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白珠村村史 - 南江县文化馆

今天是2024年05月15日 星期三

白珠村村史

来源:      发布时间:2018-1-3 13:48:12     点击率:1923

白珠村,地处大巴山南麓巍巍的九顶寨下,东与海棠村、灵官村接壤,北与赵家村相连,西承雄伟的九顶山脉,南连三溪广教,幅员面积3.8平方公里。地域属村坝,绿波式的梯田, 因地势平坦,碥状走势,故明清时期,人称曹何两碥,其特征是北有箭杆梁巍然屹立,南有走马岭屏障,中有白鹤山挺拔。物资出产十分丰裕。

白鹤山,系九顶山支系,海拔800米左右,两面如刀削,唯山梁一条独通,固终年有白鹤成群栖息于山梁,故而美其名曰:白鹤梁。传说曾有一对仙鹤夫妻,自瑶池下凡,栖于该山,见山两侧绿浪翻滚,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归,触景生情,兴从心起,翩翩起舞,抛珠作乐,因两碥景色迷人,仙鹤经不住诱惑,无心戏珠,白的珠子便抛落于大地,久而久之,便生成了山,人称白珠山,年代久远,人们将山周围的域民村庄美其名曰:白珠村。


一、所属行政区划及沿革演变

1、明清时代:白珠村尚未形成独特的行政体系,是族权、绅权、官权共治乡村,皇权的教化引导着族权、绅权在乡村的活动,成为国家控制乡村的  手段,民权被严重压抑,乃至基本不存在。清末民初,白珠村仍在国家中央集权的统一号令下,过着农业,农民,农村这种社会自然与人事主本的生活模式,接受地方权贵,绅士们的统领,是当时社会结构的基本形式。

2、民国时期:民国时期,白珠村的行政区划基本形成,就区域属于青龙乡第五保。保长王天成,副保长曹显让,保内设甲,曹明务为一甲长,何江如为二甲长,何茂生为联保主任,由这些地方机构,管理村内的民事活动,协助地方政府开展政治、经济、文化、民事的工作。协助地方政府收粮收税,征兵纳捐,负责处理地方民事纠纷,调解村内村外的矛盾。维护上级机构的权威和地位,抵御外来入侵,其动机最终是维护历史沿袭而来的权贵, 家族势力对一方百姓的统治地位。

3、新中国成立后:新中国成立后,管理区下设三个农业合作社,曹家碥为四社,社长吴香秀,花房子为五社,社长曹显顺,何家碥为六社,社长何科如,石庙更名为九顶公社,公社下辖管理区,白珠村的前身被定名为二管理区,管委会设立在花房子(即现立村委会旁),杨春贵为管委会主任,第一任书记何科如为大队长,杨  为会计,形成一套完整的领导体系。一九七六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全国掀起了破四旧立四新高渐,全国上下掀起一片“红、和、新”的热浪,连地方铭誌也突出政治特色,石庙乡更名为九顶乡(因乡内九顶寨立于中央,故此改名),乡下所辖行政区域名为大队,大队下辖生产队。此时的曹何两碥又更名为二大队,大队下辖三个生产队,即曹家碥为一队,花房子地带为二队,何家碥为三队。因何家碥地势宽广,人口众多(460)经上级批准,又化为杨家湾为三队,何家碥为四队。一九七八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公社再次更名为乡,所辖大队更名为村,二大队更名为九顶乡二村,村级设支部和村委,行政人员设支部书记和村长(村委主任)及村委会村下辖社,即曹家碥为一社,花房子为二社,四食堂为三社,何家碥为四社。2010年,出于国家军事战略的需要,将革命老区的部份地名还原成老地名,于是原二村村名更换为现用的白珠村。2007年南江县拆乡并镇运动开始,县上拆九顶乡并侯家乡,白珠村划归侯家乡辖治。


二、主要姓氏家族及迁徙的由来

白珠村的姓氏主要由曹、何、杨、吴、钟、易、五七个姓氏组成。当时社会制度把姓氏分为黑册和红册两大类,黑册即为祖籍属当地居住的人,红册为传说八大王剿四川时期,由湖广镇川迁徙而来的族人。其状况是:曹氏家族,系白珠村本地人,有花房子八股井(八座古墓)记载为证。该氏族人丁兴旺,约占全国人口的0.59%,全国7300万人口,排名27位,国内外人口741万,4100个姓氏中占32位,人口分布占全村面积的2/1,现有总人口528个,住居约122户,素以“尚武崇文,通脱不拘,家风治族,以立身处事,诚信为本,踏实做事,老实做人”立规,在乡土民情中享有大家风范口碑。

何氏家族。何氏家族起源于安徽省庐江郡,迁居旺南巴地区后,何氏分为三甲、四甲、、、八甲,十甲(紫块子何),其中旺南地区分为八甲,何居住地以杏儿垭为主。其双桂山、楼房岭、何家碥均为杏儿垭分支。何家氏族人丁兴旺,全国人口已达1300多万,其中台湾15万人,在中华4100个姓氏中居17位,占全国人口的1.06%。白珠村的何氏家族,占该村面积的3/1,现有人口210人,居住户为40户。素以“溯源祖德家功流芳千古,衍嗣子孝,孙贤遗脉万代”为育人方略,以“弘扬中华文明,传承氏族精神”为族规,祖祖辈辈繁衍生息。

