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南江县红四乡刘家村村史 - 南江县文化馆

今天是2024年05月05日 星期日

南江县红四乡刘家村村史

来源:      发布时间:2018-1-4 13:44:41     点击率:1815

文化站站长:王刚

编写领导小组组长:唐玉凤    何丽萍    

组员:徐宝生   何学成   杨勇

顾问:何珍刚

主编:何丽萍

村情概况

刘家村位于红四乡西北方向,距离乡政府12公里,东与沈坡村接壤,南与斜岩村相临,西与长赤镇华山村相连,北与旺苍县三江镇分水村相依,平均海拔900米左右,全村幅员面积7.5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734亩,林地10000亩。辖5个社,257户,918人,劳动力666个,村社干部11人,党员20名。刘家村作为红四乡九个村之一,因地处偏远山区,信息闭塞,交通不便,导致经济发展较落后,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普遍较低。主要以务农为主,主要生产水稻、玉米、红薯、土豆。这里山高坡陡,沟峡,常受水、旱、风、雹、虫害侵袭,十年九灾。2014年全村人均收入2500元,低于全县人均收入,是典型的高山缺水贫困村,在县委刘凯书记和各级领导干部的关怀和挂联帮扶下,2016年顺利脱贫摘帽。


历史沿革

刘家村得名是因南山之水顺峡沟顺流而下,附文见义俗称为刘家沟。民国时期属颜刘堡所辖(今王龙、斜岩、刘家、沈坡村),保长袁开科, 1952年建立红四乡,刘家村为八大队,李九林为农会主席,当时称为大队长,文革时期称为“幸福大队”,辖三个生产队,支部书记为谢代祥、杨家兴,一队队长何祥明,二队队长何学成,三队队长何道德。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正式命名为刘家村至今,辖5个村民小组,原一队分为第一村民小组和第五村民小组,组长何祥明、高兴才,原二队分为第二和第四村民小组,组长梁大宽、何学成,原三队为第三村民小组,组长何道德。杨家兴为支部书记。


地理资源状况

本村五个社(村民小组)一社红岩湾因有一片红岩得名,坐落在一面斜坡上,海拔位置在500米左右,农业主要种植水稻、玉米,水源较旱。二社有七眼古坟得名,海拔600米以上,农业靠水稻、玉米为主,林产资源丰富,1952年在李家院子处年修建刘家村小学,2012年该小学已迁至郑家湾。三社坐落在刘家沟,海拔为1000米左右,有丰富的林产资源,野生动物,中草药。四社青冈碥,紧靠长赤镇华山村,有大片国有林,树木茂盛。五社由河坝里和白林湾、茶腊树湾、油坊塝和堆窝坪几部分组成,有大片的林场和土地。


村内重大事件

1937年本地社会贤达筹资将辖区内大路铺成石板路。

1952年该村建立了第一所公办小学校

1958年-1961年建立公共食堂

1962年原二小队修建了黑松林高堰

1969年原一小队修建了南垭田堰塘

1976年修建红岩湾堰塘

1981年实行土地包产到户的联产责任制

1992年照上了电灯,陆续用上了家电

1994年四社干群、社会贤达筹资筹劳修建李家店子河同心桥

2006年修通了村道路(泥土路)

2010年9月16日一社发生泥石流滑坡, 20余户农户受灾

2012年搬迁了村委会和村小学(李家院子迁至郑家湾)

2014年修建了大石包河桥(混凝土)

2015年修建了狮儿滩大桥。

2016年硬化了全村7.7公里村道路

2016年全村实现脱贫摘帽(建成了村卫生室、文化室、文化院坝、健身场所,农网升级改造全覆盖,接通了自来水)

2017年成立了刘家村村集体肉兔养殖场

2017年十月村集体种植青花椒100余亩


村级组织建设

历届村支书:

何文满  1954年-1962年任职期间以身作则,任劳任怨。

谢代祥  1962年-1970年任职期间廉洁奉公。

杨家兴  1971年-1994年 任职期间清正廉洁。   

何珍典  2005年-2006年   

徐明生  1995年-2004 年任职期间克己奉公。

谭兴文  2006年-2016年任职;任职期间改写了刘家村不通公路的历史,为脱贫攻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岳大胜  2014至今任刘家村村第一书记。系挂联单位县目督办干部。


历届村主任:

何学成1953年-1962年任大队长

梁大宽1964年-1978年任 大队长

李林生1979年-1989年任 大队长

李新生1990年-2001年任村主任

谢兴志2014年-2016年任村主任

杨勇(2017年至今任村主任


历届民兵连长:

熊维明    何文满   何珍典  谭兴文  徐学成   

历届妇联主任:

徐家秀   何秀忠   赵祯德   李菊蓝   石建梅   何丽萍   熊新华

 

