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南江县大河镇镇史 - 南江县文化馆

今天是2024年04月29日 星期一

南江县大河镇镇史

来源:      发布时间:2017-12-26 18:16:45     点击率:4686

镇情概况

南江县大河镇位于四川省南江县东北部54公里,东邻陈河乡,西靠关门乡,南抵平岗乡,北依兴马乡,幅员面积124.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68万亩,退耕还林面积7800亩,辖20个村,106个村民小组,4个街道居委会,总人口31568人,其中农业人口23786人,劳动力资源12670个。驻地大河口,距县城54公里。大河镇地地势北部高,东、西、南三面低,海拔高度650米至1200余米不等,主要山元宝山,海拔1204米。主要河流明江,发源于贵民铁船山南麓木竹垭,故又称南坡河,最大流量为435.7立方米/秒,最小流量为0.528立方米/秒。森林覆盖率达69%。

 

历史沿革

大河人文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巴蜀辖地有一定名气的地域之一。因一方之地,历史记载甚少,故远久史料尚待考证,据《大河乡志》记载,大河口在清朝以前名为“青林嘴”后因肃清王率清官军追剿农民起义军张献忠至此,根据小河与大河在此汇合后河面宽旷。因此将沿袭多年的青林嘴更名为“大河口”,沿用至今。

大河地理位置独特,风水名胜,山青水秀。由三大雄伟山脉聚首于明江养生潭畔,场镇建于孙家山脚跟河边嘴上,呈倒拐型。大河口始名清初,集镇建筑风格以穿斗结构为主,由于建筑地理位置特殊。靠河边均为吊脚楼, 场镇周围古建筑均由民间善家捐资,民间精艺匠人修建。有闻名于大河镇的“文昌宫”、“关帝庙”等。

道光7年(1821),南江县(时称难江县)建制崇清、长赤、吴垭3个乡共辖49个场,大河隶属崇清乡,名为大河口。

宣统2年(1910),南江县废了乡49个场,设9个辖区51个场,大河口隶属县第二管辖区内场,设客长办理地方事务,维持地方秩序。

1933年-1935年4月(民国22年至24年3月),南江属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川陕省辖县,县辖9区36乡,大河隶属南江第二区,建制为大河乡。

民国24年(1935年),国民政府公布《分区置署办法大纲》,南江县变制为3区30联保309保2897甲,第一区署设大河口,大河乡变制为大河联保,辖8保81甲。

民国29年(1940年),根据国民政府颁布的《各县级组织纲要》规定,废除联保制。南江全县划分为3区16乡(镇)200保1888甲,第二区署设大河口,时大河联保更名为赤溪区,辖大河,关门,兴马及石滩一部分,此建制至1941年2月仍沿用民国末年的乡保制,大河乡(今大河镇)共辖18保。

1949年冬大河成立解放委员会,解放委员会下辖原保、甲不变。

1950年12月4日,废除解放委员会。改保为村,改甲为组。结合清匪反霸,减租退押运动进行民主建政,调整县乡界域,到1952年春,当时分大河为大河、龙门两乡,大河辖10个村,46个组,龙门辖4个村,22个组 ,大河镇辖区内郑家沟村一社郑家大院设立龙门乡。

1956年2月,南江县实行撤、并、增划分区辖。大河龙门两乡合并为大河乡出袁家岭划归今石滩乡管辖外,其余全部划归大河,大河由10个村整合为11个村,

1958年9月,在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实行人民公社建制。大河乡更名为大河人民公社,村更名为大队,组更名为生产队。

1966年12月,在“文化大革命”的“破四旧”中,搞地名“一片红”,大河区政府更名为大河区革命领导小组,大河人民公社更名为大河人民公社革命领导小组。

1980年至1982年,根据国务院和省、地、县的规定,进行地名普查,本着尊重历史,保持地名稳定,反映地理特征及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成就的原貌,对区、乡、大队、生产队进行命名和更名,使之达到标准化,规范化。1982年,根据《中华人民共国宪法》规定,县以下行政建制为区、乡、村、组,区是县人民政府的派出机关(改区政府为区公所),乡是基层政权机关,村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组是居民集体组织单位。1984年改人民公社为乡,改大队为村,改生产队为组,到1985年底,南江县共设10区1镇73乡,大河区共设7乡58村。大河乡设11个村71个村民组。自此,大河乡为标准命名,辖11个标准命名分别是:永平寺村(原1大队)、观光山村(原2大队)、玉皇观村(原3大队)、孙家山村(原4大队)、郑家沟村(原5大队)、观音寺村(原6大队)、佛石坝村(原7大队)、大营坝村(原8大队)、灯油平村(原9大队)、太平山村(原10大队)、李家岩村(11大队)。