吴氏,最早起源于炎帝姜姓,距今已有5000多年历史。吴氏家族在百家姓中排名10位,全国人口2665万,占全国人口的2.05%。白珠村的吴氏家族,属本乡吴家梁分支,人口约   人,占地面积为该村的4/1。吴氏家族以“世家第一,至德让三”为家风,以“治平称最,让德流芳”为族规,教诲子孙,立规立法。

杨氏家族。杨姓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黄帝的直系后裔,最早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杨国(今山西省洪洞县),杨伯侨为得姓始祖。杨姓在百家姓中,位列第十六位,至2015年,杨姓总人口4270万,是中国人口第六大姓,其中四川杨姓人人口约380万,白珠村的杨姓人口110个,居住 25 户。杨姓氏族,素以“和睦友好为邻,宽厚待人”为本,既有皇权后裔之雅量,又有布衣古朴之风格,古今中外,名人辈出。

钟氏家族。钟氏家族起源于公元前334年,发详地为中国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据史载殷商时期至今已传3000多年,先后迁至江西赣州、广东、福建、台湾、四川等地,全国各地皆有钟姓,形成若干支系,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中国姓氏群体,在当代姓氏人口排名位列50位,人口约624万,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35%。白珠村钟氏,源于长赤镇青杠村,祖辈素何家碥插站为业,世代繁衍生息。钟氏以“耕读为本,勤俭为要”作为家规族约教育世代子孙。

易氏家族。易姓家族是中国人口的第106位姓氏。主要集中在长沙中上游地区,当今人口170多万,约占全国总人口的0.14%,河北是易姓早期主要的活动区域。西晋时,湖南、甘肃已有易姓的足迹,至迟在明朝,易姓进入西南和福建等地。易姓人以“大爱至孝,大德至诚”为家规,以“敦亲睦族,孝悌传承”为祖训,延续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白珠村的易姓,迁徙于旺苍县普济镇马桑湾村,现定居于何家碥易家湾。

王氏家族。古时的太源郡、琅琊郡、京北郡是王姓重要发详地。是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世界三大姓之中。2007年全国人口统计分析,王姓超过李姓,成为中国第一大姓,约9288.1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7.25%。白珠村王姓是由旺苍县木门镇横石梁迁徙至此。王氏以“勤学、上进、诚实、善良”的家风教育着一代又一代的后人,以“勤俭节约”的家规和“尊敬长辈,孝顺父母,自强自立”的家训孕育着数辈子孙。


三、政治、经济发展情况

1、工农业及其他产业发展状况:解放前的生产模式:解放前,地地归地主所有,白珠村人民靠从地主手中租土地耕种,交租交粮,税捐无数,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穷困生活

2、 解放后农业生产模式的演变:

1)农业合作化时期,主要以个体分散经营方式为主,19506月,政府《土地改革法》明确赋予广大农民有权自由经营,买卖和出租土地。这样白珠村的人民享有生产资料与生产者直接结合的自主权,劳动人民不再受他人支配和剥削,独立自主而且完全满足自己的需要而进行生产劳动。

(2)互助合作经营方式。20世纪五十年代初在我国农村开始了农业合作化运动,农村由各种互助组发展到农业初级社,然后过渡到农业高级社,单干的农民只占少数,同时互助合作经营实行包工包户生产责任制,一些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在组织生产时开始把农活实行短期包工到组到人,后来又改进为季包或常包,再后来改为包产到组到户。1956年下半年,随着高级社组建范围的扩大,包工包产责任适用范围在全村展开,使农业生产达到了较大发展。

(3)人民公社时期高度集中统一经营方式。1957年起,随着反右斗争的扩大化,互助合作经营方式遭到了政治上的责难,甚至被上纲到政治上大是大非的高度而进行了全面否决。1958年秋,人民公社的成立,白珠村的生产模式又上升到集体经营方式上来。

(4)人民公社成立后,白珠村实行了高度集中统一的农业经营方式,其特点是,实行政社合一,强调一大二公,二平二调,工农商学兵相结合,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生产队和大队是当时农村集体经济的组织形式。

(5)文革时期的生产生活特征。文革期间,以农业大寨为方向,以生产队为单位,下设4-5个作业组,每个组所有务工人员统一在一处劳动,统一出工,统一歇息,统一收工。一队二队以高支梆为令,三队以吹号为令,统一指挥全队生产劳动力作息,成立红卫兵战斗队,铁姑娘战斗队。成立棉花专业组专种棉花,成立多种经营小组,专搞农业经济作物(花生、甘蔗、桐子、橄榄、芝麻等)。生产资料的分配按照“先国家,后集体,再个人”的原则,稻谷、小麦收获后,由各公棚统晒统装,晒干后组织全队老少劳动力交公粮统购集体运交到红光粮站或九顶粮店,而后由生产队存足备茺粮,剩余的按农民所得工分产值分配到家到户,作为农民的口粮。棉花、油料作物全部用收购价卖给国家。农民私人饲养的牲猪,以130斤为标准宰杀后,硬边交国家,软边留作自己用,由于国家施行的计划经济,生活物资紧张,全国物资并分配购买,半年每人配鲜肉0.6斤,凭肉票购买,油每月0.2斤,凭油票购买,食盐也得凭盐票购买,白糖一户人半年或一年一斤,凭糖票购买,布匹按大人一年八尺,小孩每年1尺~3尺,指标凭购布证买,清油每年每人半斤,凭油票购买。管控物资想住急购买绝不可能,除了生活用品十分拮据外,按照毛主席“抓革命,促生产、促工作、促战备”的指示,随时做好“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工作,种田必经按农业八字宪法“土、肥、水、种、密、保、公、管”动作,吃饭必须做到“忙时吃干,闲时半干半稀”去煮。大力推崇节约闹革命之风尚,崇尚米下锅时抓一把的精神,穿衣规则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政府每年下达救济钱粮指标,将粮油适当划拨给受灾户和孤寡老人、五保户实施救济。

