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红光镇柏山村史 - 南江县文化馆

今天是2024年05月16日 星期四

红光镇柏山村史

来源:      发布时间:2018-1-4 9:14:30     点击率:1783

村情概况

柏山村地处红光镇东北边,北接长赤青杠村,南连玉白村,西临茨竹村,东靠玉水湖,平均海拔860米,最高海拔960米,距红光镇政府驻地0.5公里。全村下设5个村民小组,448户,1599人。有党小组5个,党员32名。全村幅员面积  3.3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 1103亩,林地1235亩,村民收入主要靠外出务工、农家旅游,蔬菜水果种植。全村地势以低山为主,相对平坦,土地肥沃,水源充沛,素有“渔米之乡”之称。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雨量丰沛,光热充足。无霜期320天,柏山村民十分重视教育,村里共培养博士生1名,大学生70余名;村里修通并硬化了公路,兴修了水利,拉通了农电,接通了自来水,光纤移动信号全覆盖。

 

历史沿革

柏山村清朝时期属沙溪乡,民国属玉堂乡,解放前属11村1952年划归八村据传与柏山村相邻的玉3社有一座魏晋时期的魏"侍郎"古墓,墓高丈余,气势较为宏大,民国十五年,一伙外地盗墓贼流窜到此,打听到魏"侍郎"古墓的后人均迁往别处,自以为天赐良机,发财时机已到,便明目张胆地在大白天盗墓, 魏"侍郎"古墓刚刚挖开,一对白鹤惊天而起,在半空久久盘旋,最后恋恋不舍的飞到了傅家坝的吊脚村 ,与此同时,晴空万里的天空乍现一团白云,长时间停留在现柏山村的上空,久久不散,村民觉得奇怪,便将白云下面的山叫白云山后因部分村民口误叫成柏林山,1998年经县政府批准简称柏山村至今。(据传魏"侍郎"是当时清官,其侄子在其任上找到他想谋一职位被魏"侍郎"拒绝,故盗墓贼一无所获。)


地理资源状况

柏山村年平均气温16.1℃,年均降雨量1198.9mm,无霜期达到320天,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雨量充沛、气候宜人。


村内重大事件

1974年村办茶厂350亩,现还有150亩,租赁经营。

1978年村办果园50亩,1990年村办100亩桑园。

1984年2社和5社通电,1986年全村通电。

1979年年柏山村通村公路修通,2008年社道路修通,2012年通村公路硬化,2015年-2016年社道路、耕作道、产业园区近10公里路全部硬化。

1981年将李家祠堂老学校(民国时期办学)搬迁到石垭子梁上,2005年搬迁到窑梁上,共有8间教室,学生最多时近200余人。2012年停办。

1993年至1996年村里完成40亩土地改造工程(坡地变梯田,薄土变厚土),连续3年成为全县玉米制种基地,全村制种玉米面积500余亩。

柏山村原为旱山村,从60年代起,村里持续几十年兴修水利,50余年来共修塘库16座,饮水渠堰3公里多,建微水池46口,数次维修护堤护坡,2013年起,本村告别旱山村的历史,成为“活水村”,可以‘戴起草帽’收水耕田。

1996年年村通电话,2000年手机信号全覆盖。

2007年,村民马直文等人修建明政寺一座,花费60余万元,2017年外来创业者李志国投资2000万创办柏山旅游公司,修建了栈道、步游道、栏杆,斋堂等,大力发展旅游产业。

2016年以来,全村转型大搞旅游观光产业,建有大棚蔬菜种植合作社一个、两个葡萄园种植合作社、建猕猴桃产业园一个、核桃产业园1个、七彩林业基地一个、新建鱼塘13个、茶叶梯改150亩,种植观赏藕50多亩。

2016年修建村活动室200余平方米,活动广场1000余平方米。

柏山村是全县扶贫重点村之一,2016年集体经济收入18万多元,整村实现越线脱贫。

2017年共建好3个居民集中聚居点,其中2社杜家沟聚居点36户,安置122人;3社古井坝聚居点8户,安置34人;4社盐水田聚居点12户,安置45人。


村级组织建设

第一任村支书 杜继先(1951-1954)