1993年10月大河乡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撤乡设镇,大河乡更名为大河镇

2005年,行政建制改革,撤区并乡,撤销大河区公所, 撤销白院乡并将所辖的东华山、天平山、牟尼寺、莲花石、园峰山、青平、仙龙庵、青云、三元包共9个村并于大河镇。大河镇由原址迁至原大河区公所至今(2017年)。

 

地理资源状况 

大河镇年平均气温17.5℃,年均降雨量1000mm,无霜期达到280天,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四季雨量充沛、气候宜人,有以种植,养殖,劳务为主镇域特色产业。农业主产水稻、小麦、玉米,兼产薯类、油菜子。特产银花、核桃。养殖业以生猪、肉牛、黄羊、鹿、小家禽为主。

 

镇内重大事件       

辛亥革命遗址:

据原大河乡志记载,1911年,郑佐周在元宝山庙宇组建了大巴山第一支保路同志会组织,在大河境内广泛开展了反帝反封建统制、保卫川汉铁路宣传活动,激发了民众的反清激情,同时任南江伪警察局长郑中元,进步青年郑绿明、杜益三等在元宝山组建了保路同志军,很快将队伍扩展至数百人,后由于外地的同志会组织失败,郑中元闻讯叛变,于1911年10月9日密调数千民团围剿,由于寡不敌众,失败被俘,10日,被杀害于大河口中嘴河。郑佐周的爱国行动和壮举在大河广为流传。

 

川陕革命根据地:

1933年2月,蒋介石任命田颂尧为川陕边区“剿匪”(指中共为共匪),督办,集38个团4万多兵力向红军刚建立的通、南、巴苏区进攻,企图强占长赤、南江地区,切断红四方面军退往陕南战略要地的道路,并策动地方反动武装袭击乡、村苏维埃政权。红四方面军面临十倍之敌,采取“紧缩阵地”、“隐蔽防御”“伺机反攻歼敌”之战略方针严阵以待。大河口苏维埃大力发动辖内民众,组织地方武装,掩护红军,运送战略物资等,配合红军于6月全部粉碎田颂尧“三路围攻”之企图。时年7月,蒋介石委任刘湘就任“四川剿匪总司令”,纠集川军110余团20多万兵力,分六路向川陕苏区进攻。大河口乡村苏维埃同通南巴人民一样,同仇敌忾,发动和扩大地方武装,游击队、童子团,支援红军防御隐蔽与攻敌。1932年12月29日,红四方面军七十三师二一七团占领大河孙家山村,红十一师十二师占领观光山村,古历腊月16日夜晚奇袭国民党李瀚生营部,在境内尖山子发生激战,留下了著名的“尖山子战役”。

 

全国闻名的农业学大寨运动:

在全国性农业学大寨运动中,1975年根据国家“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的号召,大河人民公社组织成立了大河公社农田水利建设民营,组织民兵2000余人,在全镇奋战了五年,先后建成了新苗水库、学堂湾水库,大湾水库、火匣沟水库、帽冠子水库、齐家营水库、帽合山水库、沱田水库等大中型水利工程,对大河的农业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四川日报,人民日报刊登了大河公社大办农田基本建设民兵营,大搞水利的消息,这一举动闻名全国。

 

组织建设

党委书记 李天玉(1953-1957)

党委书记 王家富(1957-1959)

党委书记 郑发升(1959-19560)

党委书记 陈德明(1960-1962)

党委书记 李天玉(1962-1969)

党委书记 刘承渊(1969-1971)

党委书记 赵德轩(1971-1977)

党委书记 李兆举(1977-1988)

党委书记 陈星国(1988-1990)

党委书记 蒲清柏(1990-1993)

党委书纪 罗 成(1993-1995)

党委书记 魏传信(1995-1999)

党委书记 任国兴(1999-2000)

党委书记 马刚文(2000-2004)

党委书记 刘天科(2004-2005)

党委书记 张元明(2005-2006)

党委书记 岳福荣(2006-2009)

党委书记 陈国文(2009-2013)

党委书记 何大宏(2013-2016)

党委书记 何全修(2016-至今)

 

 

镇内主要姓氏

王姓为镇内第一大姓,约占12.6%,刘姓约占9%,其余主要姓氏有王、李、符、闫、杜、吴、杨、黄、 何、袁、胡、万、赵、肖等。

 

