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南江县赶场镇长坝村村 史 - 南江县文化馆

今天是2024年05月05日 星期日

南江县赶场镇长坝村村 史

来源:      发布时间:2018-1-4 14:29:40     点击率:2095

赵明荣  撰

江永全  审

概 况

长坝村位于东经106.57度,北纬32.21度,属南江县赶场镇所辖,东与本镇白马村的赵家坪接壤,南与白马村接壤,西与关路乡的大显岩和雄岭山交界,幅员面积9.8平方公里,渠江支流明江自北而南,蜿蜒从中奔流而下,四面环山,青山绿水,境内三坝两沟,风景秀丽,省道公路依江而筑,距南江县城29公里,古川陕米仓道由北至南,自古以来商贾川流不息,入川商贾,久经崎岖难行的蜀道行到本村才有二公里长的平坝,道路也平坦,心情特别舒畅,所以命为长坝。

村民祖辈以务农为主,民风纯朴,一家有事众人主动互相帮助,世代和睦相处,是诚实、忠厚、善良的巴山人具有的高贵品质。


历史沿革

据史料印证,自殷商、秦汉以来,本村就有人类居住。有古山坪宋墓群、顺龙庵遗址碑记为证。但经历年灾荒和瘟疫,本村已成无人区。清康熙年间,从湖广移民入川,本村居民均从湖北迁移而来,有本村居民各姓氏族谱为证,移民先在沿河两岸插占为业,然后向两沟深入,所有农户均是自种自吃,并无多余田土。

行政区划,清朝属官(路口)溪(赶场溪)乡第五保,与白马村同属一保。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成立,一直沿清朝的保甲制度未变。

一九三三年红军入川,成立了糖坊乡苏维埃,将原第五保划分为两个村,长坝村为糖坊乡所辖,成立了糖坊乡第二苏维埃村。

一九三五年红军走后,中华民国政府仍恢复原来的保甲制度及所辖范围,直到中华民国成立后的一九五二年土地改革结束,民主建制,官溪乡分为九个乡,长坝村又从第五保中分出来,归属糖坊乡管,即为糖坊乡第二村,所辖四个村民小组。

一九五六年糖坊乡与赶场乡合并,改为赶场乡第六村。

一九五八年整个村四个初级农业合作社,建成为一个长坝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同年秋天,全国实现人民公社,政社合一,赶场乡也建成为赶场人民公社,长坝高级农业合作社也成为公社的一个管理区,全称为赶场人民公社长坝管理区,公社期间也曾改为大队,村民小组也改为生产队。

一九八四年人民公社撤销,恢复乡人民政府建制,长坝村同时也恢复成长坝村民委员会,各生产队也改为村民小组。


村级组织建设

民国时期属官溪乡所辖为第五保,一直到一九五一年。

保   长:何明哲

副保长:张学昌

全国解放后,行政区划变更糖房乡,后合并到赶场乡(前历史沿革已详述)。

一九五三年建立中国共产党长坝村支部委员会。

第一任支部书记:江树植1953年—1963年。

第二任支部书记:龚登祥1964年—1983年。

第三任支部书记:张德才1983年—1999年。

第四任支部书记:张德聪2000年—2003年。

第五任支部书记,江永全2003年至今。

村民委员会(人民公社时叫管委会、大队)

第一任村长:张学明1952年—1959年。

第二任村主任:李守国1959年—1961年。

第三任村主任:龚登详1961年—1964年。

第四任村主任:张德才1964年—1983年。

第五任村主任:谢思兴1984年—1996年。

第六任村主任:张德聪1996年—1999年。

第七任村主任:江永全(兼)1999年—2010年。

第八任村主任:张德孟2010年2017年。

第九任村主任:张杰2017年至今。


姓 氏

全村住房为汉族,共居住着230户,其姓氏如下:

