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4年04月29日 星期一

信息发布

信息发布

学术新锐 | “十四五”时期文化馆事业高质量发展任务探析

来源:      发布时间:2023-10-7 9:15:14     点击率:602

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提出,“十四五”时期要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中华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进一步增强”,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实现“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的战略目标。《纲要》从战略和全局上为我国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作了部署和安排。“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十四五”规划谋好篇、布好局、开好头、起好步,对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意义重大。面对新时代赋予文化馆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命题、新要求、新目标和新任务,分析总结文化馆事业在“十三五”时期取得的成绩,对“十四五”时期文化馆事业高质量发展的任务进行梳理探析,可以为各地各级文化馆“十四五”发展规划的编制和实施提供一些参考。

文化馆事业高质量发展研究概况

与图书馆界研究探讨公共图书馆在“十四五”时期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热度、广度、深度相比,文化馆界对文化馆事业“十四五”时期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研究讨论则相对较少。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孙辉《着眼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创新推动新时代文化馆事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时期文化馆(站)高质量发展前瞻》是目前在CNKI期刊数据库上能检索到的唯一一篇对“十四五”时期文化馆(站)实现高质量发展进行探讨的文章。孙文认为“十四五”时期文化馆高质量发展应当包含“设施、产品、活动、服务的高质量”和“公共文化社会效益的高质量”两个方面。《中国文化报》2021年1月8日《路在何方?文化馆“十四五”转型发展之思》认为在“十四五”开局之年,文化馆开展公共文化服务要聚人气,强化普惠性、全民性;要全力推进线上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提高适应性;线下服务要更加场景化、富有体验性,凸显互动性。华东师范大学金武刚、王瑞芸《论文化馆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点》认为文化馆全面高质量发展,就是要促进文化馆实现普惠式发展、品质化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除此之外,2020年12月首届全国公共文化和旅游产品云上采购大会交流展示活动期间举办的以“面向十四五:文化馆行业的创新发展”为主题的研讨交流活动。2021年3月文化和旅游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中国文化馆协会主办的“文化馆事业发展的思考与讨论(第二季)邀请北京大学李国新教授关于“推动文化馆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思考”的分享活动,对我们研究和展望“十四五”时期文化馆事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和借鉴。

“十三五”时期文化馆事业发展成就

《纲要》指出“十三五”时期的规划目标任务胜利完成,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一)法制建设取得新突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积极作用。”“十三五”时期,中国法治化进程取得了重要突破,一系列关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法律法规制定并施行。在公共文化领域,《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相继施行,确立了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本框架,推动和促进了我国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促进了我国文化治理体系和文化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尤其是《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对文化馆的职能定位进行了明确,为文化馆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方向遵循和法律保障。各地立法机关也都积极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制定了切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公共文化发展实际的规章制度,如浙江省 2017年11月30日审议通过《浙江省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条例》、天津市2018年9月29日审议通过《天津市公共文化服务保障和促进条例》、陕西省2019年3月29日审议通过《陕西省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条例》、上海市2020年10月27日审议通过《上海市公共文化服务保障和促进条例》等,都为实现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促进包括文化馆事业在内的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法治保障。

(二)改革推进有条不紊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加快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十三五”时期,各级文化馆站按照中央改革部署总体要求,结合工作实际,稳步推进文化馆改革工作。如按照《关于推进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截至2019年底,2176个县(市、区)建成文化馆总分馆制,可以说全国县域范围内普遍建立起了上下联通、服务优质、有效覆盖的县级文化馆总分馆制,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逐渐完善。按照《关于深入推进公共文化机构法人治理结构改革的实施方案》要求,全国市(地)级以上规模较大的文化馆,打破了以往封闭式、内卷式的运行方式,通过组建理事会,建立起了决策、执行、监督三方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的文化馆法人治理结构。如苏州张家港市文化馆把实施法人治理结构与实施总分馆制结合起来,广泛吸收基层文化组织和群众代表参与文化馆决策,吸引相关文化专家进入理事会,提高理事会决策的合理性、科学性[8] 。按照《关于做好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工作意见》,积极引导社会力量、社会资本参与文化馆的运营与管理等等,如深圳市南山区文化馆委托第三方开发“南山区公益文化活动社会化运作管理系统”,对区域范围内社会力量参与公益文化活动的开展服务工作,进行监督、评价,完善社会化运作体系,提升社会化服务质量。