主要交通道路

关路至下两的道路(下关线)横穿大河而过,是大河镇的主要道路,此外,还有大(河)关(门)线沿途经过大营坝、佛石坝。正在动工修建的省道路牟(门)涪(阳)路纵贯大河佛石坝,大营坝,灯油平,永平寺等村,东华山等村。大河镇下辖20个村都已通同村公路, 通村公路均已硬化,大河镇全村通车里程达248公里,道路四通八达。。

 

主要经济业态

共和国的诞生,废除了几千年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的社会制度,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劳动人民成为了国家的主人。大山深处的大河镇,社会经济运行在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的历史轨迹上。

1954年秋,全镇所有的农户,将土改时分得的耕地面积,以及耕牛加入了组建的农业合作社,实行“土二老八”的分配形式。1955年秋,全乡所有的初级农业合作社一齐转入高级农业合作社。所谓高级,取消了土地不参加分配,合作化运动彻底废除了土地私有制,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按劳分配制度。合作社统一组织生产,克服一家一户想办办不成的事,全乡所有的农业社普片开展了农田水利建设,每个社都新造了一定面积的水库、梯田,建起了一批山坪塘、堰,粮食生产逐年递增,农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

1958年在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指引下,秋季一跃,步入人民公社,为体现人民公社“一大二公”的性质,在同一时间,全乡男女老少,按公社规划安排的大食堂吃饭,那段时间,炊烟只能在食堂中有,葱花只能集体种,食堂之初,敞开肚皮吃饱饭,半年左右,食堂的粮仓见底,青黄不接,靠吃国家救济粮,国家原库存在农村的国库粮去运粮下锅,自此实行按人定量,称粮下锅,三顿稀饭吃不饱,天天野菜野粮离不了,维持到1961年夏秋,出现浮肿的人各家都有。

在大跃进的浪潮下,1958年秋,全民大办钢铁,口号是“超英赶美”,全乡数、千人投入大办钢铁战斗,

在大办食堂、大办钢铁的三四年间,人民公社用“一大二公”统筹全局,没有明确的独立核算单位;没有明确的分配制度;没有家庭和个人的经营活动,农业生产严重萎缩,生活物资严重短缺,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1962年,在“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实施中,人民公社以大队为核算单位,改为以生产队为基础,固定了人口、耕地面积、山林界畔为核心的“四固定”,以生产队为独立核算单位的体制,运行了近二十年。在成历史阶段中,还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割资本主义尾巴”、“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一度时间生产、生活秩序收到严重干扰。在近而时间的历史进程中,尽管受到文革的严重影响,全乡的生产力水平还是有所提高,农业生产和农民的生活水平还是在缓慢地增长,水利设施,沿明江河流修建了17处水轮泵提灌站,村村购置了柴油机,流动抽水设备,新建了井坝等三座小一型水库,新建、扩建、扩容、加固了一批山坪塘,延伸了部分石河埝,保荒面积逐年增加,每个生产队都投入了大量劳动力,改造出了一批稳产、高产农田(时称大寨田),农业新技普遍推广,在以粮为纲的同时,每个队都建立了多种经营专业小组,刀耕火种,广种薄收的局面有所改变,大多数生产队在完成国家征购任务后,在保证最低口粮(原粮)360斤以上,一部分生产队还留有集体储备粮,大多数农户的生活水平基本稳定或提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取消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延用了三十多年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步转移到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农村经济建设每年快速发展。

1980年中央决定,农村农业全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得到广大农民积极拥护,就那么几个会议,几个晚上的社员讨论,耕地、林地全部承包到户的方案形成,很快实地划定到户,全镇无一个生产队和一户农民掉队,对落实中央决定,速度之快,前所未有。土地承包到户后,各家种什么、种多少,完全由农户自主决定,没有任何干预,农民种庄稼那种舒心劲,对地内出黄金的品味,表露在他们的笑脸上,流露在人们的交谈中,表现在田间地头的生产干劲中。承包到户,农户之间的庄稼田挨田地挨地,谁家的庄稼产量高,一目了然,互相学习,自然而然,获得农业先进技术成为一种渴望。八十年代,全县推广的水稻、玉米、油菜等杂交品种,年年抢购一空。水稻两段育秧,宽窄行条栽,旱作农业推行“麦、玉、苕、芋、玉、苕”、“25:25或3:3对开”,带状种植,玉米育苗移栽等新技术,一两年就普及到家家户户,复种指数面积不断扩大,良田到处可见,短短几年之间粮站装不下,市场卖不出,买粮难成为农民的一块心病,八九十年代,家有存粮四五千斤比比皆是。粮油在连续多年丰收的同时,银花、桑蚕、核桃、水果等具有地方特色的多经济作物面积、产量。产值稚年增加,除桑蚕因市场变化,放弃种植外,其余产品仍是全乡增收项目。