3、文革时期,红色风暴席卷全国,二大队人民常年忙于抓革命促生产,工作时间一日分为5气,早上6-8点干活,8-9点为吃早饭时间,9-12点为上午的上半气,休息半小时后,干到2点放工,2-4点为午饭时期,4-7点为下午工作时间,童工一天记4分,妇女一天记8分,主劳一天记10分,大小春按工分分粮,生产形式以沷山涉水,肩担背磨,刀耕火种为主要模式,最终是广种薄收,用剃光头形式扩大耕地面积,粮食下种按常规操作,毫无科技含量。兴修水利是一大支柱,损工损劳参与修玉毫水库,挖通到九顶的汇泄水支渠,一队修建了  塘,二队修建了大田水库,三队修建了洪堰塘,藕堰塘,窝儿田堰塘,全大队人民向天冒烈日、顶寒购生产,晚上集中政治学习,抓防 斗争,斗走资派,斗地主,割资本主义尾巴,以生产队为单位,搞斗私批修,办大批判专栏,搞山顶广抪,搞有成广抪讲座, 诚教育全覆盖。

(1)改革开放后的生产方式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加速农业发展的方针和政策。白珠村的干部群众从实际出发,恢复了包产到组,包干到组,专业承包族产计酬,继而恢复到包产到户,后发展到包干到户的生产方式。20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农村实行了家庭族户承包责任制,农业生产以农户为单位自主经营,国家财税由一家一户上交,地方提 任务划分到一家一户,费用主要用于地方行政经费,地方建设性开支,地方公盖事业经费,地方优抚优特经费,地方群众性活动经费,地方公共服务经费。

(2)土地流转

土地流转是农业经营方式的进一步改革和创新。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新的矛盾出现了,农户分散经营与社会化大生产的矛盾出现了,白珠村又开始了新一轮农业经营方式的改革和创新,重点是通过土地流转实现农业经营方式,由农户分散经营向适度规模经营转度,让有能力的老百姓连片承包,成为从事经济发展的龙头。

(3)三中全会以来,生产模式巨变.

三中全会后,生产资料的管理方式,发生了根本转变,导致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联系产生了巨变。白珠村在生产资料的使用上有了自主权,群众改变自然环境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近年来,返耕还林114亩,本村绿化指标超过国家要求,整治塘库19口,面积57亩,重点治理了洪堰塘、藕堰塘、窝儿塘的安全隐患。新建小河沟小水库一座。治理屯水田40亩,微水池12口,硬化村道路4.84公里,生产路两条100m,田园公路两条1560m,入户路占全村户落的90%。对山水村田路进行进行了综合治理,对农林牧副渔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支撑作用,2006年,以胡锦涛总书记为代表的党中央,举检免农业税,所有提面税收被全部免除,结束了几千年来政府对农民的苛捐杂税制度,土地自种自收自食用,国家斥巨资投放于农业,鼓励农民种田。生产资料丰富,水稻杂交,玉米杂交技术广泛推行,高产量提高了改革前的3倍,反季节蔬菜技术渗透到整个农业领域,水果业自 成 ,私人养殖业应运而生,一社  水库,二社大田水库,三社窝儿田堰塘,四社洪堰塘均成了个人承包的养鱼塘,市场经济格局的拓展,从根本上改变了人民的生活条件,人民扬眉吐气,过上了无忧无虑的生活,秋收粮食装满仓,冬来满屋嘎嘎 ,一年耕种自由化,收获再不交公粮,提 税收全抹去,其乐融融真荣光。

吃饱了饭,白珠村人民又开展了大规模的劳务输出,成百上千的青年男女外出务工,学技术,办企业,搞种植,干承包,几年后大小企业家、包工头、老板比比皆是,有了钱,一座座的别墅楼房矗立在白珠村的土地上。

党中央“农业、农民、农村”三农政策的春风吹遍了神州大地,文明新村建设在全国范围展开,白珠村设立了聚居点,修建了曹家碥聚居房,解决了  户贫困人口无房住的大问题,党的惠民政策如暖暖春风,吹进了白珠村人民的心田。

