形成卓越、传承、创新、引领的发展理念和共识,充分发挥文化合作交流共建平台作用,凝聚起文化奋进力量。近年来,东莞市文化馆被评为全国文化和旅游系统先进集体、全国巾帼文明岗、广东省文明单位、广东省扶残助残先进集体、东莞市导入卓越绩效管理优秀单位和东莞市文明标兵单位,建立起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中国文化馆协会摄影委员会和中国民族音乐普及推广中心三大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平台。


(一)建立起现代文化馆体系机制


东莞市文化依托场馆阵地、数字文化馆和总分馆体系建设,搭建线上线下的现代文化馆体系机制。首先是从加强自身建设入手,将东莞市民艺术中心打造成一站式公共文化服务综合体,升级场馆空间功能和标识系统,导入卓越绩效管理模式,为全市文化馆提供示范样板;接着,借助全国首批数字文化馆试点建设的契机,以市馆带动镇街馆的思路,推动“一核多元、分类推进”的东莞市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建成了1个市总馆、34个镇(街、园区)分馆、583个村(社区)支馆,15个共享文化馆,160个共享文化空间,基本形成全市阵地总体布局,建立起市镇总分馆联动服务管理平台和机制。其中重点搭建“文化莞家”全市公共文化数字服务平台和总分馆数字中心,形成多元的线上服务运作管理系统和宣传矩阵,有效提升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的服务效能。


(二)提供多元的全民艺术普及服务


随着总分馆制的日益完善,东莞市文化馆实施文化服务品牌化发展战略,统筹馆内和馆外、市里和基层的资源,将零散服务进行整合创新,形成了丰富多元、特色鲜明的系列文化服务品牌,包括“东莞市全民艺术普及行动计划”“东莞文化四季”“东莞文化年历”“火柴盒”“爱心文化馆”“群文赛事”“青年艺术家圆梦行动”等全市性大型群文活动品牌,保障了东莞人民群众文化权益,提升了其文化获得感、幸福感。其中,2022年推出的“潮流东莞·火柴盒”城市艺术TIME,适应时下生活,特别是年轻人需求,以全民艺术普及为切入口,打造“潮流东莞”的城市文化IP。该项目创新服务方式,把活动场地从场馆内搬到场馆外,在公园、商场、城市草坪、工业园区等城市不同地方搭建小型舞台,打造出一个个开放的音乐空间,以新场景满足市民文化新需求。


(三)推进非遗系统性保护和创新性发展


本着非遗工作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原则,文化馆(市非遗保护中心)推进全市非遗保护工作高质量发展,持续推动非遗制度建设、体系建设和品牌建设,取得一定成效。一是非遗保护制度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2021年2月1日,历时6年的《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正式施行,推动东莞市非遗保护传承工作进入有规可依、有章可循的新阶段。二是非遗保护体系更加健全。目前全市共有国家级非遗名录10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5人;省级以上非遗名录54项,省级代表性传承人29人,省级非遗传承基地9个、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2个、研究基地1个;市级以上非遗名录167项,市级代表性传承人117人,市级非遗传承基地16个、工作站13个,非遗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数量居全省前列。三是非遗传承品牌进一步创新。从全国全省来看,东莞市文化馆在全国率先建立非遗产品展示交流平台“东莞非遗墟市”,并升级为“粤港澳(东莞)非遗墟市”,东莞非遗在大湾区人文交流中发挥出先行作用。


(四)探索开放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新方式


东莞市文化馆积极推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搭建“品质文化”创投大赛、社会组织孵化中心和粤港澳大湾区文采会等多个平台,建立健全优选孵化、实践培育、推广输出三大环节的良性循环机制,探索出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供给的东莞模式。同时,积极建立合作共建平台,作为国家“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中国文化馆协会摄影委员会挂靠单位、粤港澳大湾区文采会执行单位、粤港澳非遗墟市城际联盟和珠三角文化馆联盟发起单位,吸引优质专业资源汇聚东莞的同时,大力发展跨区域文化输出交流,助力发挥东莞作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示范引领作用。


三、新时代文化馆现代化建设思考

新时代文化建设千帆竞发,文化强国、文化强省、文化强市战略层层部署,公共文化服务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如何优化职能定位,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品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是新时代东莞市文化馆推动现代化建设、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课题。


