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南江县下两镇镇史 - 南江县文化馆

今天是2024年04月29日 星期一

南江县下两镇镇史

来源:      发布时间:2017-12-27 19:22:20     点击率:3076

一、下两镇概况

下两镇位于南江县城南,距南江县城45公里,距巴中市27公里,2005年,下两乡、东垭乡合并而成,素有南江“南江第一镇”之称。幅员面积120平方公里,东靠高桥乡、仁和乡;西接黑潭乡、红光镇;南接元潭镇;北与赤溪镇、燕山乡接壤。镇政府驻地位于南江河与明江河交汇的两河口集镇街道。地势属于四高中低,最高的元顶山、铁尖山、老君山,最高海拔1200米,最低海拔400米,森林覆盖率67.5%,年均气温16.2℃,年均降雨量1300毫米。辖22个行政村,4个街道居委会,88个村(居)民小组,总户数7756户,总人口30215人,有耕地面积17467亩,森林面积61274亩。是下两片区下两镇、元潭镇、高桥乡、仁和镇、平岗乡等五乡镇的经济文化交汇中心。广巴铁路、川陕高速、213国道横穿境内,有云顶茶乡国家4A级旅游景区,生产的富硒云顶茗兰等茶叶畅销全国16个省、市、优质粮油、特色果蔬、黄羊、生猪、小家禽等业优势突出,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社会保障事业同步发展。


二、地区机构建置沿革:

下两镇是由原下两乡、东垭乡合并而成,下两乡在清朝时期就以南江河、明江河(大河)取名为两河口,民国时期成立两河乡公所,具体位置是在现在的顺天酒家处,1933年红军在老街原农技站处设立两河乡苏维埃政府,1940年更名为两河乡公所,辖区有13个保。1951年2月,更名为下两乡人民政府。1958年成立下两乡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1983年又更名为下两乡人民政府。

2005年3月实行撤区并乡,下两乡与东垭乡合并为下两乡,2009年更名为下两镇人民政府,全镇辖新桥村、阳光村、灵活村、大田村、东河村、铁尖村、钟咀村、老君村、江口村、平桥村、柏杨村、黄坪村、七岭村、瓦坪村、东垭村、青龙村、帽坝村、柑树坪村、碓盘村、中山村、落山村、天关村等22个行政村,下两、东垭两个社区居委会,2011年将元顶子国营茶牧场行政划定为下两镇行政管辖,新成立元顶子社区,2016年8月新成立东河街道社区,现共4个社区居委会。


三、人口及经济发展状况:

截2016年底,全镇共有7756户,30215人,其中农业人口20463人,非农业人口9689人,农业户5098户,非农业户2622户。

经济收入:截至2016年底,全镇国民生产总值实现1.58亿元,人均GDP 8486元,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2385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950元。

第一产业:主要以农业、林业、牧业为主导,以农户自主经营为主,以大户带动合作社联户,基地失去为发展模式。2016年底,全镇粮食总产量11964吨,生猪达到5000头,养殖出栏10头以上大户20户,100头以上养猪场3个(碓盘村、东垭村、帽坝村),黄羊1.5万只,养殖50头以上大户15户,小家禽23万只,1000只以上规模养鸡场3个。茶叶生产:全镇茶叶面积1.5万亩,有茶叶精加工厂三个(元顶茶场、东垭茶场、碓盘村茶场)。万寿菊发展:全镇万寿菊面积达到4000亩,有万寿菊加工厂1个(位于灵活村)。果蔬生产:规模发展22村,落山村黄梨1200亩,东河村蜜桃500亩。全镇蔬菜种植面积5000亩,蔬菜基地村2个(新桥村、东河村),主要以常规蔬菜为主,其中海椒种植规模较大,全镇突破1000亩。

第二产业:1、房地产开发:全镇房地产开发商5个(李明华、王兴明、张平、供销社、吕文彬)。2、各类加工厂10个,有南江蓉生单采血浆站(阳光坝),有建筑轻砖厂(阳光坝),有新桥米面加工厂(正在建设)。3、知名企业:有火车站、汽车客运站,四川金枝玉叶茶叶有限公司,巴中市嘉喜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等,累计投资总额突破6个亿。