3、解放前后白珠村的工业发展状况,由于生产环境的恶劣,生产资料的匮乏,科学技术的贫乏,严重制约着白珠村的工业发展。解放后,白珠村人民仅能沿袭和继承传统的手工业,推动本村工业生产的发展和延续。社会化大生产除了让人们以种水稻、小麦、玉米,红苕、洋芋及五谷杂粮外,只能辅以养猪、养牛、养蚕、养蜂、养鱼为多种经营来维系生存。手工业以编织(水簸簸、垫席、挡遮、撮萁、松扇、背兜、雨帽等),织士布(机头梭子、棉花纺线为生产资料),打草靯(爬子、棕叶索、谷草、布条为生产资料),酿酒,炸油(菜子油),铸造(道铧)为手工业发展的主要内容,其中,打草鞋以曹明交、陈永厚、吴兰林、曹显德几位艺人为代表,艺术精湛,颇具特色。以杨明春、赵志奇、曹精光为代表的三位艺人,在杨家弯岩壳酿造小灶酒,技艺非凡,小有名气,其小酒深受人们喜爱。以何显才为代表的几位工作,在杨家弯岩壳榨菜籽油,建造榨油厂,倍受青睐。以王玉清、何通如为代表的铸造将人,分别在花房子和新房子揭炉造铧满足全村农业耕作需要,造铧手工延续至今。

4、解放前后白珠村政治、文化、教育、卫生发展状况。白珠村的文化底蕴比较丰膄。除办学外,农民夜校,文艺宣传队都小有名气。

(1)教育的发展历程

白珠村的教育,清朝时期案教于广教寺,30-40年代,本村立私塾学堂两所,其中一所立于白珠山,由当时的文秀才杨俊臣先生任教员兼校长,执教时间颇长,后由杨春和先生执教八年,该校承办后,生源兴旺,教学秩序井然。另一年私塾立于曹家碥长房院子,第一任教师王荣方,先后由何达如、曹明江先生任教,后因某种原因,校点迁至曹明友家办学,继续由曹明江、何达如任教。解放后,学校教育由国家统办,当时的校点布局仍根据地方情况因地制宜。白珠村第一所国立小学设在杨春述堂屋,由  任教,后迁于何家碥何显敏家,时任教员是孟英杰、邓文寿先生,同时办幼儿园一所,由何香莲、杨泽珍任教。一九六五年,国家实行两条腿走路的办法办学,白珠村拆出所有零散校点,集中设立耕读小学,命名为九顶公社二大队耕读小学,校址设在杨春述家堂屋,由何显伦先生执教,设复式班两个,学生达50多人。一九六七年,公办小学下放大队办,大队在白珠山大坪建校舍一处,将耕读小学校点撤迁至白珠山校点,该校点建教室两间,教师寝室一个,设立班级两个由王益修、何显能两位教师执教。一九六八年,由张先杰老师,何显伦老师执教。一九七一年至七五年,先后由何显伦、宋国文、曹学兰老师执教,形成两个三级复式班,发展到一九七六年,白珠村人口陡增,读书学生人数急剧上升,侯继辽先生自新华二大队调任九顶二大队小学任主任教师后,新增班级一个,由钟荣新任教。针对群众日益增长的子女读书就近入学要求,时任该村党支总书记曹应先同志,纵观全局,带领村委一班人,多次召开各生产队群众大会和党员干部会,立志改变村办学条件,扩充教学班级,侯继辽老师精心规划,与曹书记一道顶烈日,冒酷暑,多次步行到30多里以外的夏家山采购木材,动员全村群众捐献擦棒,投工投劳,搬瓦运料,抬石筑墙,各生产队无偿捐瓦,木工石匠勇跃献艺,群众冒着酷暑背土筑墙,投工投劳一万之多,仅一九七七年七、八两个月完成了旧校舍的改造,新建教室三间7×9㎡,礼堂一座7×30㎡,戏剧舞台一套,寝室两间,厨房一套,厕所一套,乒乓球台两副,篮球场一块,班级扩大至4个,由侯继辽、何显伦、钟荣新、曹军先任教,同时二队、四队各办幼儿园一所,由杨淑珍、何贵珍任教,由于当时党支部对学校的关爱,教师的教书热情空前高涨,四个班级的教学质量在九顶乡内名声大振,波及到新华赵家村、灵官村、红光海棠村学生慕名前来就读。学生总额达320多人,一个班多达70人之上,没有课桌,用桶子板铺设,没有凳子坐,用石头做。面对人员拥挤不堪,曹应先书记在学校教师的配合下,带领支部一班人,依靠全大队广大群众的力量,再次发起第二轮扩建校舍的号令,继而于一九七八年的七、八两个月又完善了两个教室,四个寝室的修建任务,仅两年内,将原仅120㎡的校舍改建成700㎡的圆满的村校,完善了村校的整体布局。教学现扩大至5个,由侯继辽、何显伦、钟荣新、夏材基、曹均先任教。干部群众办学热情高涨,教师教书育人兴趣浓郁。白珠村的办学质量处历史以来的鼎盛时期。一九七九年教师调整,侯建辽先生调至中心校,先后由姜德尧、钟菊年,习继伟、吴翠林、吴长城、杨茂团、王先菊老师任教,延续至一九八九年,钟荣新调九顶中心校,由王洪都同志任组长,先后由李毅成、何蓉、孙思红、孙云任教。延续至一九九八年,由于村校格局的调整和学生人数的骤降,拆消了二大队小学,之后,校产由时任村委支部先后解体。至此,历史22年的九顶二大队小学,在辉煌了一段历程培养出大批人才,完成艰辛历史史命之后,静静划上了句号,从此消声匿迹。