(一)坚持守正创新,推动新时代文化馆现代化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必须坚持守正创新”时指出,“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文化馆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刻把握守正创新的丰富内涵,践行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守正,就是要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守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本和源、根和魂,始终不忘群文工作的初心和使命;创新,则是要在守正基础上的创新,是在过往工作基础上的继续前行,是创意、创新、创造,是现代、开放、融合。


(二)坚持以人为本,做接地气的群众文化活动策划者


一直以来,文化馆都处于自我身份怀疑中,图书馆有书、博物馆有遗产,文化馆有什么?事实上在图文博美四大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中,文化馆是最基层、最生活、最群众的,有的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力。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三馆主要是提供静态观赏类文化艺术产品,而文化馆开展的是以群众为参与创造主体的文化艺术活动,群众是主角。一座高水平文化馆,应该扮演好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者角色,在广阔基层大地上,以精心创意的活动设计,组织、引导、激发群众进行精神文化生活创新创造,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增强人民文化素质和精神力量。为此,未来东莞市文化馆将以全市1400多万群众为服务对象,立足全民艺术普及和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核心职责,坚持“思想引领+文化供给”思路,基于基层需求调研设计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建立以群众为主体、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活动机制,增强市民群众精神力量,最终实现群众文化生活自主创造。


(三)坚持开放融合,做现代一流的文化体系构建者


文化馆的核心职能是全民艺术普及和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要惠及全民,光靠文化馆有限的资源是不可能实现的。高水平文化馆应该具备系统性思维,通过建立体系、形成杠杆,用有限资源撬动广泛力量,如一个火种点燃自己所负责的区域。而作为文化馆体系的中坚力量,地级市文化馆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为此,东莞市文化馆提出“建设全国一流的现代文化馆”目标任务,致力打造“文化馆总分馆、全民艺术普及、非遗保护传承”三个一流体系。


1.打造一流的文化馆总分馆体系

一是深化卓越绩效管理。卓越绩效管理模式是一种国际公认的组织经营质量标准,从领导、质量、创新、品牌和组织效益五大方面对组织进行评估,像诊断仪一样能够帮助组织认识不足、优化过程管理,进而实现组织卓越发展。2022年5月,东莞市文化馆启动卓越绩效管理模式导入工作,系统梳理全馆情况,把卓越绩效管理模式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实际结合起来,优化提升文化馆运作管理机制,接下来将对标先进单位经验,建设符合自身发展规律的文化馆卓越绩效管理新模式。二是强化数字化运作管理模式。东莞市文化馆将建立数字服务系列标准,以广东省文化馆数字服务标准化试点建设为契机,结合东莞市文化馆数字文化馆建设成果和总分馆实际运作需求,制定和推行文化馆数字服务系列标准,规范文化馆总分馆数字服务运作;推出“元宇宙文化馆”,通过元宇宙三维建模技术,搭建文化馆场馆的虚拟体验平台,让群众直接通过网络游览场馆、看展览演出,开辟全民艺术知识普及、欣赏普及、传统文化经典体验新空间;打造公共文化资源的“中央厨房”,统筹开展总分馆服务配送工作,由市文化馆搭建“公共文化资源配送平台”,通过基层点单、政府采购、社会配送,建立群众需求征集和评价反馈机制,实现公共文化服务资源配送供需对接;扩大数字文化产品供给,制定数字资源生产规范和任务,每年总分馆生产不少于700个视频资源;加强大数据研究运用,发挥“总分馆数据中心”和“巨量引擎城市研究中心·东莞文旅数字基地”的平台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研究输出东莞文旅体行业大数据内容,为行业研究和发展提供数据支撑。三是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东莞市文化馆将依托文化馆社会组织孵化中心,加大社会服务主体的培育力度,每年培育不少于50个社会服务主体,到2026年培育200个以上;推动文旅志愿服务特色化发展,在继续做好志愿者培训交流工作的同时,在全市挖掘“爱心文化馆”等有特色、有影响力的文旅志愿品牌项目,鼓励引导更多人加入志愿者队伍;升级粤港澳大湾区文采会价值,推出常态化“文采四季”等活动,发挥湾区文采会新企业联盟作用,链接和推介优质企业,将文采会从单纯产品服务展会,提升为共创共享共赢的文化事业和产业交流平台,打造一个激发社会文化创造力的大平台。