(三)办馆条件极大改善

文化建设,设施先行。文化场馆、设施设备等硬件建设,是文化馆站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保证。“十三五”时期,各地都加大了对文化馆硬件建设的投入力度,或新建,或改建,或置换,文化馆办馆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充分发挥文化馆评估定级的指导作用,规范了文化馆的建设、管理和服务,推动了文化馆的标准化、均等化、规范化发展。如江苏省连云港市文化馆投资600余万元,对老馆进行提档升级,新增服务面积2600平方米,打造了“678油画公益基地”、“1 又1/2展厅”、创想空间等公共服务功能。再如南通市如东县文化馆新馆建筑面积达13540平方米,小剧场可同时容纳435名观众,可以满足不同剧种、剧组的演出和会议需要。群众对文化馆的知晓率、对文化馆活动开展的满意度、对文化馆工作的满意度都有了显著提高。

(四)人才建设进步明显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人才是文化馆所依托的核心资源,人才也是文化馆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十三五”时期,各地文化馆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着重下力,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取得了很大进步。文化馆内从事业务工作并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占全馆人员的比重逐年上升。拥有不同专业特长的文化爱好者,加入到文化志愿者队伍之中。文化志愿者在群众文化活动开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新乡市文化馆依托“寻找村宝”文化志愿者以及其他有文化特长的志愿者,开展了“唱响村歌、同绘村画、擂动村戏、舞动乡村、共享村晚”等系列文化志愿服务活动,激发了基层文化队伍的创造活力。广东东莞市文化馆成立东莞市文化志愿者协会,注册文化志愿者近两万人,成为东莞市文化馆开展公共文化活动的重要力量。

(五)发展平台日益增多

2014年中国文化馆协会的成立,使文化馆有了属于自己的全国性组织。中国文化馆协会充分发挥行业引领作用,连续举办中国文化馆年会,开展文化馆理论体系构建征文、文化馆际之间行业交流等活动,2020年首次举办全国公共文化和旅游产品云上采购大会交流展示活动,都为文化馆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全国性的交流、展示和学习的平台。区域范围内,长三角城市文化馆联盟、成渝区域文化馆联盟等区域文化馆联盟的成立,为区域内文化馆协同创新、融合发展提供了新的载体。以江苏为例,苏锡常通群众文化信息交流暨理论研讨会、宁镇扬泰群众文化理论研讨会、苏北五市文艺联盟群文精品展演,都是江苏区域范围内文化馆群文理论研究与交流的重要平台。2020年宁镇扬泰群众文化理论研讨会成功“升级”为长三角公共文化座谈会,吸收了安徽省马鞍山市和浙江省嘉兴市两市参与,平台影响力进一步彰显,也开创了长三角文化馆群众文化理论研究研讨新的局面。

(六)数字文化服务高效

数字文化馆建设一直是文化馆发展的重头戏。“十三五”时期是文化馆数字化发展迅速的五年。各级文化馆站实现馆站无线网络全覆盖。各省级文化馆搭建起了公共文化云平台,实现一个平台动态汇聚全省文化馆站的各项资源,包括活动(场所)、视听、展览、网络直播、艺术培训等,实现了资源优化整合,数据互通互享。文化馆利用数字化资源、网络化传播,扩大了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传播范围,这在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爆发期间表现得尤为明显,实体关门,线上活跃,实现文化服务不打折、不打烊。如苏州张家港市文化馆老年文化大学积极利用数字文化馆在线学习、在线直播功能,开通“群文大讲堂”在线同步课堂,录制教学慕课视频,面向广大老年群众提供在线学习服务。

(七)社会力量参与程度提高

社会力量参与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是丰富文化馆服务内容和形式,提高文化馆服务效能的重要途径。“十三五”时期,各地文化馆积极通过社会采购、公开招募、场地支持、宣传推广等方式,与社会力量、社会资本开展合作,社会力量参与文化馆服务和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程度提高,如山东省烟台市文化馆从2018年4月起创新打造“艺术烟台”公益文化惠民工程,与全市100 多家艺术培训机构签订合作协议,建立公益艺术培训共享平台,由培训机构提供场地和师资并向市民提供免费的艺术普及培训课程等。湖南省长沙市群众艺术馆采取节目补助的方式从全市各大优秀群众文艺团队抽调节目参加下乡惠民演出,“国乐学府”等民间艺术机构参加市群艺馆组织的社区公益培训活动等等。

“十四五”时期文化馆事业高质量发展任务

“十四五”时期,各地各级文化馆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文化自信,把握时代发展趋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主动担当,积极作为,推动文化馆事业高质量发展。

(一)用新思想、新理论指导发展

一是要把学习贯彻落实《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等放在工作的重要位置,领会法治精神,用法治理念推动文化馆事业发展。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事业发展所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用习近平新时代文化思想、文化理论指导文化馆事业发展。二是参与文化馆领域相关标准制定。文化馆领域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是推进文化馆标准化发展的重要指南,文化馆要积极参与相关标准的修订工作,做好相关标准的制定和申报,为文化馆事业规范化、标准化发展提供支持。三是加大对文化馆业务工作、文化理论的研究。理论指导实践,加大文化馆理论研究,推动形成学科理性语境(学术建构)、政治性语境(文化领导权)、实践语境(规划、运营、执行)等“三重语境”下的文化馆学