(2)扫盲运动

扫盲运动是指扫除文盲的运动,新中国成立时,我国的文盲率高达80%,文盲成为新中国发展道路上的拦路虎,为解决这一问题,一场轰轰烈烈的扫盲运动在全国展开,白珠村的社员也积极投身至国家大政潮流中,根据农业生产实际和农民生活需要,制定扫盲规划,把整个过程放在合作化的规程之中,统一安排学习、生产、开会的时间,学习文化课、政治课以及召开党团会议,进行学习辅导。尤其强调对农民识字课本的编写,“识字记工课本”是较为流行的一种。农民从写自己的姓名学起,然后对土地的名称,各种农活、农具和牲畜的名称,以及记账格式。其次以民教民,解决了扫盲的师资问题。作为一场群众运动,单靠正式教师和正常作息时间的教学难以满足在短时间内全部扫除文盲同,组建一支扫盲队伍是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一方面特别注重对业余教师的培养,让大批初高中生投入运动,另一方面整合国立学校的教师资源,再则发动识字的人教不识字的人,发动青年团协助政府扫盲,团员青年作为党组织的得力助手,在动员群众入学,帮助群众转变思想观念以及指导群众学习和生产方面发挥了积极的模范带头作用。发展到70年代,国家第二次扫盲运动掀起热潮。白珠村各个生产队办夜校一所,一队校点设立于曹阳光处,由曹菊兰任教,二队校点设立于花房子,由吴胜林等任教,三队校点设立于何显超处,由曹礼光任教。由时任团支部书记曹菊兰统一管理,定期检查各教学的教育教学工作,定期总结评比,通过历次扫盲运动的开展,白珠村的扫盲工作,跟上了国家统一步伐,使文盲比例由49年的80%下降到2000年的6.72%,取得了白珠村教育史上的又一辉煌篇章。


(3)乡村文化的发展

乡村文化是白珠村人民传统文化生民的家园,是人民在农业生产与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的道德情感,社会心理、风俗习惯、是非标准、行为方式、理想追求等,表现为民俗民风,物质生活与行动章法。以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人们,反应了村民的处事原则,人生理想以及对社会的认知模式等。在古代社会里,白珠村人的文化生活是以白珠山庙宇朝拜为主,逢年过节,封官许愿都要进庙子求神拜佛,以保平安,以求吉祥。除此之外,打钱架子,耍狮子,耍龙灯,集体扭秧歌等群众性活动,在白珠村人民中广泛盛行。活动地点曹家碥以曹明友家和花房子为集中点,杨家湾和何家碥的集中点在土地包和新房子。全村文化活动的主持人由吴长贵老人承担。新中国成立后,此项活动沿袭至六十年代,六十年代中期,文化大革命爆发,全国上下掀起跳忠字舞,唱样板戏的热潮,当时二大队青年团员,党员干部顺应历史大潮,积极组织文艺宣传队,自编自演节目,会前会后,田间地头大唱革命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沙家浜》、《龙江颂》,几年间,人不分老幼,地不分东西,场不分大小,文艺之风吹遍了全大队家家户户。节日庆典,以生产队为单位出节目,集中在大队花房子汇演。在全公社的节日庆祝大会上,二大队文艺宣传队所出的京剧《智取威虎山》第五场“打虎上山”何显能饰匪首座山雕,吴凤林饰侦察排长杨子荣,演技名列全乡第一。以曹菊兰为首的文艺舞蹈队在全公社六个大队中小有名气。


(4)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解放前,一个乡只有一处卫协会,设立于乡公所所在地,解放后人民政府将卫生工作下放到大队,白珠村在1959年设立了卫生站,何显富任卫生站医生,负责全大队人民的疾病防疫和治疗。七十年代,以生产队为单位成立农村合作医疗站,办站宗旨,让人民就近医疗,提倡病人吃药不拿钱,治病不走远,每站一个医生,一边生产,一边就医,命名为赤脚医生。改革开放后,医生实行级别考试,要求赤脚医生持证上岗,合作医疗点被赤脚医生个人取代,成为私营企业。医生也以个体户体制行医治病,当时四位医生中,何显全的治疗面覆盖何家碥、赵家村、灵官村、新房岭的村民。

四、解放前后的水陆交通情况

白珠村地处浅丘地带,解放前主要途径西北经石家河、灵官庙、玛瑙坟、长柏岭、高家沟到长赤,西南经石庙子、通术沟、青杠坝至木门场。燃料全靠自己亲临马桑弯、郑家弯、磨岩用3-5天时间背碳回家,道路交通十分闭塞。1976年国家先后修通了长天公路和天九(天池至九顶)公路,1992年以姜豪贤书记为道的党委政府开通了南江至九顶的班车,白珠村首当其冲受益,解决了人民出行难的问题,98年修通了村道路,2015年,国家投资又修建了险岩子至何家碥的捷径路,同时各社相继修通了社道路,2016年民众投资强基,国家投资硬化,将全村道路建成了硬化的标美路,2017年又修通了何家碥至灵官庙的乡环道线。一九七六年,白珠村人民与全乡人民一道,修建了新桥河电站,使九顶人民在长赤全区率先照上了电灯。如今新桥河水电站已并入国网。