第三产业:商贸业突飞猛进,随着集镇的发展,有力的带动了商贸业,民营个体工商户达到228户,其中超市8家,农贸市场4个,批发百货、烟酒22家,住宿餐饮48家,各类摊位141个,社会零售总额1.5亿元。

四、农村、集镇住房:解放前全镇50%的茅草房50%的土木结构的瓦房,解放后到1976年底,瓦房占95%,砖房占2%,草房占3%。改革开放后到2016年底,镇砖房占75%,瓦房占25%。助推住居条件改变的主要动力是经济发展、文明新村建设和脱贫攻坚。


五、集镇发展:由解放前仅有的一个下两镇两河口一条老街,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老街变成了新一街,原来老街区至黄桷树桥头,新二街:从黄桷树下桥头至滴水岩犀牛桥沟。新建了阳光坝街、东河街、东垭街道,集镇面积由解放初期50公顷扩大到1500公顷,街道住房由解放初期80多户,扩大到4000户,瓦房全部变成高楼大厦,楼房林立,街面硬化,绿树成荫,路灯、环卫设施配套,成为绿化、卫生、美丽、繁荣的环保集镇。


六、交通发展:

下两镇解放前不通公路。1953年,巴中至南江的公路贯通境内。下两河道历来是靠渡船过河,境内有渡船4个(下两河口、灵河铺、中嘴、斑竹林)。1979年随着下大公路贯通,1982年下两河口用汽车船横渡,连接沿河两岸的交通。1995年下东公路通车,1998年下两区委、区公所带领下两片区8乡镇开始谋划建修黄桷树大桥,采取争取国家补助、农民筹资、个人捐款的方式,历经4年的努力,共筹集资金460万元,其中国家资助150万元,片区农民筹资290万元,个人捐款10万元,于2001年10月正式建成通车。随着文明村建设,扶贫攻坚助推了全镇的交通事业大发展,截止2017年,全镇22个村全部通公路、水泥路。


七、水利发展:

全镇有水库5座(下两水电站、落山坪水库、永鑫电站,坳盘窝水库、青龙嘴水库),全镇有山坪塘197个,有渠堰176条,现建立了安全饮水37处,两个水电站(下两水电站、东垭)。


八、教育卫生的发展:

1、教育:解放前,全镇仅有2所私塾小学,解放后,特别是1976-2017年,现有中学1所(下两中学),小学二所(下两镇明德小学、东垭小学)、幼儿园4所(下两小学幼儿园、小苹果幼儿园、双语幼儿语、东垭幼儿园等),有中小学生3068人,幼儿入园1000人,下两中学、下两小学育人环境,教育质量在省、市、县有名。2、卫生:解放前没有医院,只有个体中医,现在境内有下两片区中心医院、下两镇卫生院、东垭社区卫生院、现代照片、超声波、验血等先进设备齐全,住院床位突破100床,至2017年完成了25个标准化村(社区)卫生室建设,25个村(社区)卫生室医疗设备和医务人员配置到位。


九、邮电通讯的发展:解放前只有临时邮政点1处,直到解放后的1956年,还是靠写信、送邮件、打电话,直到1959年,首先有PP机进入下两,称之为大老板,到1990年,下两有电信局,可以打电话,邮寄东西,手机进入,30%的人可以打手机通话,到2016年底,镇境内建有电信、移动、通信发射3座,手机普及达100%,电商、微信全面发展。


十、乡风民俗、文化体育事业的发展。解放前,下两乡街道有民间川剧团,逢重大节日,家有重大喜事,都请川剧团演出,农村也有拉二胡、唱山歌、打牌、下棋等文化活动。1970年成立了下两乡广播站,街道和临近的村拉起了广播线,接高音喇叭转播 中央台的声音,1973年广播大发展,村村通广播,户户安小喇叭,乡政府也可以通过广播发布政令,木电杆变为石电杆,一级播音设备变了三级设备,广播员由1人变为2人。1978年开始,电视开始普及,由黑白电视变了彩色电视,乡广播站也更名为广播电视站,县乡成为有线电视站,地方节目可以通过有线电视站转出,随着彩色电视的全面普及,到2003年有线广播自动化了,只有电视管理站,县乡成为有线电视站,1980年兴办起了电影队,看电影成为文化活动的主流。2010年乡政府文化站由政府一名干部担任逐步成立起秧歌队,组织民众跳广场舞,打篮球等活动。2007年成立了老年门球队。2012年成立了老年协会、老年体育协会,与文化站一套班子、一套人马,由老中青组成了秧歌队、太极拳、扇子舞队、广场舞健身队,活动人数扩大到1000多人,门球队由7人扩大到28人,镇上的秧歌、门球队多次参加市、县文化体育赛事,获得优异成绩。2014年配合南江文新局在下两中学举办了歌唱新南江文化体育演出活动,在下两境内由政府举办的各类文化体育大型活动。至2017年25个综农家书屋运行良好,2017年建立了3个文化大院和1个社区综合文化站。