林业生产,自荒山林地承包到户后,很快得到恢复性发展,加之退耕还林、天保工程的扶持政策,造速生丰产林,全乡森林覆盖率由80年代  %到2010年上升到  %,农户对林地普遍进行了一轮保护性间伐,林业收入是几十年前所未有。现在你站在赶场任何地方,横看、顺看都是满目青山。林业已成为年年增值,永续利用的绿色银行。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城乡二元结构不断打破,封闭观念的转变,比较效益的凸显,农民逐步看到了走出山门,进城务工致富的希望,从九十年代中后期一批又一批青壮劳力奔向全国各大城市,常年务工,后来由单身变为夫妻同往,全家关门上锁,弃农务工,相当一部分人融入了城市,扎根立业,变成百万、千万富翁,全乡外出务工是多数农户的主业,挣回丰厚的现金,盖起来别墅式小洋楼、平顶房,改变住房无一漏户。盖了房子购摩托、买小车又是农民的新行动,许多农户还购置了小型农业机械,耕田不用牛成为现实。

 

近年来,大河农村经济围绕经营“三大资源”、发展“三大经济”、加快“三大转变”、实现“三大目标”的思路,形成了以南江黄羊、金银花、干果、畜牧养殖、劳务输出等支柱产业,全镇生猪饲养量达4.5万头,南江黄羊存栏量6500头,主要分布在天平山村、仙龙庵村、三元包村、莲花石等村。发展金银花8500亩,建成了观光山。天平山,孙家山、太平山等银花基地村和核桃基地村,劳务收入年实现1.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010年达到2430元,全镇财政收入实现381万元。

大河镇城镇经济。全镇兴办集体及民营企业312个,总产值8000万元。全镇境内民营企业主要有两个生猪规模养殖场和一个梅花鹿养殖场,先后招商引资7000万元在大河建起了各类大中型规模经济实体,带动了全镇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

基础设施建设。大河交通发达,巴中通往国家级旅游景区诺水河公路贯穿大河,全镇20村实现通公路,公路里程达248公里;中小型水库容量96700立方米;有供水站2个;小型电站2个,总装机容量1350千瓦/小时;集贸综合市场1个,总面积250平方米,全镇电力覆盖率、通讯覆盖率、电视普及率均达100%。

全镇人民继续向前,为在2020年建成全面小康而努力奋斗。

 

镇风民俗

大河历史文化悠久,有各个不同朝代的庙宇10余座,尤以辛亥革命遗址元宝山闻名于世。

大河镇红军文化丰富,有红四方面军战斗过的尖山子、二江寨战斗遗址,有洪学志等老一辈革命家在大河活动的轨迹;有217位红军烈士英流传;有红军救民族于危难、解大众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经典故事。

大河镇民俗文化深厚,其生产、生活风俗中有迎春、忌戊、保苗、祈雨、尝新、扫圈、破土、上梁、哭嫁。礼仪习俗有婚礼(农村有清庚、落拜、报期、迎亲、周堂、拜客等具体礼节);丧葬(农村有举丧、戴孝、报丧、人殓、安葬等礼节);寿庆习惯要求年满花甲(60岁)后才可举行寿庆;寿庆一般是三年、五年一庆,“起一”大庆。

 

社会事业发展 

大河教科文卫等事业蓬勃发展,共有学校23所,其中:中学1所,小学13所,幼儿园6个,老师总人数151人,在校学生总数达2236人,敬老院1个,老年活动中心1个,文艺宣传队1个,文化体育站1个,中心医院1所,23个村卫生室,其中:甲级村卫生室3个。民营药店8个。这里有享有盛誉龙灯会,深受群众喜爱,得到省、市、领导重视和肯定、誉满大河秧歌队。大河每年都举办篮球、象棋、等群众性文体活动,其文化体育活动开展得红红火火。

 

历史人物

黄光照,男,现年82岁,共产党员,一生职业从教,历任校长于教坛整整42个春秋。退休后一直进行根艺创作,创作作品2000多件,数百件作品被中外收藏家收藏,1994年由“中国四川巴山根艺沙龙”在深圳美术馆举行了黄光照根艺大展,1995年、96年、97年参加了第七届、第八届、第九届中国西部商品交易会,2000年、2003年参加了第七、八、九届根艺美术优秀作品展,均获奖。全国十多家报刊作了全面报道,被誉为中国根艺美术学会会员,高级根艺美术师,《中国根艺美术辞典》入选人,《中国现代古院工艺荟萃》入选人。现被南江县赶场小学根艺创作文化聘为根艺指导老师。