五、民风民俗(村规民约)

遵循“百善孝为先”的崇高礼仪,尊老爱幼是中国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白珠村各家族姓氏接辈流传的礼道,老人的生朝满日,生养死葬,儿女们都做得完完美美,老人疾病緾身,儿女们虚寒问暖,知恩图报做得点滴不漏。在妯娌相处,公私交情上,白珠村人牢记“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民约准则,和气处事,和睦共事,高调做事,低调活人,换工打治,你帮我助,家族间胜似亲兄母弟,节庆典礼,你来我往,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乡村民俗蔚成风气。


六、重要历史事件

民国时期,民国31年,南江开始推行国民党倡导的新生活运动,县上推行“卫生两要素,空气与阳光,早眠复早起,身体自然强,少思并寡欲,精神立发扬,管教与养已,作人之良方”生活习俗,大张四维,即礼、义、廉、耻,白珠村人民积极投身于新生活运动中,开展卫生教育周活动。

民国27年,抗日战争爆发,白珠村儿女积极报名参军,跻身抗日前线,1932年,红军进入南江,白珠人民在苏维埃政府领导下,积极投身于轰轰烈列的打土豪,分田地运动,积极参与农村的防级成分的划分,对“豪绅”、“富人”、“穷人”和“地主”、“团总”、“保正”、“团首”及军阀等富豪劣绅进行先调查后提审,召开大会,公开惩处,视其罪恶大小该罚款的罚款,该杀头的杀头,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谁耕种就分给谁的原则,由红军干部或土改工作队,村苏维埃主席,土地委员会和分田户一同实地踩田,插上标签,登记上册,没收的粮食和农物,分给群众。

1933年,红四方面军搞内部肃反运动中,清洗各级苏维埃中的地主、富农和一切“消极怠工分子”,提拔村民中的雇农,贫农和最可靠的中农,逐级建立工人委员会、贫农团,发动群众肃清反动势力。政治运动同样波及到白珠村中相关组织。与此同时,国民党围攻红军的战事在白珠村九顶寨上拉开序幕,2月18日,敌“三路围攻”向红四军袭来,左纵队猛攻三江坝、木门,爬上九顶山,红11师与73师在九顶寨险要山口顽强抵抗,毙敌1000余人,俘500余人,缴枪700余支,击退敌三个团的进攻,取得了反三路围攻的伟大胜利。

1950年-1951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面开展减租退押运动,白珠村人民积极投身到这场轰轰烈烈的政治运动,一是广泛宣传减退的重要念头、目的和政策,二是清除不纯分子,整顿和扩大农会队伍,三是斗争不法地主,解除群众怕复辟的顾虑。发动群众倒苦水,挖祸根,揭发检举恶霸地主,残害农民的罪行,四是调查摸底,五是成立催收班子,责令地富按规定减退。

1951年10月,土地改革运动到来,白珠村成立相关组织,宣传土改的方针政策,发动农民群众整顿健全农协会和自己武装队。划分防级成分,开展对敌斗争,没收地主五大财产,追收赔罚款,防级成分具体划分是:地主,靠地租养活,放高利贷,家庭富裕。富农;拥有少部份土地,靠出地租养活自己。上中农:土地充足,耕牛农具生产资料齐全。中农:仅次上中农,家庭富裕。下中农:土地少,不能养活一家人,靠租地主土地,打短工,维持生计。贫农:有少量土地,靠租种土地,帮工做活,维持生计。雇农:大户防级,靠当长工维持生计。


白珠村紧随全国形势,成立了以何纯根为队长,杨顺芳,孙**为成员,黄永福为农会主席,夏文志为农会副主席的土改工作队,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

1958年6月,国家提出“跃进再跃进,高产800斤,每户五头猪,争取上成都”的大跃进口号,白珠村人民又搭乘大跃进“运输车子化,耕种机械化”的快车,耕作技术上强调“见缝插针,见空就种”。同年12年“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诞生,提倡“生活集体化”,全村“公共食堂”六处,曹满德老房子为一食堂,曹跃光老房子为二食堂,王泽政老房子为三食堂,杨泽金老房子为四食堂,何家碥大院子为五食堂,何开杰老房子为六食堂。公共食堂粮油定量,成人菜油每月一两七钱,大米每天二两三钱,未成年人按三成、六成划分,分得更少。普遍缺盐,育龄妇女生育极少,营养不良导致青壮年人遍得水肿病。同时,到处剃光头,乱砍滥伐,破坏生态环境,各日生古迹荡然无存,白珠山庙宇因此毁于旦夕。男女老幼,体弱病残,集中开伙,多人饿 。还以管理区为单位办起敬老院普、幼儿园,实行吃饭供给制,劳动工资制。1960年,全村粮食大减产,公共食堂问题成堆,肿病大量发生,1961年秋,公共食堂全部解散。

1959年,国家反右斗争蓬勃兴起,1960年12月“整风整社”运动全面开展,1963年9月,社教运动开始,把工作重点放在四清运动(即清政治、经济、组织、思想)上,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白珠人民积极响应党中央毛主席号召,一手抓革命,一手抓生产,春季抓耕作,夏季促管理,秋季抢收获,冬季完指标,做工干活坚持“以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的风气,人定胜天思想支撑着每个人的精神力量,人们不知累,累死在战斗岗位者光荣,很多时间是白天干一天,晚上加夜班,夜班加到八九点,习以为常是自然。