村内主要姓氏

何姓是村中的大姓,约占70%,有熊、李姓约占10%,其余姓氏有徐、文、罗、杨、谢、唐、邓、刘、高、向、谭等。


主要交通道路

村道路为4.5米宽的标准化水泥路,长约7.7公里,五条社道路为标准化水泥路,约4公里,通向家家户户,人们称为民生路,致富路。


主要经济业态

解放以前,以粮为纲,主要的耕作是以地主、中农和佃农三部分组成,解放后,出现了集体生产模式:挣工分、分口粮吃饭,耕作方式有所改变,出现了双轮双铧犁、熏土肥,高温大屋窖。掀起了兴修水利的高潮。提倡多种经营。如种植白肋烟、蘑菇、银耳、杜仲等,建立集体米、面加工作坊。改革开放以后,党的政策更加充实,完善了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大大提高了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农业产量大幅度提高;剩余劳动力走出家门,外出务工,增加了收入,增长了见识。村民的日子越来越好。


村风民俗

赡养老人是以居家养老的形势为主

习惯吃腌腊肉

同族同姓氏不能通婚

邻里团结互助,和睦相处

尊师重教蔚然成风

去世老人以土葬安葬

中元节是农历七月十四日(传统是七月十五日)

大年三十和除夕上坟祭奠祖先


社会事业发展

有村级活动室1个,办公室设备齐全,可供村两委班子成员办公和召开村民会议。

有村卫生室1个,村医徐保生、何珍全,服务于本村人民。

有村文化室、图书室各1个,有各类图书百册,免费为村民借阅,学习有关科学文化知识。

开办了农民夜校,邀请各界人士任教授课,提高了本村人民的文化修养和业务能力。

置办了大批的健身器材,有益于群众的身心,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


民间艺术

杨传德老人传授了一些古乐技能,为民间的红白喜事增添了文化气氛;

社会贤达为民间的红白喜事撰写对联、祝词、丧事祭奠等;

民间艺人自编自演金钱板、黄梅戏、四川清音快板等,丰富了生活;

五色艺人(石匠、木匠、瓦匠、土匠、泥水工等)工艺精湛


知名人士

何源奇医术精湛,医德高尚,于清朝光绪24年受当地县令嘉奖,授予“椿萱并茂”匾额。

何仕阳民国初年捐资修石桥两座

唐中科  南江县建设委员会任会计

梁显国  南江县正直中学副校长

何珍海  凤仪乡党委副书记

熊剑峰  巴中市巴州区缉毒大队队长

徐家顺  退休教师(刘家村任教至退休)

邓显明  退休教师(刘家村任教至退休)

何珍刚  退休教师(刘家村任教至退休)

何明强  长赤中学教师

何  杰  在读研究生

罗  魁  在读研究生


文化古迹

邓家寨:四川军阀邓锡候曾屯军于此,用巨石修筑了堡垒,在山顶石砌了800米的防护墙,高数丈,有石门防、炮台、垛口等。因年代久远,字迹模糊不清,现遗留于三社邓家寨山顶。

刘家沟观音庙:修建于民国34年,是当地熊姓、何姓名人主持修建,庙宇殿堂一间,占地100平方米左右,塑观世音菩萨一尊,高约2米左右,塑金身,庙前有神水一井。该庙香火旺盛,来自巴广的善男信女的信徒络绎不绝,前来朝拜,烧香拜佛,饮取神水。相传喝了神水百病自消。文革期间拆毁。

脱贫攻坚诗词

 

安高压     修公路

山顶山沟安高压                要得富,先修路

松光油灯全扔下                炸石崖一泞烟雾

电灯电话电视机                苦战半年见成效

唱机一响笑哈哈                盘山公路修道户

小康在望建新村

干部群众齐奋战                 党委政府下命令

呕心沥血争贡献                 拆掉旧房建新村

感谢党的政策好                 栋栋高楼拔地起

小康生活在眼前                 农家村庄气象新                                              

——徐家顺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心系人民,全面实施精准脱贫战略,庄严承诺“不让一人掉队”。特撰联道出人民之心声:国家政策真正好  人民日子实在甜  

                                                                                                     ——何珍刚

 

  

脱贫攻坚

刘家村系南江县委书记刘凯挂联帮扶村,自2014年起多次亲临现场指导移民搬迁,聚居点选址建设,环境治理等工作等,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和帮扶下,在乡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使刘家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6年顺利脱贫摘帽,百姓生活日益美满,为巩固脱贫成果,壮大集体经济,大力发展产业,建立了兔场,种植了上百亩青花椒,发展四小产业。

2016年在副市长、南江县委书记刘凯和县级各部门的关怀和帮扶下,乡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硬化了水泥环村路7.7公里。全村共建聚居点9处,建新房113栋,使全村人口全部脱贫。建设好了村办公室、文化室、医务卫生室,有民俗文化坝子,设置了健身器材,国家高标准的农网改造,电信塔修建,网络覆盖全村,村民生活幸福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