2.建设一流的全民艺术普及体系

根据东莞文化强市“1+8”政策配套的《东莞市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要求,到2026年争取实现全市艺术普及人均参与率90%以上。面对此重任,东莞市文化馆将在三大环节发力:一是抓好师资队伍建设。每年总馆要培训基层“艺术培训导师”330名以上,分馆要为各村(社区)支馆培育文化骨干1人以上。二是拓展阵地力量。推动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建设遍布城乡、贴近群众的“共享文化空间”,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新场景。2023年将在上一年100个共享文化空间的基础上,在全市新选扶持60个空间开展服务,并联动社会艺术培训机构等,发起全民艺术普及联盟,编实织密文化馆服务网络,广泛开展全民艺术普及工作。三是升级品牌服务。创办“全民艺术节”,打造“中国文化馆之夜”,升级“文化四季”“合唱节”“城市草坪音乐会”“中国(东莞)森林诗歌节”“火柴盒”等活动品牌,探索文化馆夜间开放路径,擦亮“潮流东莞”名片。此外,东莞市文化馆将办好“中国民族音乐普及推广中心”“中国文化馆协会摄影委员会”“广东省流行音乐和湾区文采会原创音乐传播中心”等国家级、省级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引入一批全国性、区域性群文活动,汇聚优质文化艺术资源,促进群众文化精品创作和展示交流,以群文声音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3.建设一流的非遗保护传承体系

东莞市文化馆将推动非遗系统性保护,重点打造岭南水乡文化品牌。一是推进东莞非遗立法,推动《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条例》的出台,为非遗保护提供全方位、深层次的顶层保障。2023年,在前期调研基础上形成《东莞非遗保护与管理条例》立法专家建议稿。二是推进非遗活态传承,丰富提升“粤港澳(东莞)非遗墟市”“江湖山海”等品牌活动,促进非遗文创生产销售,推动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推广“非遗在校园”,实现全域中小学非遗教育常态化;完善非遗传承人健康档案服务,每年组织非遗传承人进行免费体检,并建立专人健康档案。三是加强非遗系统性保护,抓好水乡文化(东莞)生态保护实验区申报工作,系统性保护和延续具有东莞特色的水乡文化,打造“岭南创意水乡”品牌。四是服务国家大局,推动粤港澳三地联合申报“赛龙舟”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四)坚持服务大局,做大胆创新的文化治理实验者


文化馆作为国家重要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应关注和思考国家社会重大课题,积极创新社会文化治理路径,把文化作为手段,解决社会问题,成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一环。


东莞市文化馆将围绕高质量发展主题,紧扣基层社会治理、“制造业当家”和乡村振兴工作大局,开展文化赋能高质量发展计划,计划以试点先行、稳步推开的方式,探索性开展面向企业、村(社区)和新型小区文化建设的服务,高度聚焦城乡基层群众和外来务工人员精神文化素养提升,把新时代文化馆艺术服务新理念、新格局、新业绩谱写在广阔大地上,为打造文化自信自强的东莞样本做出新的更大贡献。一是推出“智造东莞”助力工程,每年重点支持大型代表性企业,推进文化服务高质量提升,通过改善服务、营造特色、凝聚人心,加强对外来务工人员特别是新生代务工者的文化帮扶,推动他们更好地融入城市。二是推出“乡村振兴”助力工程,每年重点支持村(社区)开展文艺服务、非遗活化、文旅融合、民间民俗特色村建设等工作,通过文化建设改善服务、优化环境、带动产业,助力乡村发展。三是推出“新型小区文化”助力工程,每年重点支持住宅小区开展文化建设,促进小区邻里交流,助力东莞千万人口与城市深度融合、共生共荣。


(注:该论文发表于《中国文化馆》第三辑地方实践系列)


作者简介


黄晓丽 东莞市文化馆党支部书记、馆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群众文化研究馆员,文化馆发展研究院学术委员。主持开展多个省部级课题,包括《公共文化和旅游服务产品采购机制》《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研究》等。


彭蔼莹 东莞市文化馆干部,从事公共文化服务理论研究,参与《东莞市文化馆总分馆制研究》《广东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实践及机制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