除了以生产队为单位搞防级斗争,抓路残教育外,每过一段时间必须以大队为单位揪出一批人,召开群众大会,典型批斗,再过一段时间,以全乡为单位,揪斗走资派,保皇狗,狠斗猛批,斗防级敌人,斗地、富、反、坏、右分子,大会期间造反派手握钢枪,冲冲杀杀。其间,响应毛主席号召“提高警惕,保卫祖国,准备打仗”,够兵役法年龄的青年踊跃报名参军,青年学生,当地的社会青年和上山下乡的重庆知青编成地方民兵,统一接受乡武装部指导武装大队连,生产队为排,枪支弹药发至连排长手中统一使用,随时打靶训练,一时间,民兵们扛枪到田间地头劳作,夜间练兵,在三队的土地包,二队的花房子,一队的桂花塝铺场训练,民兵们士气高昴,练兵场杀声震天,他们随时准备接受祖国的召唤,农业生产冲到一线,抢险排危称为骨干。逢国家大事出现,白珠人民男女老少,手执彩纸做的国旗,以生产队大队为单位,集体游行,统一步伐开到公社大会场,参加大会。政治运动,一个赶一个,红色声势一浪赶一浪,宣传声浪铺天盖地,高山大崖刷石灰巨幅标语。公众活动场地办大批判专栏,会前会后学毛主席语录,家家户户饭前饭后,要向毛主席早请求晚汇报,田间地头休息要读红宝书,稍有休闲时,必须跳“忠”字舞,红卫兵左臂上配戴红秀章,每家每户墙上贴满了手写的语录标语,主要大道上拉起醒目的条幅,院户墙壁中贴毛主席画像,人人胸前配戴毛主席像章,广播开到家家户户,山顶广抪高声宣扬。“军宣队”住村干部轮流上岗,农业学大寨运动开展得轰轰烈烈。


七、古今人物传略

1、政要人物的轮替

刘贵兰,女,白珠村四社人。新中国成立后,是白珠村乃至九顶公社唯一的一名中共党员。时任中共九顶公社党委委员,九顶公社党小组组长,白珠村女干部,经常步行到达县开党代会,从事党的一系列活动。

曹显顺,白珠村二社人。新中国成立之后,曾任初级社、高级社社长,人民公社成立后,一直任九顶公社社长,直至退休。

杨春贵,白珠村二社人。解放后,任白珠村第一任党支部书记。

何科如,白珠村三社人。解放后,任白珠村第二任党支部书记。

吴香秀,白珠村一社人。解放后任白珠村第三届党支部书记。

曹应先,白珠村一社人。解放后任白珠村第四届党支部书记。

曹跃光,白珠村一社人。曾任白珠村第五届党支部书记。

曹勇,白珠村二社人。曾任白珠村第六届党支部书记。

杨茂团,白珠村二社人。曾任白珠村第七届党支部书记。

曹毅,白珠村二社人。现任白珠村第八届党支部书记。

曹思清,白珠村一社人。原任解放军某部团长,转业后任昆明市人事局局长。

何茂生,白珠村四社人。解放前任白珠村  保主任,解放到地作古。

杨中林,白珠村三社人。解放前曾任巴中青工部部长。

杨春堂,白珠村二社人。解放前任苏维埃通讯员。

杨俊原,白珠村三社人。解放前任白珠山小学教员。

曹明江,白珠村二社人。解放前曾先后任书房院私塾,一社私塾教员。

杨春和,白珠村二社人。解放前先后任白珠山私塾小学和一社私塾学校教员。

2、民间艺人,能工巧将。

钟长友,白珠村四社人。木工艺人,木工技术上下共五辈家传,犹以川斗雕花刻草为长,其代表作有,与其长子钟发清共建的登步垭吴家大坟罩,二社老杨家院的阁楼雕刻。部份杰作已被县文物局收藏。第五世传人钟文早,南马墙庙子罩房川斗结构的设计为代表作。

易如林,白珠村四社人。石工艺人,上下共四辈传人。石工手艺精湛,花房子后墓地曹*彥墓碑,长房院后曹景参墓碑为其代表作,现已被男家列入文物保护。


八、民间艺术传说,山歌,手工制作及文物。

1、八股井。花房子后,曹氏祖宗遗址,八调古墓,以地下建造为要,因故得名“八股井”,从八股井的历史考证,曹氏大家源为本地人,其历史渊源,源远流长。

花房子。始建于明清代,重于九顶寨下的白鹤梁麓,前有月佛相映,结构特征独到,踊壁石刻花草、文字、雕刻艺术十分精巧,其院坝用2000px圆方的石墩子砌码。房上匹瓦长约1500px,瓦头有花草吊檐,四壁全是镶嵌式板壁,院坝边全是阶梯铺就。高约2m,上有正殿,左右设有厢房,制作非常精美,名曰:花房子。毁于文革前。

何家大院子。何家大院座落在九顶寨北风冠下,始建于明清代,据传八大王剿四川后,人们从荆棘丛中剥离出来,历经800多年。整个建筑高大雄伟,建房材质十分优秀,柱头背觉精细,笔直矗立,柱凳人多高,雄狮抱柱,川方尺厚,横竖交错,顶梁彩绘艳丽,记载历史详实。现存正堂一间于原址。