张姓:126户463人

江姓:5户16人

吴姓:16户62人

龚姓:13户55人

曾姓:3户14人

谢姓:10户40人

姚姓:6户26人

秦姓: 10户32人

赵姓: 2户5人

傅姓: 3户12人

徐姓: 3户10人

李姓: 3户16人

阮姓: 5户15人

龙姓:4户14人

王姓:1户5人

田姓:4户14人

陈姓:2户8人

黄姓:2户7人

蔡姓:1户4人

何姓:4户19人

任姓:5户12人

刘姓:2户4人


人 物 篇

江树胜,男,1933年参加红军游击队,1935年随红军长征北上,失踪,南江县人民政府追认为烈士。

阮守银,男,1933年参加童子团,1935年随红军长征北上失踪,南江县人民政府追认为烈士。

王青花,女,1933年参加妇女宣传队,1935年随红军长征北上,失踪,南江县人民政府追认为烈士。

黎文光,男,1933年参加少先队,1935年随红军长征北上,失踪,南江县人民政府追认为烈士。

阮德坤,男,1933年参加游击队任排长,随红军长征北上失踪,南江县人民政府追认为烈士。

苟家政,男,1933年参加南江县苏维埃保卫局任战士,1935年随红军长征北上失踪,南江县人民政府追认为烈士。

苟易轻,男1933年参加游击队,任战士,1935年随红军长征北上失踪,南江县人民政府追认为烈士。

江树植:1911年—1990年,曾参加中国抗日青年远征军,1946年起义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团部通讯班长,曾参加过济南、淮海等战役,多次立功受奖,曾荣获解放勋章。一九五三年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复原参加家乡的社会主义建设,回原籍任中央糖房乡党支部书记,又在本村发展了两名党员,成立了中国共产党长坝村支部,兼任长坝村党支部书记,一九五八年春糖房乡与赶场乡合并,任中共赶场乡党委副书记兼长坝村书记,五八年下半年成立赶场人民公社,村社改为长坝管理区(改为大队),任职到一九六四年,由於年事已高而谢职。在职期间,多次被评为全县、区、乡模范党员和模范党支部书记,发展多种经营的先进个人等,受到县、区、乡的表彰。

江治秀:女,生于1941年,先后任南江县妇女联合会副主任、主任,南江县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1980年当选为南江县有史以来第一位女县长,一九八九年当选为南江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主任直至年老退休。

张仕青:男,生于1939年,是村里第一个大学生,1963年,四川农业大学毕业,留校任教后升任教授。

江顺达:男,生于1986年,本村第一位重庆大学研究生毕业,现在重庆市海南设计院工作,工程师。

 

农 业

全村有农耕地663亩,其中:田200亩,地463亩,属温带气候,土壤为紫砂壤,田集中在蒲家坝、长坝、关公庙坝及苏家沟、阮家沟低部,地全靠毁林开荒,刀耕火种。由於基础设施差,山高坡陡,田土瘠薄,全靠肩挑背磨,起早摸黑,人力辛勤劳作,风调雨顺之年勉强够吃,若遇天灾人祸、病虫害,则衣食不保,全村百姓一年四季为温饱而奔波。

农作物以水稻、玉米、小麦为主,杂以豆类、著类。

生产形式以户单干为主,一九五二年土地改革结束后,为了发展生产由村民按地域组成八个互助组,使军烈属、劳弱户按时种、收。

一九五五年,在互助组的基础上全村又组织成四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土地实行按劳力评定工分,按工分分配,生产力得到大力发展,粮食增产,人增收,村民心情舒畅。

一九五八年将四个初级农业合作社全并为一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耕牛、大型农具拆归入社,全面进行按劳分配,就在这一年秋季,大春尚未收获,全国刮起“共产风”一切生产资料和田地房屋、山林等全部无偿归人民公社(建公共食堂,吃大锅饭),直到下放食堂。

全国大办钢铁,南江是重点县,全村的主要劳动力集中到青年铁厂,筑土炼铁炉,大量吹伐林木烧木炭用来炼铁。为了放卫星完不成炼铁任务,将每家每户的金属家具以废金属交出,以充其数,村民敢怒不敢言,使农业生产遭受其极大损失。