十一、社会保障事业:全镇农村和城镇居民都参加了医疗保健,凡是住院最高可报90%的医疗费,解决了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镇政府在灵活村建起了敬老院、入住孤寡老人26人,农村和城市困难户全部纳入低保、五保户、特困户、军烈属等国家救济,80岁以上老人享受特别补助金,镇 上成立了老年协会、老年体育协会,把老年人老有所乐列为政府议事日程。全镇参加养老保险的村居民达到98%,其中企业养老保险国家占有土地的铁路、高速路的农户,养老保险达到3700多人,全镇百姓都有基本的医疗和养老金,达到老有所养。


十二、本镇知名人士:

陈有通,大田村人,1933年参加童子团,后随林彪部队长期作战,后任师长职务,退休后在无锡市生活,现已去世。

周帮安,大田村人,生于1964年,毕业于四川师范学院,本科学历,曾任巴中第六中学校长,市政协委员,现已退休。

谢晓龙,大田村人,生于1986年,毕业于西安邮政学院,本科学历,现在新疆兵团任连长职务。

邓富昌,东河村人,现任新疆某部队团长。

杨芳明,1924年参加红军,1982年12月去世。

李开彬,生于1924年,1949年参军入伍成为志愿军战士,在1952年8月14日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

梁金华,下两街道人,现任恩阳区委书记。

廖维新,解放前曾任下两乡伪乡长,在职期间兴办小学,育有七子二女(儿子廖自力系建设工程专业设计师),于1950年去世。

饶洪举,历任下两小学校长,系下两文化事业的创始人,于1953年去世。

廖合然,解放前常组织为群众排忧解难,非常有威望,削匪禁烟的功臣,于1950年被枪毙。

胡云,黄坪村二社人,系成都胡云律师事务所负责人,热爱家乡,为家乡捐款贰万元支持家乡发展。

何东晓:又名何刚,下两镇天关村二社人,何显清长子,1972年6月生,大学毕业后,现在成都工作,14岁开始发表作品,有散文《想你的时候》,诗集《横空的短笛》、《落花流水》、《行走的影子》、长篇小说《遥远的许诺》出版,首届全国十佳文学少年。现任成都市武侯区统战部工作正县级干部。

何强:天关村二社人,泸州警官大学毕业,任大河、沙河区派出所长,现任南江安监局局长。

何秋洁:天关村二社人,大学毕业后,在南四中任教,现任朱公乡党委书记。

何祥珲:天关村四社人,吴庆富之子,大学毕业,现在巴中市投促委工作。

张平:天关村二社人,冯章祥之子,大学毕业,现任和平乡副乡长。

张凤明:天关村二社人,张前朝之子,大学毕业,现在成都市崇州区工作。

何祥正:天关村四社人,何军发之子,大学毕业,现在巴中市招商局工作。

杨小波:天关村一社人,杨友义之子,现在厦门市内承包工程。

周安奠,柑树坪村人,男,1917年七月生,速师毕业,属同心乡小学创始人之一,后迁徙东垭小学,在东垭乡小学任教直至退休。周老师一生以德为重,他不仅教书育人,而且还精通中医,为众多病人解除疾苦,受人敬佩,1978年退休,2006年逝世,享年89岁。

郭文质,柑树坪村人,男,1928年2月生,1948年于南江师范毕业,在新华宝山庙任教。52年在玉堂小学任教 (玉堂乃今红光镇)。当年调南江县上两区桃园乡搞中心工作,53年调入同心乡小学后改为东垭小学,任校长后又调往元潭后又调回东垭任校长。195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5年退休。现 90岁,在家休养。

