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五山村村史 - 南江县文化馆

今天是2024年04月29日 星期一

五山村村史

来源:      发布时间:2018-1-5 9:21:33     点击率:1750

五山村位于高塔乡人民政府驻地正北方,东邻关门乡擦耳岩村,南与前丰村相连,西和大佛村隔溪相望,北与东榆镇接壤。东西宽1.1公里,南北长3公里,幅园面积3.3平方公里。最低海拔680米,最高海拔1080米。全村辖3个社,168户,658人。


自解放以来,五山村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就单划行政村,新中国成立后,起名新华大队,直至人民公社解体,因村内有连绵起伏的五座山包,远看高矮,大小一致,矗立于天边,故而更名为五山村。

村内有洞子沟,卷洞碑,石匣子等地名。据说,1933年红四方面军徐向前部解放四川时,途径此地,傍晚时分,国民党军队及地方武装,围追堵截,加之天又下着雨,为了让大部队转移,留下了一个班的战士阻击敌人。7个战士在班长的带领下,将松树梁上的小树砍成1,2米高,在乡亲们的大力帮助下,给每棵树上绑上斗笠和蓑衣。再让战士们在300米外隐蔽好。敌军一到,乍看漫山遍野全是‘红军’,下令开枪射击,而红军战士也开枪还击,枪声持续到深夜,双方才停火。待到天亮时,国民党兵才发现上了当,浪费了弹药。气愤的指挥官下令继续追击,姝不知又在800米外的洞子沟再次遭到红军的有力打击。洞子沟两面山高百尺,中间不足50米,是一条必经之路。红军战士利用悬崖上的大岩壳,用石头垒了厚厚的石墙。其空间足足100多平方米,内设伙房。至今仍保存遗址。


五山村658人,民风淳朴,与周围村民和睦相处。解放战争结束后,1951年,在四川省土改工作组的直责指导下,进行了土地改革。1953年开始,在国家的号召下,逐步完成了农业合作化。1959年建立了人民公社,五山村隶属新店人民公社。

1966年夏,文化大革命逐步席卷全国,五山村也未能幸免。我村部分党员,群众受迫害,被批斗,游街示众,弄得人心惶惶,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和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1981年,国家实行改革开放,人民公社解体。我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承包到户。从此,五山村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家家户户养猪喂牛,逢年过节,杀猪宰羊。

1974年,八高公路建成通车,高塔人民第一次看到解放牌汽车,大型拖拉机。1976年,高关公路从我村境内开工修建,成为途经我村的第一条公路。1996年,高塔至青春村村道又从我村通过,成为我村境内的第二条公路。1999年,在乡人民政府的组织下,射高公路的贯通,成为我村第三条过境公路。同时,全村人民抱着要致富,先修路,不通路,不罢休的决心,各社人民掀起了修路高潮。从此,全村几乎家家户户通了公路。2016年,通过争取国家交通项目,群众出资32万修建底基层,国家补助160万硬化路面,历时9个月,一条宽4.5米,长3.4公里的村道路全面硬化结束。从此,告别了五山村不通水泥路的历史。人民欢心鼓舞。


建国后,上级党组织非常重视五山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除在外地工作入党人员外,村民王吴中,高大福,方绍尧,石开翠等同志在50年代末被发展为第一批党员。高大福曾担任支部书记3年,王吴中曾担任支部书记近30年。在他们的带动下,不少进步人士先后加入党组织,冮佰玉,冮怀均,先后担任党支部书记,现党支部已发展党员18人。村主要干部4人,平均年龄40岁左右。成为全乡最年轻的党支部。

五山村以传统农业生产为主。第一任党支部书记动员全村人民改土地,大造深翻地。第二任支部书记带领全村人民修堰池,建水利,开荒建茶园。改革开放后,大批劳力逐渐外出打工,成为我村村民致富的主要途径。

1986年,在第三任支部书记的组织下,广大村民筹资筹劳,安装接通了电力线路,人民的生产,生活用上了电。90年代,家用电器普及到家家户户,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逐渐开始改变住居条件,慢慢的用清水条石垒墙,修建平顶房。到如今,全村大部分家庭住上了安全房。2016年,在现任村两委的带领下,争取了易地扶贫搬迁政策,修建了聚居点,全村人民有望在2017年底,全部住上安全房。

2017年,村两委抓住机会,在全村实施了安全饮水工程,切实解决了全村人民人畜饮水困难,家家户户用上了安全放心的自来水。同时,移动公司,电信公司将网络安装到村,百姓用上了4G手机,看上了网络电视。全村村民参加了新农合,新农保,‘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的理想已变成现实。


五山村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村民重视教育。改革之初,很多地方在利益的驱使下,大批的青少年辍学经商。而五山村一贯奉行‘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的作风,积极兴办教育。1979年前,我村没有教室,村委会领导就借用村民堂屋办学。没有教师,就请我村当时有文化的张宗荣同志来任教。1979年秋,全村人民出资投劳修建教室3间,教师宿舍2套。有学生50多人,两个班。全村的适龄孩子都进了学堂,教师也由乡小学统一调换,朗朗的读书声响彻全村。不幸的是1983年,村小被乡小合并了,连幼儿园都搬到乡中心校。从此,村小没有了。但是,历年来,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巩固率达到100%.好多孩子考上了高中,大学。为国家输送了大量人才。

五山村能人辈出。村民刘德汉参军复原后,当上了教师,曾担任小学校长30多年。村民刘德兴,刘德武,参军复原后,在乡镇工作退休,曾担任乡党委书记,乡镇长20多年。村民刘德军,参军复原后,在南江县法院工作至退休。还有刘向东,现任民政局副局长,等等。他们都为家乡做了不小的贡献。


五山村在以张鹏程,王秀飞为村两委主要负责人的带领下,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昔日的穷乡僻壤,今日已是水,电,路,气样样都通。聚居点,产业园,逐一呈现。省道木涪路穿过我村,无疑将彻底改变五山村的命运。五山村像一条巨龙,正在向着现代化的蓝天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