一九五八年,全民大跃进,浮夸风席卷全国,上级不切实际的要求,实现粮食“跨纲要”,而且还翻翻,提出“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和高产万斤和十万斤高产的荒谬要求,强行执行水稻密植要达到一寸远的窝行距,小麦每亩密植撒播要过150—200斤,施肥要达到10万斤的荒谬措施。在这种高压环境下,值得后辈永远牢记的是,当时的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干部宁愿自己挨批斗被撤职也坚持实事求是。如实上报粮食产量及符合实际的合理密植生产方式,在严重的三年自然灾害中,全村除如数完成国家的公粮统购,群众吃低标准口粮,开荒大种蔬菜和薯类,全村无一人得肿病,同时粮食还落有储备,直到一九八二年分田到户,每个生产队都还有数万多斤的储备粮,现在推广良种,使用良法,全村不再为无饭吃而发愁。


林 业

全村有林地8308亩,全是原始森林,树种以松、柏、青杠为主,林内野生动物有野猪、獐、鹿,长尾鹰、红腹锦鸡、等珍稀动物。大跃进毁林开荒,使原始森林成一扫而光,幸存的顺龙庵的大柏树、枫树,可是当年原始森林之壮观,林特产品有银耳、黑木耳、香菇及各种菌类,油桐。一九七二年,贯彻党的林业政策,划分了自留山,落实了林权,颁发了林权证,调动了村民造林护林积极性,集体山林实行封山育林,对原有毁林开荒林地,实行退耕还林,人工植树造林。为了维护生态环境对沿河、沿沟两岸造了护岸林,田边地角营造了经济林,近几年来,国家扶持退耕还林资金80万元,经过三十多年的努力,恢复森林面积上千亩,护岸林上万株,实现了有山皆绿,有水皆清,空气质量达到零污染,给村民提供了舒适的宜居环境。一九八二年为落实中央的土地承包制,也

(附古树、青山、护岸林照片)并将全村的集体山林划分到户分别管理,二OO六年再次确权了林权证年限60年。


手工业、多种经营

以粮为主,多种经营,这是广大村民从生在实践中得出的一条切实可行方法,每家每户在田边地角大种油桐,小春种油菜籽,解决全村吃油和照明,多余出售,一社张家手工油房就是在原料充足的条件下开设起来的,直到一九七二年才被国家粮食部的自动机械榨油所取代。村民在大春生产期间,抽出部分田地种蓝子即现在中药的板蓝根,用叶茎加工成靛蓝,凡沟、河边的农户均自产自制,同时还有部分农户利用本地的慈竹原料生产火纸,桐油、靛蓝,火纸由客商贩运到陕西、甘肃、巴中等地销售,成为村民经济收入主要门路,靛蓝在国外染进入中国后开始淘汰。

在老书记江树植同志的带领下,每个社成立了多种经营生产组,大力种植黄花、杜仲、枝子、银花、丹皮、白芍、川贝等中药材,还利用山坡非耕地种植苹果,梨,蜡虫树,生产白蜡及虫子,使集体经济收效增加,社员现金分配在全县名列前茅,县、区乡多次在长坝村召开现场会,并评为全县先进单位,江树植同志被评为模范党支部书记和劳动模范。直至一九八二年落实土地承包制后,家家户户也都建起了自己的庭园经济,种植了银花、蘑芋,丹皮等中药材,并饲养了生猪、黄羊、耕牛,每年出自己食用外,多的一户一年能出售生猪20多头,收入上万元,本村吴万强是历史以来的养殖户,每年能养南江黄羊100头以上,经济收入几万元,二O一七年吴友志在本村三社投资50万元兴办众望养殖专业合作社,一次能养生猪500头以上,本年吴乐川还兴办了小型酒厂加养猪,还有一社的王家兴,投资几十万元,建起了我镇第一个葡萄,这些都是外出回乡创业的带头人。