周介白(本名安维),柑树坪村人,男,1931年生,初中文化,土改时参中工作历任赶场区、长赤区区长,桃园农场村场长,碑铁厂厂长,南江县工商局局长,人士教科委等82年退休。

刘继琼,柑树坪村人,女,曾在南江县妇联工作后在南江县火电厂办公室工作直至退休。

周国志,柑树坪村人,1933年,1955年参加工作,曾任东垭乡文书党委书记等职务,1997年退休,2013年逝世,享年80岁。

周安直,柑树坪村人,男,1924年生,于1946年被拉壮丁去参加国民党之兵,解放战争中,上海之战中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1956年退伍回乡后,由政府调入南江县委党校学习文化后,历任仁和乡副书记,下两乡东垭乡治安员, 场坝铁厂副厂长等职务。

周原文,柑树坪村人,男,1928年生,1955年参加工作一直任东垭乡信用社任主任,直到退休,2005年逝世。

周怀钦,柑树坪村人,1917年5月27日生,1951年参工。在黑潭乡小学后勤工作,1957年调长赤中学,当采购中,出纳中,保管员,工会主席,治安委员等职务,1980年退休,1999年逝世。

黎怀忠,柑树坪村人,男,1927年生,解放前在玉堂乡小学任教,1953年在黑潭小学任教,后调入正直小学任教。历任教导主任等职务。小学高级职称,1990年退休,2005逝世。

杨泽民,柑树坪村人,男,1930年5月生,小学文化,先后在东垭、元潭乡工作,历任公社会计辅员、党委书记、副书记等职务,1985年因病逝世。

周安生,柑树坪村人,1939年生,中专文化,1958年参工,在南江上游钢铁厂办公室工作,后任东垭乡广播站站长,农电管理站站长,197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99年退休。

陈秀康,柑树坪村人,男,下两仁和乡陈家坡人,1936年4月16日生,巴中师范毕业,1958年到东垭小学任教共30余年,中级一级职称,历任东垭小学工会主席,1978年出席县文教代表会等,任教时与黎家山黎孝松之女黎必明结婚(男到女家)。

周国举,柑树坪村人,男,1956年4月14日生,曾任东垭小学校长,下两小学副校长等职务。

周安德,柑树坪村人,男,1946年5月生,中师文化,学校毕业后一直在东垭小学任教,1995年受县教委表彰,小学高级职称。2006年退休。

张前容,柑树坪村人,男,1949年10月生,平昌师范毕业,1979年参工,一直在东垭小学任教,历任教研组长、工会主席、财务内审组长,小学高级职称,县级表彰一次。

赵子爵,柑树坪村人,男,1941年生,1964年参工,历任县委办公室主任、科协主席、人大教科委主任,1996年病退。

黎克兰,柑树坪村人,男,1949年生,中师文化,一直在东垭小学任教,曾任小学教导主任,小学高级职称。

黎孝悌,柑树坪村人,男,1942年生,中师文化,先后在长征乡碑河小学任教,后调入东垭小学任教,小学高级职称,2000年退休,2005年病故。

周安福,柑树坪村人,男,1949年生,中师毕业后在下两中学任教,在工作中病故。

周奎文,柑树坪村人,1951年5月生,初中文化,1979年参工,一直在下两中学后勤部工作,2012年退休,于2015年病故。

李进稳,柑树坪村人,男,1954年生,大专文化,1981年参工,先后任长征乡党委书记、元潭乡乡长、东垭乡党委书记,东垭、高桥乡人大主席、下两镇党委委员、东垭社区原党支部书记,于2012年退休。

周国民,柑树坪村人,男,1940年生,1958年参工,一直在东垭乡卫生院从事医务工作,共四十三年,于2001年退休,在乡卫生院任期内曾任财会工作和院长职务。

张绍德,柑树坪村人,男,1953年生,中师文化,1970年参工,先后在吴家沟、帽坝村小学任教后调入东垭小学任教,1995年末退休,因病逝世。

周国凯,柑树坪村人,男,高中文化,1980年参工,历任元潭乡副乡长,党委书记、凉水乡党委书记、平岗乡乡长等职务,于2011年退休。

王世昌,中共党员,江口村二社人,毕业于云南大学物理系,出国留学,获得博士学位,毕业后就职于冶金矿业部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院士,科学家。