第二任村支书 李瑞林(1955-1974)

第三任村支书 刘福成(1974-1975)

第四任村支书  赵正敏(1976-1994)

第五任村支书  马仕强(1994-1997)

第六任村支书  马志文(1997-2006)

第七任村支书  杨泽兴(2007-2012)

第八任村支书  杜伟(2013-至今)


扶贫第 一 书 记: 吴杰(2015年8月-至今)

第一任大队长   李明钦(1951-1954)

第二任大队长   李相林(1955-1956)

第三任大队长    孙天太(1957-1972)

第四任大队长    空缺(1972-1976)

任村主任    李华月(1976-1985)

第六任村主任     马仕强(1985-1991)

第七任村主任      杨博(1992-1994)

第八任村主任      马志文(1995-1997)

第九任村主任      马友文(1997-2002)

第十任村主任  马志文(2002-至今)

 

解放初期有党员11名,现有党员35名。


村内主要姓氏

李姓马姓是村中的大姓,约各占25%,杜姓约占15%,其余姓氏主要有张、钟、王、赵、胡、孙、杨、程、曾、余、唐、蒋、石,袁、何等。全村现有1600多人。


主要交通道路

新老野正路(野羊溪到正直)过境全村,交通四通八达,娃娃岩到杨家主村道路6公里, 全村贯通,全部硬化。从金家沟到菜籽沟有近2500米的全县文明样板路,全部用1米长,80公分宽的水泥板铺成。

 

主要经济业态

柏山村主要种植水稻、玉米、土豆、红薯、小麦、油菜等农作物,目前全村以传统旅游观光和农业为主,外出务工为辅。养殖业主要包括生猪、羊、牛及小家禽等。2016年起全村转型大搞旅游观光产业,目前全村建有大棚蔬菜种植合作社一个,种植面积68亩;两个葡萄园种植合作社,占地70余亩;猕猴桃产业园一个,种植面积50多亩;核桃产业园1个,种植核桃150多亩;七彩林业200多亩;新建鱼塘13个,栽观赏藕50多亩。

养猪大户马伟才养母猪20余头,肥猪50多头;葡萄种植大户孙福江、王阳富,各种植葡萄35亩,年收入各10余万元;蔬菜种植大户杜成,流转土地68亩,年收入10多万元;旅游观光公司带头人李志国,培修明镇寺,新修栈道、步游道、斋堂、讲经堂,预计投资2000余万元。

本村60%的劳动力外出务工,主要流向山西、上海、浙江、西安、江苏、及青岛等地。

 

村风民俗

柏山村民风淳朴,民俗纯正,百姓憨厚、勤劳、善良、朴实。为人处事热情大方,礼貌待客,豪爽侠义。婚丧嫁娶,生朝满日,敲锣打鼓,唢呐鸣号,亲朋好友团聚,热闹一番。村民十分重视教育。有张贴对联庆贺年节习俗。