教 育

解放前,全村无一所学校,稍稍富裕的村民子弟就几户联合起来出资聘请一位私塾老师借用村民的堂屋作教室,学生谁出资谁就可以入学,开办的不定,所有全村识字的人甚少。

一九五三年,江树植同志从部队转业回家,任糖房乡党支部书记,兼任长村党支部书记,在全村办起了长坝村初级小学校,借用蒲家坝村民的房子作校舍,由徐德荣任教师,凡本村和邻近村的适龄儿童和青年愿意上学的都可以入学就读,当时有十多名学生入学,根据不同的文化基础分为四个年级,进行复式教学,南江县第一个女县长江治秀就是本村第一届学生。学校教师白天教学生,晚上教村民“夜课班”,对村民进行扫盲教育。一九五四年由国家调来易心珍任教师,一九五六年国家将达县师范校毕业的陈瑞正调来任教,一九六八年在三社修建了土木结构的专门校舍,张爵民、王正席、张仕杰、谢思芬、黄廷琼均在本校先后任过教,直到二OO四年由於生源少,才合并到糖房小学。

交  通

自古川陕米仓大道穿村而下,川陕两省客商将货物背挑而行,上至陕西,下通川中,活跃了村民的经济。一九六0年在三年自然灾害的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为了向中央调运大河的粮食,由省上拨专款,全县出劳力,沿米仓大道修筑赶场至大河公路(实际上一期工程只修到关路而停止),本村境内达三公里之长。后又修通至大河、下两、通江,成为省道,成为本村公路的主动脉,结束了无公路的历史。一九九四年,四社村民自己筹资,出劳用钢钎、二锤、锄头奋战了两年多,修筑我村第一条宽五米,长三公里的村道公路。

二OO二年至二OO六年历时四年多,三社村民在悬崖陡壁上用钢钎二锤开凿出宽五米长两公里的村公路。

二O一五年在明江上架高了一座钢筋混凝土桥,使二社村民从此不用踩水过河,学生也不再因洪水而缺课。

二O一六年我村铺设了第一条水泥路面,一、三社基本上达到了户户通公路,全村有不少的村民购买了轿车和货车,县道上有大小客车客运,村民出行运货十分方便,结束了蜀道难的历史。二社、四社道路建设正在筹备之中,预计二O一八年达到全面通车,切实解决了我村行路难的问题。


水利与电力

沿河村民为了减轻旱灾的损失,减轻挑水灌溉的劳动强度,发挥其聪明才智,就地利用树条和竹材扎成筒车,利用河滩水流的落差为动力,从河里抽水灌田,全村每到春夏季沿河两岸扎筒车达十二架之多,使干旱之年沿河的农田也能有所收获。但不能抵御洪水,稍一涨水,筒车便被冲走,到一九七一年在县农机局的设计指导下,一社、二社各安装一台水轮泵,利用水轮泵农田需水时抽水提灌,闲时利用水轮机为村民打米磨面,减轻村民加工米面的体力劳动。在农业学大寨中还修了长达三公里的环渠堰。

一九八七年用集体的公共积累购置了变压器、高压电杆,电线,将电通向各户,结束了用松光、煤油照明的历史,每家每户购置了打米机、磨面机、粉碎机,猪草机等农用加工机械,有了电,每户安上了电视机、洗衣机,并从电视里了解到外面的新鲜事物,出门打工,更学到了技术,又挣了钱,回来改变家乡面貌。


民居房屋

全村民居房屋,三社老房子是湖广填四川前遗留下的一座穿斗结构的瓦房,堂屋中柱底方一丈八尺,座南朝北的三合院,晚清时期修建,长坝、蒲家坝、烟厂、瓦房子、石缸屋基、天井屋基等三合院瓦房外,其余全是茅草房和土坯房,石缸屋基、天井屋基现在仍保存完好,有人居住,解放后,所有的草房陆续改造成木结构瓦房。

一九八O年,老书记江树植在外见多识广,在改变住居条件时,便请其工匠,自烧砖瓦,修起了全乡第一座农民居住的砖木结构的房屋,建筑面积150平方米,安上玻璃门窗,宽敞明亮,引起了群众的羡慕。