郑斌,中共党员,江口村二社人,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曾先后到南非、意大利、沙牧阿拉伯等国留学,并获得博士后学位,现就业于陕西省国家某科研单位。

王洪远,中共党员,江口村一社人,解放后参加工作,曾担任长征乡党委书记,下两区工委主任,晚年退休。

潘良富,中共党员,江口村一社人,曾参军在陕西省某部担任连指导员,转业后,担任下两乡人武部部长、副乡长,晚年退休。

王云宗,中共党员,江口村人,解放后参加工作,曾担任元潭乡党委副书记,下两区民政办主任,晚年退休。

王勇,江口村人,中共党员,分别担任元潭乡乡长、平岗乡党委书记、东垭乡乡长、八庙乡党委书记、大河镇纪委委员、南江县司法局检检组长。

王代昌:青龙寨村王家堡人,苏维埃主席。为解放作出了巨大贡献。

王大用:青龙寨村王家堡人,1933年参加红军,跟随李先念在长赤参加革命,为失落红军。

蒋学先:青龙寨村蒋家沟人,1933年参加红军,跟随李先念在长赤参加革命,为失落红军。

黎燿中:青龙寨村黎家坝人,1933年参加红军,跟随李先念在长赤参加革命,为失落红军。

蒋尧先:中共党员,青龙寨村一社人,曾任南江县检察院副检察长、南江县法院副院长。

蒋聪德:中共党员,青龙寨村一社人,曾任达县地区民政局安置科科长、副县级调研员。

王必成:青龙寨村三社人,曾就职于成都市教育局教研室。

蒋杰:中共党员,青龙寨村一社人,现任四川省邮政局人力资源部主任。

蒋中晓:中共党员,青龙寨村一社人,现任广西省南宁市武装部纪委书记。

冉峥嵘:中共党员,青龙寨村一社人,现任南江县文广新局局长。

蒋科德:中共党员,青龙寨村一社人,现任南江县养路段副段长。

王洪超:中共党员,青龙寨村三社人,现任南江县反贪局副局长。

2001年撤区并乡后各届党政领导:

2001年至2005年,乡党委书记吴旭,乡长岳福荣

2005年撤工委后:

2005年至2006年,镇党委书记张河清,镇长严德明

2007年至2007年12月,镇党委书记符忠,镇长吴超名

2008年至2012年镇党委书记吴超名,镇长杨跃

2013年至2015年,镇党委书记黄海东,镇长潘鸿

2016年至2017年6月镇党委书记孙江,镇长潘鸿

2017年7月镇党委书记孙江,镇长,罗晓东


十三、民间风俗节日:

春节,传统习俗是农历腊月三十或二十九过大年,正月十四过小年,从腊月三十称为“除夕”,这一天中午叫团圆年,合家团聚,饮食最丰富,饭前先敬祖宗家神,午饭后打扫清洁,晚上围大炉旁观看“春节联欢晚会”,到十二点才睡,从第二天初一起叫春节,这几天要走亲戚拜年,各个亲戚盛宴富餐,老人要给小孩红包。

习俗:

(一)婚嫁习俗

古时候,婚礼内容丰富,程序复杂,仪式庄重。从选择配偶到正式结婚,大致分为六个部分,所谓“六礼”。

一、纳彩:男家请媒人去女家说亲

二、问名:男家请媒人去女家何女方姓名及生辰年月

三、纳吉:男之得吉兆后,备礼通知女方,决定缔结婚姻

四、纳征:又称“纳币”,男方以聘礼送给女方,女方一接受聘礼就宣告婚姻成立

五、择期:男家择定婚期,备礼告知女方。求其女方佳期。

六、亲迎:新郎亲去女方迎接。“六礼”始于奴隶社会,历代封建法典,都有类似六礼的规定,后来缔结婚姻时,男方付给女方一定的财物作为“聘礼”,就源自六礼中的纳礼与采征。六礼中男方付给女方的身价为主要特征,是归礼教中包办婚姻与买卖婚姻相结合的具体体现。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是古往今来的人之常情。在精神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我们应该废除“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等固有的观念,严格遵守《婚姻法》的规定,做到结婚自由,离婚自由,坚决反对买卖婚姻和包办婚姻。