(二)推动改革成效落到实处

改革向来不是一帆风顺的,改革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遇到很多艰难险阻。在“十四五”,文化馆需要继续深化改革,落实改革任务,切实解决改革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推动改革成效落到实处。一是推进总分馆制建设。县级文化馆总分馆制在“十三五”时期实现了全覆盖,但依然存在着形式主义倾向、总馆发展不充分、分馆发展动力不足、下派人员融入难、社会力量参与程度低等问题。如何建好更要用好,如何实现总分馆制的建设初衷,还需要进行不断探索和实践。二是推进法人治理结构从试点到推广。自改革试点以来,各地不断创新、不断探索,取得了很大成效。各地要从试点中总结经验,使得文化馆法人治理运转更加顺畅,活力不断增强,并有选择性地推广,完成改革目标。三是推进文化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坚持政府供给主体地位的前提下,文化馆要积极主动担当,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支持群众自办文化,实现文化多元供给,创新文化供给模式,提高文化供给效率,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

(三)提升文化馆服务效能

“十三五”时期,文化馆硬件设施得到了极大改善,但是与之对应的服务内容却没有相应提升,不同程度地存在提供内容陈旧、提供方式单一、活动缺乏创新、产品服务与人民群众需求不匹配等问题。“十四五”时期,文化馆建设重点需要从“硬件”建设转向“软件”效能提升上来,在“守正”基础上“创新”,实现文化馆转型升级,全方位提升服务效能,实现文化馆效率、效果、效益的统一。一是用优秀文化产品助力效能提升。包括创作优秀的文艺作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二是发挥“互联网 +”的优势,实现文化馆服务线上线下结合,扩大服务覆盖面、影响力。三是引导、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在资源整合、运作模式等方面的优势,助力文化馆服务效能提升。四是打造特色公共文化空间,延伸文化馆服务功能,满足人民群众对高品质文化生活的期待。

(四)做好文化馆人才队伍建设

文化馆人才仍然存在着人才数量不足、职称结构不合理等现象,越到基层,这种现象越普遍,人才短缺问题越加突出。“十四五”时期,各级文化馆都要更加重视、建好、用好人才,做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一是重视人才。要认识到人才对于文化馆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意义,把吸纳人才、培养人才、尊重人才、爱惜人才放在重要位置。二是引进人才。通过人事招聘、人才引进、合作培养等多种方式,优化人才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方法,采用聘用合同制,聘请具有较高文化、有专业特长的人才到文化馆工作,将文化馆站退休的业务能力强的老同志返聘回文化馆作为补充力量;吸引文化志愿者、社会热心人士参与文化馆服务。三是用好人才。创新文化馆工作、管理、激励机制,激发文化馆人工作积极性、主动性,提升文化馆人才队伍的业务素质、专业能力等。

(五)优化公共文化产品供给

“十四五”时期,文化馆要积极优化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提高文化产品供给质量、供给效率。一是积极打造文艺精品。充分利用重大事件、重要时间节点,组织创作重大主题群众文艺精品,如建党百年主题文艺创作等。积极利用“文华奖”“群星奖”等赛事评奖的引导作用,打造高质量文艺精品。积极将网络文艺创作纳入群众文艺创作范畴,引导强化网络文艺精品创作。二是积极打造文化活动品牌。文化馆要在创新、创意、创造上下功夫,根据地域特色、民族特色,打造地域文化品牌、建设特色文化项目,提高文化馆活动的知名度、群众参与率,给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活动。打破地区区域限制,积极走出去,联合多方打造活动品牌。三是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化供给。引导、鼓励和规范社会力量参与文化馆服务和产品的供给,丰富供给方式,提高供给效率。

(六)深入开展数字文化服务建设

坚持数字化转型、精准化服务理念,深入推动文化馆数字文化服务。一是建设好、利用好现有数字文化平台,在服务形式、功能设置、资源整合等方面下功夫,积极加强平台间,如国家公共文化云平台与各省级公共文化云平台、各地方文化云平台之间的互联互通,丰富数字文化资源,实现资源共建共享。二是积极与新媒体、新平台开展深度合作,不断推出线上、线下同步的创新数字文化产品。三是利用大数据等精准分析人民群众的特色文化需求,结合实际,开展多元化、多角度、多视野的数字文化活动。