改革开放后,全村大部份青年男女到外地打工,挣了钱,学了技术,回到村里,把住房改建成钢筋混凝土的小洋房,住居更加舒适,安全。


卫生事业

整个村和全县一样,缺医少药,历来村民生了病,自己扯一些草药,熬水喝,重病倒床,实在不得已才请全乡少有的中医开一两副中药,而且价格十分昂贵,我村是全乡第一个老百姓吃药拿8分钱一副的村。一九五八年人民公社建立,县上培训农村“赤脚医生”,大队就派三社青年张仕庄去学习中西医技术,回村后就办起了长坝村医务室,购置了简单的医疗器械,常用的西药品,中药柜,做到了小病不出村,不分时间,村民发生了急病,随叫随到,不能医治的病人,经过急救处理,及时地送到区、县医院治疗,为村民的健康事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OO八年国家实行新型合作医疗和大病统筹,解决了村民患重病住医院的大部分费用,使重病人得到及时救治,也避免了部分村民因病返贫,是一项深得民心的社会保障事业。

随着村民的经济条件的好转,在全村普遍进行了改水、改厕,广大村民也受到了爱护公共卫生的教育,每当春夏之季,流感等传染病暴发之前,合作医疗站便发放预防的中草药,新生儿按国家规定打预防针,做到了防重於治。

村民办红白喜事,在家办大型宴会,合作医疗的医生事先到场对厨师进行预防中毒教育,并对食品进行检测,对厨房进行消毒,避免了集体食物中毒事件。


古迹、自然风景

岩墓:龙洞沟悬岩上的岩壳里放了不少的古棺,不知何年代所葬,无据可考,一九九七年以来,修筑村公路时已毁。

古山坪宋墓群:座落在四社石缸屋基,当时的石墓保存完好,传说是本村武坛端公的起祖师爷,前师爷要去给村民做法事,先敬其古墓,烧香化帛借其锣鼓,头天许愿,第二天锣鼓法器全部摆好在墓前,用后必须准时归还,需讲诚信,否则,所作法事不灵,下次再不能借得。

顺龙庵,唐朝时期的道庵遗址,有参天古柏参照印证,整梁松柏葱笼掩隐,空气清爽。

老房子:三社张姓老房子是湖广填四川前保留下的一座民房,坐南朝北,丈八顶九的三合院瓦房。

关公庙、长坝、蒲家坝、石缸屋基、天井屋基、老屋基等均是湖广填四川前的老屋基,后人在上面修建了房屋居住,有很多都保留了原样,村民生活水平提高,很多老房子已改造成砖混结构房屋了,少数几座还保留了原样式。

望乡台:红碑梁又称望乡台,人们站在山垭上俯览全村及赶场乡的东部,巴山叠翠,犹如仙女舞动无数彩旗,翩翩起舞,彩色斑斓,随着季节变化而变化,大山脚下,人居区域,本村及邻村的层层梯田傍山而筑,巴山人民挥动画笔,画出了巴山长长的画卷,无限美景尽收眼底。

龙洞沟:村委会所在地,两面悬岩峭壁,古松翠柏盘扎在山崖之上,苏阮二沟,清澈的流水活鲜鲜的两条清流,中间一巨大的山峦,如巨大的宝石玉珠,两条龙相互争夺嬉戏,流瀑水花四溅,大自然的二龙戏珠让人们惊羡不已。

鸳鸯树:老屋基有数百年的古柏和古樟相隔十分,相互依偎,青枝绿叶相交相攀,好似人间和美夫妇,百年偕老,村里未婚男女常到树下许愿,希望能找到称心如意的对象,就连小夫妻俩吵了架,双方到树下诉说后,见树都这样相亲相爱,也就解开了心里的疙瘩,握手言欢,合好如初。所以村民尊称他为鸳鸯树。

树包石:在三社有一古柏,巍然屹立在一尊大石头上,整个根系包住大石,不管风吹雨打,依然直立,枝繁叶茂,其精神就像长坝村民世世代代在这崇山峻岭,瘠薄的土地上苦苦挣扎,不管寒风烈日,顶风冒雨,改造着自然环境,挣来了今天的美好生活。