(二)寿礼

生日就是父忧母难之时,是母亲生你的日子,过生日就是让人们铭记母亲生你时所受的痛苦,要是对生你的母亲烧化纸钱,如写“袱子”就是“母难之期”。

其实,祝寿的真正含义在于:当年过花甲、儿女事毕,事业有成,一生功德已成定局,有的在过生日之时,还赠送寿匾,把寿星的功德风范渗透在寿匾中,由亲友把寿星的品格风范加以总结,让其后代人世代传承。


(三)祭祀礼仪

丧葬祭祀:父亲临终时,子女应该守在身边,聆听遗言,称为送终,然后把死者抬到椅子上安坐,停止呼吸后送进堂屋,称作入“中堂”或叫“正寝”,当即鸣鞭炮、烧纸,曰“落气钱”,请人给死者美容净身,紧接着穿寿衣,寿衣为单数(夹衫一件为两件),多少不等,穿寿鞋,戴寿帽,用布或草纸掩面,于二十四小时后入棺。

布置灵堂,布告亲友,在灵柩前摆放供桌、放贡品、放灵位,点长明灯。孝氏轮班守灵,并接待参灵者。奔丧者进展前,要先衣鞭炮,死者的长子应穿孝服,包孝帕在门外迎接参灵的人。女丧,娘家亲破烂来吊丧者,称为“人主”,人主将至,先放鞭炮,孝氏列队出门,悲哀礼拜,跪接人主。“封棺”,亲子和子女一律审在灵柩前,死者若是女辈,要等家人来检查后才能盖棺,盖棺后,要请德高望重的文人,用新的笔点上朱砂或新红,口颂赞词赞语。并在棺木上写画吉利语言或图案,叫做“压邪”,讨个吉利。

(四)祭奠:在死者上山前,举行悼念。祭奠时,灵堂内烛光长明,香烟缭绕,三牲祭供,请奏哀乐,以示“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的孝行。祭文与悼念是一个意思。祭文多用韵文,悼词多用散文。


十四、民间艺人:

王德宽:江口村四社人,唢呐师,一代传人。

王德青:江口村一社人,唢呐师,二代传人。

王洪俊:江口村二社人,锣鼓师,一代传人。

王佐昌:江口村二社人,锣鼓师,二代传人。

王体昌:江口村二社人,锣鼓师,二代传人。

何宪宗,天关村三社人 鼓师,一代传承人。

何显国,天关村三社人 鼓师,二代传承人。

何焕然,天关村三社人;刘志永,天关村二社人;何国发,天关村四社人,三代鼓乐传承人。


十五、文化古迹

钟山寺庙宇:江口村唯一保存基本完整的古代建筑,始建于清朝年间,至今三百多年了,52年土改时将部份房屋分给村民作民宅,64年破四旧,66年文化大革命所有佛像,雕塑被毁, 现在部份建筑以及亭台塔保存基本完好。

伏魔殿:天关村唯一保留完好的古代建筑。位于天关村二社的少顶山。庙宇是三合院、长三间、两头专教。

铁尖村红二十九军军部旧址,修建于1933年,是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古建筑有:

钟咀村冉家祠堂,修建于清朝厨丰六年;

江口村中山寺,修建于清乾隆八年;

瓦坪村大庙子石塔,修建于清朝;

帽坝村文星塔,修建于清朝;

天关村伏魔殿,修建于清嘉庆十二年。

古墓葬有:老君村牌坊匾墓群,江口村中山寺僧墓群,柏杨村李生篑墓群,黄坪村转家岩墓群,七岭村曹门口石室墓,东垭村李家匾墓群,青龙寨村小屋基墓群、王家包墓群,帽坝村赵氏宗祠墓群,柑树坪村茶地墓群,碓盘村张家沟墓群,中山寨村张氏祠堂墓群,新桥村廖家祠堂墓群,阳光村廖恩泰夫妇墓,灵活村王奇夫妇墓,大田村谢南阳夫妇墓,东河村黄富龙夫妇墓,这些古墓群大多是清朝年间修筑。