 

郑佐周,生于1890年,卒于1911年,发生的重要事迹:

据原大河乡志记载,1911年,郑佐周在元宝山庙宇组建了大巴山第一支保路同志会组织,在大河境内广泛开展了反帝反封建统制、保卫川汉铁路宣传活动,激发了民众的反清激情,同时任南江伪警察局长郑中元,进步青年郑绿明、杜益三等在元宝山组建了保路同志军,很快将队伍扩展至数百人,后由于外地的同志会组织失败,郑中元闻讯叛变,于1911年10月9日密调数千民团围剿,由于寡不敌众,失败被俘,10日,被杀害于大河口中嘴河。郑佐周的爱国行动和壮举在大河广为流传。


郑南生,生于1901年,卒于1929年。据原大河乡志记载,郑南生先考入成都四川省立中学,在时代潮流影响下,深感孙中山先生领导辛亥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国不为国。为了救国,一年后转入上海南洋中学,不久又入上海泸将大学,后又进入复旦大学深造。在“五四”爱国运动的启发下,参加爱国反帝斗争。1924年考入黄埔军官学校第一期。后随黄埔学生军编入国民革命军,先后参加了第二次东征,第二次北伐战争。


郑怀源,字映芳,生于乾隆壬寅年,卒于嘉庆 10年。终年76岁。据郑怀源墓碑文记载,郑怀源从小习武、在武术上造诣颇精。清乾隆23 年中举,为武举人,清25年被乾隆皇帝钦封为江南守备,成为当地一代名人。


郑秀文,生于道光壬午年,卒于乙已年。据郑秀文墓碑文记载,郑秀文从小聪明个人、曾在国重学校读书。为清朝监生,在当地民望较高。善做善事。善于为当地民众排忧解难。组织修建了龙门溪石拱桥,解决了大河石滩过往行人和当地群众行路难题,成为千古名人。


文化古迹 

郑家沟小坝子古墓群

整个郑家沟村的建筑分布特点为:民居建筑的分布特点:郑家沟村民居建筑分布特点是:一是分布广泛,二重点分明。民居建筑的保存情况:目前保存情况主要由于务工潮流影响,部分缺乏管理,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大部分保存完好。民居建筑的主要特点:全楔式木结构的川东民居广泛采用全楔式木结构建造,并因地制宜、就地取村、随势而筑,以石下基础,以木制梁、楔、柱、椽,以竹隔墙夹楼,以砖或土、石砌墙,以草、瓦盖顶,空间丰富多变层次错落有致,造型空透轻盈、色彩清明素雅,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宛似天成,其抗震防水性好。农村房上层存放粮食,下层为住房、堂屋、厢房、厨房等

民居建筑的文化内涵:在我国历史上尤其是在农耕社会生活中是我国民居建筑的独特遗存,它包含着丰富的社会历史文化内涵。它承载并且巩固了川东北人民特有的生产生活形式,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引导了川东北人民的思想文化情感,影响和引导了川东北人民心理意志,品性修养方面精神意志特征的形成。


郑家祠堂

祠堂位于郑家沟村二社猫儿寨下,占地面积200平方米。始建于光绪年间,民国三十三年因火灾烧毁,后人对其进行修复,祠堂基本保持原有建筑风格和风貌,现保持完好。该祠堂雕琢精细,结构坚固,造型独特,具有较高的观赏和历史价值。 

                                                                                                                                  

园宝山庙宇                                                       

园宝山庙宇位于郑家沟村6社园宝山上,占地1000平方米。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庙宇正殿上层是观音殿,下层是三圣殿,对面是老君殿,正面还修有戏楼。惜在民国二十年冬遭火焚。嗣后只修了正殿,既现在庙宇,现保存完好。该庙宇曾是清末民初,郑佐周等发动和组织“保路同志军”的基地。是南江的民主主义革命史上首屈一指的遗址,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郑南生故居                                                      

房屋位于郑家沟村1社,修建于清朝道光年间,占地180平方米,现保存完好。是黄埔军校第一期学员、曾任田颂尧部上校。

 

龙门溪石拱桥 

龙门溪石拱桥位于郑家沟村一社。修建于清代道光年间,由当地开明绅士郑秀文组织60名技艺精湛石工,耗时3年修建。全石头建造,桥长200米、款5米.,桥面精美手工石板铺设,桥上古亭建筑群,花草雕刻工艺精致。两条手工雕刻石龙栩栩如生,至今保存完好。