该村改革开放以前村民大多住土墙房,现在90%以上的村民住上了砖房。民风淳朴,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全村群众凡红白喜事、婚丧嫁娶都要置办酒席办十大碗,但不管红白喜事必须有一个菜是红萝卜,俗称“离了红萝卜不成席”。红事酒席菜品及每轮出的桌数必须是双数,白事酒席菜品及每轮出的桌数必须是单数,红事男酒首轮先请老老外家老小外家,红事女酒正酒先请介绍人、押礼先生、娶亲娘子、陪姑娘、抬箱抬柜的抬脚儿、明锣师,再请老老外家老小外家老小姑娘等,就餐时红事可以随便重盘子,重的越高越吉利,白事严禁重盘子。全村村民皆主动帮忙,自发随礼。过去村民相互之间送礼,一般送粉条1-2斤,面饼50-100个,如遇“周圆” 儿子(儿子娶媳妇)关系好的要搭红,即给男方家送布匹一块,一般送的布匹都会在院坝写上送家的名字予以展示,关系亲疏一般会在送的布匹的质量上有所区别,参加酒席的人也会认真触摸布匹心里暗暗品头论足,送布匹面料好的会觉得有面子;如遇嫁女,最亲的房亲叔伯还要“添箱”赠送陪嫁物品 (如买被子、衣服、水壶、盆子等,关系特别好的还要送箱送柜,俗称“添箱”) ,但女家要为房亲叔伯酬谢大花馍和猪肋骨两条(当地人称刀菜,刀菜一般由男方娶亲时送礼给女方),女方“刀菜”赠送必须讲究,最亲的亲属皆要赠送(不管他们随礼轻重,否则就要“怄气”)。送礼也有讲究,第一天叫送水礼,主要送礼品,第二天送现金也叫挂簿子,一般酒席都要办三天。现如今村民随礼皆送现金。


红事(婚嫁):筹备帮忙、歇客、(女方)哭嫁(给眼泪水钱)男方摆礼、出嫁(辞神、踩斗、上轿)、女方送亲、男方接亲、拜堂、入洞房、闹洞房、正席、谢媒、答谢帮忙人员、谢客。

白事(死人发丧):唱孝歌、道场做法、开路、入殓、瞻仰仪容、出殡、下葬、烧七纸。

2016年起,为反对铺张浪费,例行节约,柏山村召开村民大会,一致通过所有红白喜事办席桌皆取消盘子,只能置办12碗菜(原来办席至少8个盘子,12个碗),该村规现在被很好的执行,节约之风吹遍柏山。

柏山村现有舞狮队一支,队长马勇文。逢年过节、婚丧嫁娶、企业开业酬宾舞狮队必不可少,其中舞狮队的雷鸣口才一流,很会说吉利话,深受村民喜欢,舞狮队的狮舞表演也堪称一绝。故舞狮队表演完后,无论是村民还是企业均会给舞狮队不菲的吉利钱。

 

社会事业发展

村活动室:柏山村有150平方米村活动室1个,有成套的办公设备,提供村两委班子成员工作办公和召开村民会议。

村小学:柏山村民国时期在李家祠堂建有村小一所,1981年将李家祠堂老学校搬迁到石垭子梁上,2005年搬迁到窑梁上,共有8间教室,学生最多时近200余人。2012年停办。属完全村小,有8间教室,该村先后培养博士生、研究生、大学生近100余名。其中教师李建国、杜尊茂、何建先、马宗先等老师教书育人、教学效果显著,深受村民喜爱。

村卫生室:柏山村有村卫生室1个。

村文化室图书室:柏山村有50平方米村文化室1个,有20平方米一个,有各类图书3000余册,免费为村民借阅。


民间艺人

风水师刘福成:生于1952年,擅长爨坛杠神、主丧葬、会“看地”、看屋基、测字算命、写神榜、安神谢土、收“骇”撵“鬼”无所不能,会敲锣打鼓,唢呐技艺高超,在长赤红光一带身名气远播。

石匠李松林: 1947年生,已故,石匠手艺全县皆有名,打地基石、柱头石、水缸、猪槽、打碑錾字样样精通,尤其擅长修建石拱桥,据传小河二洞桥、光雾山镇石拱桥等皆由他设计建造。

木匠陈友金: 1938年生,陈友金木工手艺远近闻名,一般家中用的农具风车、伴桶、梨头、箱箱柜柜做工精细,“篾法”清,尤其古建筑方面有很大造诣,“穿尖包角”雕镂刻画样样精通,修庙、农村修古祠堂、古民居非他莫属。据传陈友金会鲁班艺,“扫猪圈”技艺一绝,凡猪圈不”清气”(指养猪爱生病、猪生长缓慢等毛病),猪乱拉屎尿,只要陈木匠一到,烧纸一祷告,所有问题迎刃而解、立马见效。