我镇还有清朝的古遗址,如铁尖寨寨址,建于清嘉庆三年,元顶子社区云顶寺遗址、东垭社区保安寨寨址、平桥村岳家宅遗址也都修建于清朝年间。


十六、重点项目工程建设

下两交通便捷,广巴铁路、巴陕高速、国道G245线横贯全境,铁路客、货运站点,巴陕高速互通镇区,下关县道、下东、东黑、东元产业环线互连交融,镇村公路通村率达100%。


十七、脱贫攻坚

全镇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村5个,其中2016年3个贫困村摘帽,2017年省定脱贫村1个,县定脱贫村1个。共有建档立卡户772户2981人,其中新桥村39户126人、阳光村11户44人、灵活村17户58人、大田村34户136人、东河村26户89人、铁尖村25户99人、钟咀村42户162人、老君村14户42人、江口村51户178人、平桥村26户107人、柏杨村36户124人、黄坪村38户145人、七岭村22户84人、瓦坪村44户185人、天关村47户197人、落山村31户118人、中山村27户124人、碓盘村34户142人、东垭村43户142人、青龙寨村24户95人、帽坝村38户136人、柑树坪村103户448人。

通过扶贫工作的开展,全镇共建村民聚居点6个,易地搬迁159户,解决了贫困户安全住房问题;实施了安全饮水工程,解决了1100户安全饮水;实施农网改造17.5公里,解决了全镇农村用电问题;建成了25个村标准卫生室,解决了农村就医难问题,配套建设了村、社区路及入户文明路,提或了通行能力。实施了产业扶贫,以“四小”经济发展为主方式,建立了贫困户增收产业项目,也带动了非贫困村、非贫困户的发展,全镇上下正在围绕脱贫目标全面实施各项工作,力争与全国同步实现小康。


十八、乡村旅游情况

云顶茶乡旅游景区位于南江县南部,幅员面积120平方公里。距离巴中城区28公里,交通四通八达,十分便利。境内生态环境良好,立体气候明显,空气清新,负氧离子含量高,造就了宜游宜居的自然环境,是度假养生的最佳去处。区内山峦叠嶂,烟波浩渺,悬崖凌空,险峻突兀,秀丽的自然风光与奇特的地质景观构成了一幅立体山水画卷。天象景观绚丽,日出、晚霞、云海、月华应有尽有,神韵斐然,令人心旷神怡。田园风光旖旎,本土文化深厚,特色美食多滋多味,休闲体验优雅别致,可充分享受乡村旅游的愉悦。景区依托丰富的生态农业资源,以乡村旅游扶贫增收为目标,开发特色产业,建设四川优质富硒茶产业基地,打造百里万寿菊产业带,不仅增加了景区旅游产品吸引力,而且为当地居民增加了经济收入,为农村脱贫致富走出了一条有效捷径。


富硒茶产业基地

云顶茶乡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光照充足,立体气候明显,土壤富含硒元素,是适宜茶叶生长的最佳生态区,是国内两大富硒地带之一,是川东北地区优质富硒绿茶生产示范基地。南江大叶茶经过数十年的选育、培养、提纯、复壮,于2004年被评为国家级优良品种,具有发芽早,芽头壮、发芽轮次多,生长期长、产量高、品质好、适应性广、抗逆性强等显著特性,是制作高档绿茶、红茶的优良茶树品种。以元顶子茶场为中心辐射带动南江全县茶叶产业发展,目前,建有大小茶场168个,种植面积25.5万亩,年产量达840万公斤,产值达6.8亿,有力的带动了农村经济发展。


万寿菊产业带

南江县以“四个全面”为统领,以统筹城乡发展为方向,按照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结合新农村建设,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县农业局以乡村旅游扶贫增收为目标,对下两、元潭和黑潭地理区位、开发条件和发展潜力进行认真调查、综合分析,规划建设万亩万寿菊产业带,并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引进“云南建水环宇生物科技公司”开发万寿菊产品深加工。元潭镇、下两镇和黑潭乡党委、政府积极组织实施。目前,种植万寿菊面积已达10000多亩,形成了下两瓦坪--元潭元泉—黑潭白虎百里万寿菊产业带。万寿菊产业有效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土地利用价值,增加了乡村旅游产品吸引力,当地居民得到了稳定的经济收入,加快了山区农村脱贫致富的进程。

 