小坝子古墓群

郑家沟小坝子古墓群位于郑家沟村三社,该古墓群始建于清代道光年间,墓主人郑怀元,武举人,道光皇帝钦封江南守备。死后安葬于此后,当地俗规,凡入该墓地安葬的必须是有名望的郑氏姓人死后才能安葬于该墓地,该墓地现安葬有30余位有名望的郑性墓主人,形成了较大规模的古墓群。


小祠堂古石号

小祠堂古石号位于郑家沟农村三社,距村活动室直线距离500米,至今声音洪亮震撼,自然形成,据传说该石号为天将杨戬神征战邪恶指挥战斗发号工具,在征战作恶多端的 邺龙途经此地时、遗失于此地。


蛮洞子、猫儿寨红军战斗遗址

红军战斗遗址位于郑家沟村2社,1932年12月29日,红四方面军七十三师二一七团在占领孙家山时留下的战斗遗址。该战斗遗址至今石壁上弹痕磊磊,清晰可见。战壕痕迹明显。红色文化氛围浓厚。


 红军拐杖

红军拐杖的基本情况:红军拐杖长1.6米,直径2公分,是1932年红军与国民党军队对决尖山战役时,驻扎在猫儿寨的红军叫我村一社肖友祥老人带路奇袭国民党军队时,留给肖友祥老人作纪念的红军遗物,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现陈列于南江县文化馆,


碰碰石

碰碰石的基本情况:位于郑家沟村五社和六社交界处,该石头长10米。高5米。在该石头距地约2米处有一洞口直径2公分的小洞,洞深30公分。过往行人都要用石头对准洞口投掷,据传说:投掷石头碰击的声音越清脆运气越好。


马鞍石

马鞍石的基本情况:马鞍石位于郑家沟村五社,该石头长5米,现身地上部分形似马鞍,据传说该马鞍属属八代王剿四川时留下的遗物。


明代古柏五子树

明代古柏五子树位于郑家沟村六社,此树是明朝时期生长,距今500余年历史。树的主干胸围5.5米。高2.5米处又分发子树5根,故称“五子柏树”,五根子树平均胸围5.1米,高16米。据传说明代此地住着一户人家,父亲英年早逝留有五个儿子和一位母亲,在一个晚上,突然山石坍塌将这六个人全部埋葬于此,后来在此长出了一颗奇型柏树,五子树,此树此树虽属古柏,但枝叶繁茂,行人一见,无不称奇。


神话传说

大河镇,神话传说颇多,诸如:《小巫峡》、《石龙寨》、《石佛寺》等,现录小巫峡传奇于后。

话说,神门的火山上耸立着一尊巨大的人形怪石,亿万年间,春去东来,雨雪风霜,吸天地之灵气,受日月之精华,慢慢的有了灵气,成立妖精,满山闲逛,一天顺流而下,到了长滩,忽见河水消逝,甚觉奇怪,找来山神、土地问是何故,告知,流入阴河,石妖纳闷着回到山上,看到对面一座大山,形似渡船,心想将其拖到长滩堵住阴河,江柳湾、西清、新立变成海洋,每天乘船游玩,岂不快哉,于是找来九山龙神,令其呼风唤雨自个儿去拖船山。山神土地惧其不已,偷偷将消息报告上天,玉帝闻之,勃然大怒,传来专镇妖孽的灌江守神二郎杨戬,令其前往剿灭。二郎神带着梅山兄弟来到神门,将石妖抓住,令其将船山拖回原处,废了妖术,用定根法定住石妖,将其头扭向背后,又招来九山龙神,一顿训诫,忽见长滩前面二山合拢,河水至此不见,心想莫不是妖孽作祟,于是,抽出赶山鞭,凌空劈去,轰隆隆,一阵巨响,石土翻飞,水花四溅,两山分开,中间一道幽深的峡谷,流水淙淙,顺谷而下,阴河变成明水。二郎神收了神鞭,对九龙训道:尔等不守本分,助妖精作孽,罚尔等于长滩右山守护,如有妖孽作祟,立时禀报,若闲聊无事,可在谷边山洞中修炼,修成正果,我自报告上帝,令其入海。自此峡谷奇险清幽,风光秀丽,神似巫峡,两岸溶洞密布,洞内钟乳石景如瑶池、龙宫,想啥有啥,凡所应有,无奇不有。人们将此峡名曰小巫峡,河水名曰明江。

 