民俗文化

武坛:俗称端公,自明清以来,本村就有名望的武坛端公班子,掌坛师的祖师父将师爷,徒弟们给他塑了真身,修了庙宇,香火不断,后传到民国时期,掌坛师吴碧华,弟子张学映,张学明,张学修,杨家齐等,为群众园坛,过关,送花盘,看地、下葬,安神,安土,做道场等法事,同时在法事活动中,还戴上各种面具唱   戏,又叫唱耍坛,贯插其法事活动中,剧目有《三元记》、《罗猪羊》、《嫁妹》、《功夫》、《浪子回头》、《十月怀胎》等几十出,有大户人家连续七天七夜,唱词通俗押韵,易懂易记,群众喜闻乐见,仕主全家欢喜。在欢乐中受到教育,即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又在群众头脑中牢固地树立起威信,与人为善举头三尺有神灵,人在作,神在看,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的因果报应的思想,就连药师爷庙旁的一根古青杠树的桠枝都不敢砍一根,倍受群众的敬仰,所以枝繁叶茂。

哭嫁:女子到出嫁之期,妇方将办婚宴酒席,请其本族长幼亲戚及其近邻好友光临,从第一天歇客开始,出嫁女子在闺房里,坐在床上放下帐子,并由相好的女闺蜜陪同,边哭边诉,哭诉父母养育之恩,亲朋前来祝贺,亦到闺房话别,女子也同样哭诉其亲朋好友照顾的恩情,其声调悲切,言词恳切感人,诉说真实,是多首感恩之曲,也是中华文库中的古老曲目之一。

例如:出亲时,由本家哥哥(或弟弟)背新娘到堂屋拜别祖宗和父母后,由兄长背其上轿,在兄背上,新娘要撒筷子三十六双,并哭道:“前撒一把十二双,哥嫂拿去贯田庄,后撒一把十二双,父母哥嫂都安康,我今出阁离家去,拜托哥嫂孝爹娘,烦劳哥嫂多操心,逢年过节我来看望;再撒一把十二双,拜别亲朋与乡邻,我今虽然离家去,幼年相处情义长,小女祝福众亲朋,全家幸福与安康。

哭丧:谁家亲人辞世,其女眷在灵前哭诉死者生前开创家业的艰辛,养育的恩情,辛勤劳作一辈子,而今正该享福的时候,却与世长辞,并自责其所尽孝道不够,充分表达其亲人对逝者的哀思。

山歌:村民在各种繁重的体力劳动,自编押韵歌词,自编自唱,如挖地、收水、栽秧、打谷、剥苞谷、砍树、抬木料、打夯打石,抬石等等都有歌曲,其形式有领有合,随着劳动的节奏,唱出不同的曲调,其内容有情歌,农事活动,天时、地理,历史故事,当今时事等,其声优雅,青年男女打情说笑,引起全场欢笑,消除了繁重体力劳动的疲劳。一九五八年,我们村的《打金锁》等经县、地区赞扬到省上,出席四川省第一届群众文艺汇演,并获得奖励,四川省人民广播电台录音,在一九五九年大年初一第一个向全省广播。

筵席:村民的红白喜事,生日满月均要请其厨师在家备办筵席招待其亲朋赴筵,其菜品一般是两碗两扣,两炸一品,素菜等巴山一普遍的十大碗外,一九八四年后,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筵席也增加了整鸡整鱼,外达炒八碗等川菜名品,著名的厨师吴万贵,本人包打包唱主角外,还带有两三个徒弟在全村主厨。


后 记

本志村料来源以各个时期所任干部回忆而来,历史部份是从各姓氏的家谱和碑记所得。可惜的是:各家的族谱史料在文化大革命中,一概认为是封建,“四旧”的东西,私自焚毁或被红卫兵抄去销毁,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特别是武坛端公做法事唱耍坛(罗戏)剧本,事主为父母祈福,烧拜香的唱词,男女婚姻的送期“开红庚”、“落拜”、接人“拜花堂”、“拜客”等仪式,知客司、押礼先生所在这些仪式所说的赞词充分显示中华礼仪之邦的深厚文化宝库之丰富。

鄙人已是八旬老朽,自幼与该村的老者交往甚笃,自一九五八年至一九七九年任赶场乡文书,记述文词不清之处,敬请指教,特此致谢!


撰稿人:赵明荣  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