(七)加大传统文化传承保护利用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十四五”时期,各级文化馆要“不忘初心”,加大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力度。一是创新开展文化传承活动。利用春节、中秋等重要节假日,利用每年6月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重要节点,集中开展传统文化传承活动,发挥集聚效应,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二是多渠道开展非遗保护工作。通过非遗资源普查、非遗代表性项目传承人认定、非遗数字化记录保护、非遗文创产品开发、非遗展示进景区、设立非遗创意基地等多种方式和渠道开展非遗保护工作,让非遗传统文化“活”起来、“火”起来。三是加强对乡村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工作。文化馆要积极行动,参与到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之中,坚持“见人见物见生活”,开展乡村文化艺术普及活动,推动乡村地区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

(八)促进文化馆事业融合发展

融合发展是新时代文化馆发展的必经之路。一是文化系统内部融合发展。文化馆要积极参与文化系统内部融合,实现文化系统优势互补、功能协调、资源共享,协同发展。二是跨系统融合发展。文化馆工作,不能拘泥于文化馆的小圈圈,而要放眼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圈圈,与乡村文化振兴战略、与科学技术发展、与城乡规划建设,与商贸活动开展,与对外文化交流等融合发展。如文化馆要紧跟科技发展,积极利用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AR技术、VR技术等,进一步提升服务效能,促进发展。三是参与区域一体化发展。文化馆要抓住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机遇,利用好区域文化馆联盟这一共建共享、协同发展平台,积极融入区域一体化发展进程,实现区域内、跨区域融合发展。四是参与文旅融合发展。按照“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要求,实现文旅融合视域下文化馆的服务效能提升。

(九)进一步强化社会力量参与

便捷高效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离不开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作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馆在“十四五”时期,要进一步强化社会力量参与,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和优势,取长补短。一是积极参与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根据《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性目录》以及文化馆自身发展需求,积极向上级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提供需要购买服务清单,参与政府购买过程,做到所购即所需,丰富文化馆服务供给。二是与社会力量广泛建立合作关系。积极行动,走出文化馆,与社会力量和社会组织开展合作共建。如与中小学建立教育共建关系,与社会培训机构建立培训联盟关系,开展全民艺术普及培训,实现资源共享、协调发展。三是积极开展文化志愿服务。吸引广大文化爱好者加入文化志愿者队伍,积极开展各样式文化志愿服务活动,弥补文化馆在人力、资源、专业不足等带来的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服务效能不足。

结语

文化馆事业在“十四五”时期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不忘初心,不断研究、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实践;需要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结合文化馆发展标准化、均等化、规范化、品牌化、特色化、数字化、社会化、制度化等方面发展,实现效能提升和融合发展,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 [N]. 人民日报,2021 - 03 - 13(001).

[2] 何立峰 .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做好“十四五”规划编制和发展改革工作 [N]. 人民日报,2020 - 09 - 17(006).

[3] 孙辉 . 着眼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创新推动新时代文化馆事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时期文化馆(站)高质量发展前瞻 [J]. 百花,2020(06):58 - 60.

[4] 王彬 . 路在何方?文化馆“十四五”转型发展之思 [N]. 中国文化报,2021 - 01 - 08(006).

[5] 金武刚,王瑞芸 . 论文化馆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点 [J].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20(08):15 - 23.

[6] 习近平 . 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积极作用 [J]. 求是,2020(22):4 - 7.

[7] 习近平 .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2017 年 10 月 18 日)[N]. 人民日报,2017-10-28(01)

[8] 李宏,李国新 . 文化馆蓝皮书:中国文化馆全民艺术普及发展报告(2015—2016)[M]. 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7:92-93.

[9] 杜染 . 文化馆学探讨:理论、政治和实践 [A]. 魏大威 . 新时代文化馆:改革融合创新——2019 中国文化馆年会征文获奖作品集 [C]. 北京:中国文化馆协会,2019:83—87.

[10] 习近平 . 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14 年 10 月 15 日)[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注:该论文发表于《文化馆(站)全民艺术普及新阶段 新理念 新格局——2021中国文化馆年会征文作品集》)


作者名片

余 雁 舟

Yu Yanzhou

江苏省文化馆•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研究馆员。


文化馆发展研究院

文化和旅游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文化馆发展研究院成立于2020年9月,主要职能是谋划、组织、推动文化馆理论建设和学术研究,对事关行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开展调研,反映行业呼声,提出政策建议。文化馆发展研究院建设目标是,打造中国文化馆事业理论和实践的研究中心、信息中心、咨询中心和发展智库,为推动全国文化馆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文化馆发展研究院由高校、科研机构、主流新闻媒体研究人员,长期担任公共文化管理工作的业界人士,以及各级文化馆馆长和理论研究人员代表组成。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