山歌民歌

誓将红军旗帜插九州

党向人民挥巨手,革命烈火烧心头。

肩挑巴山飞步走,誓将红旗插九州。

要把乾坤颠倒颠

锣鼓咚咚响连天,共产党来到大巴山。

工农联合成一体,要把乾坤颠倒颠。

黑夜有了北斗星

吃菜要吃白菜心,当兵要当红军兵。

穷人跟着共产党,黑夜有了北斗星。

穷人离不开共产党

花儿离枝不开放,瓜儿离秧不成长。

禾苗生长靠太阳,穷人翻身离不开共产党。

天上无云不下雨

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土不生根。

穷人没有共产党,挣断铁骨难翻身。

人人心向共产党

地下葵花行对行,朵朵葵花向太阳。

葵花好似穷工农,人人心向共产党。

永做革命火车头

《共产党宣言》拿在手,句句真理记心头。

万里征途不迷向,永做革命火车头。

住在深山没搞头

住在深山没搞头,既出野猪又出猴。

要得夫妻同床睡,除非包谷收上楼。

不落富家落贫家

不高不矮一枝花,不落富家落贫家。

五荒六月花谢了,十冬腊月又开花。

 

独唱(齐唱)

清早起来去上山

清早起来去上山,扛把锄头吃烟锅。

看见情妹在洗脸,锄头不往土里钻。

清早起来脚打漂

清早起来脚打漂,连走三步跌九跤。

阴魂跟到姐去了,一追追到奈何桥。

清早起来去上桠

清早起来去上桠,半树梨子半树花。

捡个石头打过去,边吃梨子边看她。

清早起来去割草

清早起来去割草,露水汪汪割不到。

哪个帮我割一背,我给他做个花荷包。

菩萨笑的爬壁头

清早起来去放牛,一放放到庙里头。

脱了裤子要把手,菩萨笑的爬壁头。

白布汗褂袖儿长

清早起来去上梁,梁上没得我的郎。

我的郎来我认得,白布汗褂袖儿长。

清早起来把河下

清早起来把河下,拿把梳儿梳头发。

前面梳的一片瓦,后头鬓鬓金簪插。

好像昨晚我俩个

清早起来去下河,两只画眉打成坨

叫声姐儿快来看,好像昨晚我俩个。

出门欢喜进门愁

清早起来懒梳头,打开后门看石榴。

石榴树上鹦哥叫,出门欢喜进门愁。

留客不如早打发

清早起来到姐家,姐在床上诓娃娃。

叫声姐儿快起来,留客不如早打发。

太阳出来绯绯红

太阳出来绯绯红,燕儿出来打蚊虫。

蚊虫落在燕儿口,贤妹落在我怀中。

太阳出来照白岩

太阳出来照白岩,照得贤妹快过来。

铜盆打水把脸洗,好似观音坐莲台。

太阳出来照高楼

太阳出来照高楼,照见贤妹巧梳头。

左边梳的龙摆尾,右边梳个凤点头。

太阳出来照山冈

太阳出来照山冈,做起活路没心肠。

人在这边做活路,眼望那方瞟小郎。

笑眯笑眯走拢来

太阳出来照白岩,照见贤妹送饭来。

手里拿把花花扇,笑眯笑眯走拢来。

腊月十五还在香

鸡蛋香来鸭蛋香,郎口没得姐口香。

正月十五亲个嘴,腊月十五还在香。

嘴学猫叫到屋来

你要来就今晚来,奴家今晚在做鞋。

你在后园学猫叫。嘴学猫叫到屋来。

妹儿身上医断根

闷闷沉沉眼不睁,相思病儿害在身。

灵丹妙药医不好,妹儿身上医断根。

再打也不丢情郎

脚踏板凳手攀墙,眼泪汪汪望转郎。

昨日为你挨了打,再打也不丢情郎。

天晴过后下大雨

天晴过后下大雨,奴家挨打就为你。

前门打到后门里,眼泪未干又想你。

莫趣莫趣摸耳朵

吃了饭来就上坡,听我唱个快山歌。

三个两下唱完了,莫趣莫趣摸耳朵。

山歌本是古人留

山歌本是古人留,留给后人解忧愁。

一天不把山歌唱,多少英雄白了头。

 

 

脱贫攻坚

一、全镇基本情况

大河镇位于南江县东北部,辖20个村,77个村民小组,4个街道居委会,总人口31127人。2014年底全镇有建档立卡贫困户726户、2614人。全镇有贫困村5个,分别为郑家沟村、玉皇观村、太平山村、李家岩村、大营坝村,通过精准帮扶,全镇目前共计脱贫655户2522人(其中2014年脱贫329户1263人,2015年脱贫114户、481人,2016年脱贫113户428人),下余351户,1157人未脱贫。2017年计划脱贫94户314人,其中省脱贫目标222人,县脱贫目标94人。剩余257户,843人计划于2018年度全面脱贫。