知名人士

1、红光三安:民国时期红光有三个厉害的人物,马厚安、蒋志安、郭志安,据当地人老人讲此三人均有洋枪,并在家中建有大宅院,配有碉楼,常年有10多个配枪的保镖守卫,当地没有人敢惹,往往见了此三人皆纷纷绕道,部分村民经常用“红光三安来了”吓唬自家小孩子,其中马厚安是当时的“团总”,县参议员,红黑两道吃得很开,能说会道,没有摆不平的事。  

 2、马硕文:1976年生 ,研究生,现驻缅甸工作。

3、马强才:1978年生,清华大学博士后,杭州师大教授。

4、袁琳:1992年生,研究生在读。

5、张超:生于1992年,硕士在读。

6、马通文:生于1962年,大专,曾任农业局副局长。

7、马文华:中共党员,女,1965年生,先后于长赤、南江中学教书,后调任县人社副局长、县编办副主任等职务。

8、李仕林:1953年生, 中共党员,大专,曾任巴中市财政局副局长。

 9、李云林: 1953年生,中共党员,曾任县水务局工程师。

10、李杰:1981年生,大专,长赤九义校龙池校区校长。

11、李华东: 1979年生,大学文化,资阳中学教师。 

12、马友:1980年生,大学文化,新疆石油局工作。 

13、马成:生于1982年,大学文化,达州某中学教师。

14、李义国:生于1955年,中师,红光小学教师。

15、雷鸣:生于1948年,大学文化,长赤中学总务主任。

16、雷云生:生于1936年,已故,曾任巴中市47队车站站长。

17、杜培贤:生于1940年,沈阳皇姑区公安局干警。

18、孙福德:生于1964年,中共党员,大专文化,曾任天池乡党委书记。

19、白淑华:生于1964年,中共党员,大专文化,曾任九顶乡、黑潭乡党委书记,农业局副局长。

20、杜尊学:生于1957年,中共党员,曾任巴中市住建局某科长。

21、马聪文:中共党员,生于1957年,曾任成都市新都区经济局副局长。 

22、赵其和:红军烈士。

23、马孔先:中共党员,生于1945年,曾任坪河监狱监狱长。

 

成功人士

马忍文:生于1979年,天津建筑工程老板,资产过亿。

赵阳平:北京某建筑工司老板,资产超千万 。

马刚文:山西某工程公司老板,资产近千万。

杜丛学:南江县汽修厂老板,资产近千万。

 

文化古迹

1、明镇寺:在村东柏山顶上有一座气势恢宏的寺庙古名明镇寺,占地800余平方米,庙内设大殿、偏殿、设有讲经堂、斋堂,庙宇下方的栈道步游道修葺一新,据传明镇寺的菩萨特别灵验,殿内供奉有观音、文昌、祖师、川主、土主、药王、魁星、龙神等诸多菩萨,村民虔诚供奉,香火特别旺盛,特别是近年考上大学的村民更是虔诚。


据历史记载,红四方面军李先念的指挥部曾设于此。 

2、陈家庙:村南山脚下有一古庙,名曰陈家庙,属清代建造,庙内建有一大殿,供奉观音、财神等菩萨,香火比较旺盛,可惜在建食堂时被毁。

3、长梁寨:柏山村南面有一明清时代修建的古寨,寨的左右两边悬崖峭壁,前面是一陡坡,后面是寨门,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据说村民经常到寨里躲避土匪和战火,寨中有一古井,终年不枯,古寨仔破四旧时被毁。

4、马家祠堂:清代时期修建的仿古建筑,是马家祭祖、商讨决定族内大事的祠堂,现仅余60余平方米,有28根柱子建成,柱上雕刻了一些简易的花纹和图案。

6、马氏古墓:马家祠堂的后面有马家坟园,其中有3座古墓气势宏大,三座墓并排而立,取义桃园三栋碑,雕刻精美,其中中间一座有4.6米高,为马天贤之墓,据传三座墓的主人为该村马氏入川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