1、传说。

白珠村人民,热爱家乡这片热土。世代繁衍生息在这块沃地之上。触景生情,见物起意,提炼出一个又一个神话般的传说。

乌龟石。乌龟石坐落于四社龟岩河的大崖壳里,有头有尾,形态俨然一只乌龟,体积近两方石头,因它头朝姜家坡,尾朝何家碥,姜氏则责怪吃姜屙何,富了何家人,穷人姜家姓,一气之下,姜氏人将此龟石掉头安放,于是惹怒了此龟,便激破了龟仓石,龟仓石大约4-5万立方,逢中断裂,其景观磅礴壮丽。

龙爪石。存于乌龟石上广200m处,体积约1000方左右,上有一石龙长于石上,其龙角、龙眼、龙头、龙麟、龙身活鲜鲜的,栩栩如生,蜷缩在龙爪石上。据传此已成精,欲趁洪水起身前往大海,不料被雷公发现,霹雳一个炸雷将其击碎,现存遗体于原地。

白珠山。相传仙鹤夫妇戏玩于瑶池,偶然发现人间的壮丽,于是携王母首饰珠子离仙界,下凡于九顶寨上,见白鹤梁白鹤成群,好不热闹,见状想鹤立鸡群,展示自己的阿娜多姿,不慎珠子掉入大地,珠见沃土,渐渐成山丘,人们为珍视这一宝珠,建庙于上,并美名白珠山、白珠庙。

走马岭。相传800年前,登步垭上 道一条,近千米长,山高路险,两边刀削,梁顶仅2-3米宽度。自石庙场直延伸至九顶山下,每月逢初一、十五夜深人静,梁顶战马嘶鸣,马蹄声碎,忽而冲上九顶寨子,忽而冲到登步垭下,周而复始,后为人们为纪念这一美丽的传说,将此梁命名为走马岭。

2、山歌。

白珠村人文化基础底蕴雄厚。很多山歌,号子集结于民间,最常见的山歌有䒵秧歌、背二歌、奋歌、赶石头歌、开山歌、步伐歌,尤以爱情山歌动听:“这山望见那山高,看见妹儿在半山腰,从前咋不跟着我,茶不烧来水不挑。”䒵秧歌是一人领唱,群体合乐的方式展示的。言辞风趣感人,旋律优雅动听,以此作为劳动场合消除疲劳,提神增劲的方式。奋歌是人们抬奋砸地时,统一用力的集结令,一般由四至六人一组,一人领喊,多人应答,消除疲劳,提神添劲。

3、祭文祭礼。

白珠村村风文明厚重,百善孝为先,表现特别突显。父母仙逝后,后人在礼生的主持下,祭拜三天,祭文祭礼,便成了活动的主旋侓。祭文,在白珠村相传历史悠久,古有曹明江执掌,后有曹周先老人延续,现有曹顶先佳作。三位艺人,作文够精妙,言词感人,音调润色优美,表达情真意切。既颂扬了逝者的丰功伟绩,又勉励后人前赴后继,在白珠村是佳艺美传。

4、打锣、吹唢呐。

打锣、吹唢呐千百年来流行于民间,适用于喜事庆典和哀事礼。白珠村人民哪家有红白喜事,都要请1-2拨锣鼓热闹热闹。唢呐与锣鼓皆同匹佩,故称鼓乐。其工作人员为鼓乐队。锣鼓有词牌,唢呐有律调。吹吹打打,错落有致,参差有别,起到了哄托气氛,提高情感效率的作用。鼓乐在白珠村发展历史悠久。早在六十年代曹家碥就以曹明务鼓乐队为主,其成员由曹明务、曹明章、曹英光、曹精光、曹国先、曹跃光等组成,名气声望较大,走遍附近几乡。九十年代,何家碥鼓乐队成为白珠村后起之秀,以何龙如为代表的鼓乐队艺响周边镇,其队伍由何龙如、何显之、何显全、何软友、何旭东、何超、曹党先组成,这支队伍很活跃,曲牌新颖,勤于劳作,所到之家无不欢欣。

5、文物的生成和保护。

白珠村的文物颇具特色,现存于民间的有:新桥河拱桥,修建于清明初期,至今完好无损,被人们利用,服务于民间,现已申报文物局。钟家河的修路碑建于清朝初期,题为“同结善缘”记载着从何家碥至红光石板梁长达2公里的石板路,和平桥跳蹬子的修建过程和筹钱文物,投工投劳的桩桩事迹至今完好无损地立于道旁的大石头上。晚清,为防匪患,白珠村人用人凿洞于天然险境,以避抢被害。曹应先鱼田弯洞子,吴应林边的二洞子,俱凿于半崖上,当时生产力和生产工具极具落后,仅靠铝子、手壁、钢钎、二锤开山凿石,能人工开凿出这么大的洞子,可见先人们的智慧和力量非同凡响。曹向阳屋后九顶寨寨的名人杰作的“清龙广教化,匹马保定九顶山,老鹰绕北风,嘴吸尽三溪水”对联,至今矗立在白珠村地域的九顶寨上,完好无损地保存,现已被申报文物局,作为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