 

二、扶贫举措

(一)着力突出大河特色,积极招引在外创业成功人土符道远、王南、王清国、符海筠等回乡创业,成功创办了万利通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国凯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南玲梅花鹿养殖场、巴山源农业有限公司。组织实施了以永坪寺、观光山、莲花石、牟尼寺“两片四核”金银花2000亩示范区建设;建成了观音寺、佛石坝、观光山、太平山1200亩核桃示范区;大营坝、郑家沟、玉皇观2700亩订单蔬菜基地;建成郑家沟-玉皇观水果产业园500亩;发展黄羊规模养殖大户32户,金银花种植大户100户,小家禽养殖大户87户。

(二)发展四小建庭园。依托县“四小”产业发展政策,用好用活“461”产业奖补资金,按照公司+农户的模式,积极组织在家贫困户利用房前屋后荒地、自留地等规范化建设增收致富“万元”产业园。目前,全镇已在原有产业的基础上,新植核桃1640亩、银杏200亩、冰糖李120亩、油用牡丹370亩、订单蔬菜220亩、养殖肉兔4300只、土鸡1.5万只、南江黄羊680只、牛337头。三是突出优势抓旅游。 引进巴山源农业有限公司投资6000万元实施了大河镇乡村旅游建设项目,以太平山为核心,标准化栽植牡丹示范基地1200亩,基地内套种黄金米槐3500株、果树2000株,养殖生态土鸡15000只,野兔2000只,野猪100头,新建游客接待中心2000㎡,观光亭2个,引进观赏牡丹1000余株、大丽花50余亩,即将投入运营。

(三)突出惠民政策兑现。截止目前,落实各类政策性补助等惠农补贴250万余元,落实低保、优抚、五保和救灾救济、医疗救助资金约70万元。兑现教育“两免一补”资金164万余元,全镇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全镇新型合作医疗参保率达到100%,住院报账1000人次,报账补偿资金400万元,免费为群众体检5670余人。落实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政策,3620名60岁以上老人领到了国家基本养老金。

(四)突出公共服务配套。突出20个村“两室一站一中心”的达标,有效整合村活动室、村小学,实施了5个贫困村、5个补短板的非贫困村的卫生室、文化室建设,实施了大营坝、郑家沟、太平山幸福院坝建设,规范了20个村脱贫攻坚作战室、村便民服务代办站和综治中心。

(五)突出住房安全保障。大力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土地增减挂钩、农村危旧房改造等住房保障政策,建成了大营坝厅房、郑家沟大祠堂、郑家沟榜上、太平山瓦池梁等安置点建设,李家岩、永坪寺、齐家营安置点正在建设中,集中安置119户387人,完成了126户381人危旧房改造,启动全镇993户危旧房改造全覆盖。

三、驻村帮扶落实情况

(一)科学制定帮扶规划。全镇根据各村双“七有”完成情况,在年初有的放矢的编制了项目库,列出了完成时间表,对已经脱贫的贫困村大营坝村,制定了巩固提升实施方案,确保脱贫不返贫。采取“一党组织、一对策”的办法,探索实行社区与农村交流任职方式,通过引进、正派、挂职等方式,破解农村支部战斗堡垒作用不强难题,配强配齐村“两委”干部,进一步优化基层党组织人员力量。科学谋划脱贫方案。

(二)务实开展挂联帮扶。镇党委、政府印发了《关于调整结对帮扶建档立卡贫困户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帮扶责任,同时按照组织要求,明确驻村工作组必须每月到村15天到村指定工作,帮扶责任人,每月到村开展帮扶工作不得低于3天,每季度同贫困户共同劳动一次。

(三)全力推进产业发展。紧紧抓住“两个订单”。一是订单农业,大力发展灯笼椒等有机蔬菜种植,全镇订单种植灯笼椒900余亩;二是“杂粮王”订单,印发《赶场镇“杂粮”推广种植实施办法(试行)》,夏季推广种植黄豆3650亩,小豆772亩,甜荞250亩,小玉米250亩,秋季种植白豌豆1960亩,小胡豆1400亩。大力回引创业。目前已回引建成以花卉、特色养殖、特色种植等为主导产业的40余户大户,并创办了专业合作社。打造以太平山村巴山源农业有限公司为中心的乡土人才培育示范点,成立5个脱贫攻坚队,分别由镇领导班子成员为队长,定期分队开展脱贫攻坚评比推进工作,形成“比赶超”的竞争态势,努力实现脱贫攻坚“六个全覆盖”,坚决打赢脱贫摘帽硬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