黄羊洞

为培育肉用山经四十多年选育培育,是国内肉用性能最好的山羊新品种,老一辈畜牧科技人员曾在此洞生活居住了十几年,观察、了解山羊的生长情况,选择培育品种,经过三十多年的艰辛努力,采用多品种杂交方法,培育出我国第—个肉用山羊新品种—南江黄羊。该项科研成果于1996年获四川省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199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8年由国家农业部颁证命名。南江黄羊响誉全国,是国内肉用性能最好的山经四十多年选育培育,是国内肉用性能最好的山羊品种,肉质细嫩、适口性好,是全国首个进入中南海国宴专用的羊肉品种。如今,黄羊产业已成为南江山区农户致富的主要经济来源。

 

花岩壳

元顶子山脉属砂岩地质结构,砂岩为沉积岩的一种,是源区岩石经风化、剥蚀、搬运沉积胶结固结形成,主要成份为石英或长石,含少量铁矿等物质。经长期雨水溶蚀,岩石中的矿物质残留在岩穴石壁之上,形成各种花纹图案,因此得名“花岩壳”。花岩壳地质景观奇特,自然风光秀美,极目远望,群山叠屏,云雾缭绕;近观,田园风光,诗情画意,农家院舍,独具特色。

 

老鹰嘴

登台四顾,无限风光尽收眼底。顿感风云生足下,天地如怀中。元顶子山脉位于米仓山推覆构造带南部,岩层节理分明,从基地到盖层均有出露,特殊的大地构造背景,造就了奇特的地质景观。绝壁陡峭凌空,气势雄伟壮观;古树藤蔓环绕,古朴而富秀雅。远望群山,雾岚蒸腾疑似雨;近看原乡,民俗村落如画廓。品自然风物,赏不够云顶风光。

 

元顶子

元顶子海拔1380米,原名叫“老包”,意为:高而古老。元顶子山脉为米仓山南部又一道生态屏障,造就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优美的自然风光。周围群山绵延,烟波浩渺,田园风光,如诗如画,巴中新城,景象繁华,醉美玉湖,波光闪烁。元顶子佛教文化深厚,曾建有“云灵寺”,与灵山寺相互呼应,香火旺盛,响誉巴中。南北冷暖气流在此停留交汇,雨量充沛,森林丰茂,山岚蒸腾,光和雾和谐共生,造就了绚丽多彩的天象景观。云顶日出、晚霞缤纷万状,霞光云气把人间万物、大地风景装扮得斑斓多彩,使人动情,令人心醉。云顶云海,光洁厚润,无边无际,一铺万顷,似锦缎、如流脂,美不胜言。

 

猴子岩

元顶子地区生态环境优美,地理气候良好,造就了野生动物的乐园,此处为猕猴的栖息地,因此得名“猴子岩”。猕猴特别喜欢在岩石嶙峋、悬崖峭壁、攀藤绿树地带活动,因此这里便成了猴群最理想的生活场所。大自然鬼斧神工,塑造出无比壮丽的景色,给人以美的享受:烟霞起处山鹰飞,林涛来时猕猴腾;乌啭丛林含音韵,密林深处响钟声;云顶耸翠如碧玉,古松迎客似有魂,美景多显高寒处,无限风光在险峰。


禅台览月

相传,云灵寺僧人经常来此坐禅修炼,故名“禅台”。禅台低于元顶子100米左右,空气清新,环境清幽,风景秀丽,自然成为佛家弟子吐故纳新、修身养性的理想之地。登台望,清风拂面,爽气入怀,乡村美景映入眼帘。一道山岭自巴河缓缓拔起,直抵元顶子山脉,造就了石寨村这块风水宝地。一泓碧水,形如弯月,犹如一颗耀眼明珠格外璀璨夺目。


白虎关

白虎关因“白虎村”而得名。白虎村历史悠久,为巴人板楯蛮聚居之地,曾在此处建有关隘。板楯蛮人因从高祖定秦有功,高祖因复之,专以射白虎为事,户岁出賨钱口四十,故世号“白虎复夷”。因此,“白虎”地名一直延用至今。板楯蛮人勇猛善战,为刘邦击败强大的项羽、建立汉王朝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刘邦下诏免除板楯蛮人七姓的租赋,其余板楯蛮人每年也只缴四十賨钱的租赋,因此,板楯蛮人又称为賨人,从此,賨人便成为板楯蛮人的族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