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南江县下两镇江口村村史 - 南江县文化馆

今天是2024年05月05日 星期日

南江县下两镇江口村村史

来源:      发布时间:2018-1-5 9:32:32     点击率:1924

概 述

江口村隶属于南江县下两镇,距县城56千米,下两镇5千米。江口村属亚热带季风气候,一年的雨量多集中于5-8月份,平均气温在30摄氏度左右,东与下两镇老君村接壤;南与岷江支流南江河抵界;西与赤溪乡蒲坪村一溪相隔:北与燕山乡双庙村相连。幅圆面积3.7平方千米。川陕高速,广巴铁路横穿江口村。村内四条出入村水泥公里,四纵四横,出入极为方便。地形属浅山形结构,一山地为主,南低北高,平均海拔在700米左右,土地肥沃,雨水充沛,日照强,适宜于多种农作物生长。全村有耕地640亩,农户240户,总人口840人,下设4个居民小组。由于是山地,森林面积占三分之二,最适宜发展种植业。

江口村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富,有清朝时代修建且保存基本完好的古庙——钟山寺。已有数百年历史,每年的庙会让你感受到佛教文化的无穷魅力。

江口村人杰地灵,人才辈出,众多的国家工作人员、大学生、历届佳村及村领导干部,复员退伍军人和众多有志人士,他们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做了不懈努力,是自己的家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江口村人民勤劳质朴、热情好客,无论哪家有大小事,他们都会主动前来帮忙并祝贺,在那里你可领略应酬嘉宾流利的顺口溜、主持词和别开生面的主持仪式,让你耳目一新。同时还可以见识厨师的精湛厨艺,“十大碗”中的坨子肉、酥肉大饱口福。


江口村由于生产底子薄,交通不便,当地主要依靠传统的种植业、养殖业和外出务工挣钱来维持生活,没有支柱产业,基础设施不健全,因贫、因病、因学制约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有很多家庭成为贫困户。2015年江口村被纳入国家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计划,通过一系列的帮扶措施,2015年有5户,22人脱贫。2016年有4户,17脱贫。2017年全部脱贫,全面小康。2016年国家增加了扶贫资金投入,对边远户,交通不便,土坯房全面实行改造,异地搬迁,全村共建聚居占2个,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布局。并对全村15.3千米的泥碎路全面标准化硬化。还计划建350亩产业园作为支柱产业。这时人们出门有车子,家有好房子,真正过上了好日子。

[本村获得的重要荣誉和称号]


大事记:

2015年江口村被纳入国家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计划。巴中市政法委选派年轻有为,勤于谋事,善于做事,敢于任事的马平同志担任江口村第一书记。马书记到村与原来的两委班子成员和谐共事,为江口制定了三年脱贫全面小康的宏伟计划,白天走村窜户,晚上共谋反思,常常是山泉解渴,方便面充饥,节假日不休息,吃住在农村,短短三个月,他心的宏伟蓝图勾画而成。


1、要脱贫,修好路。

马书记为了解决江口村的行车难,四处奔走争取资金,建成标准化水泥路15.3千米。

2、改善住房:

脱贫三年改造土坯房,危房,异地搬迁共建聚居占2个解决了36户145人的住房难。

3、整治塘库,解决人畜饮用水。

江口村共有大小塘库九口,建于六、七十年代。施工及建设条件差,全部是病险塘库,白天装太阳,晚上装月亮,村民还是靠天吃饭。马平同志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到处奔走筹集资金   万元,近两年时间全部整治,目前塘库水波清粼,鱼鸭成群,并新建引渠2.8千米新建滤水池2口,全村240户840人全部用上干净标准的自来水。

4、文化、娱乐、体育、卫生设施、通讯网络。

“要脱贫,文化必先行”,这是马书记的口头禅,在办公点开设了适合村民种养业以及治富有关的图书室,有图书1200册,村民可以在阅览室就读或借读。娱乐室农闲及节假日村民可以在这里开展各种娱乐活动,互相谈心,拉家常。

体育活动新建标准篮球场一个,标准乒乓台、各样健身器材,村民在农闲时可以参加各项体育活动。

村卫生室:各样检测设备、中西医结合,做到了小病不出村,还定时请中心卫生院的医师、专家走村串户,诊断就医。

江口村2016年在马平同志的精心策划下争取资金,在电信公司的帮助下网络覆盖全村,户户看上了网络电视,用上了手机,不少村民用上了网络计算机,把全世界变成了一个小村庄。

 

第一章 地理位置与历史沿革 

第一节 地理位置

江口村位于南江县下两镇,距南江县城56千米,下两镇镇政府5千米,东与下两镇老君村接壤,南与明江河支流南江河抵界,西与赤溪乡蒲坪村一溪相隔,北与燕山乡双庙村相联,平均海拔在700米左右。


第二节 历史沿革:

下两镇早年叫两河口,因为一条河从东边的高桥,另一条从西边的赤溪,两条河流在此汇合,故称作两河口,是岷江的支流。江口村就在两河的上游,村名由此而得。

解放前地方政府实行“保甲制”村“x保”组“x甲”。

1950年12月18日南江县人民政府成立,全县废除保甲制,成立了县、区乡、村政府。

1956年3月25日,南江改乡(镇)人民政府为乡(镇)人民委员会,如:下两乡为乡人民委员会,江口村为村人民委员会。

1058年10月农村普通建立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下两镇改为下两人民公社。

1968年8月,南江县成立了革命委员会、乡、村相继成立了革委会,村由革委会主持工作。

1978年12月公社革委员改为公社管理委员会。

江口村村名为十大队管委会。

1980年12月南江县人民政府成立,人民代表大会机构成立。

1984年3月全成立县、乡、人民政府,撤销公社管理委员会,乡以下设村,村以下设组沿用至今。


第三节 村名由来

江口村在下两河畔,过去人们出行靠涉水摆渡属明江上游,也是明江的入口之处,江口村由此而得名。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与物产

第一节 地质地貌

江口村属于老君山向西南方向辐射的支体山脉,属于浅山地结构。地形南低北高,两条溪水由北向南汇入南江河,小溪的两边是高低有序的粮田,半山中有座房屋,映照在青山田野之中,山顶是成片森林。如今是青山绿水。


第二节 气候条件

江口村属南江下五区的一个村,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年最高气温在38℃,冬季最低气温在-1℃左右,全年平均降雨量一般在500毫米左右,雨量集中在5-8月份。


第三节 农作物和野生资源

粮食类:水稻、玉米、小麦、马铃薯、红薯、杂粮。

经济作物:油菜、烟叶、魔芋。

瓜果、蔬菜:青菜、萝卜、各类蔬菜、梨、桃、李、枣

树木类:松、柏、乔木、杂木。

动物类:牛、羊、猪、兔、鸡、鸭、鹅。

其它野生资源特产


江口村野生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山上蕨菜、根苔、毛竹笋、鱼腥草、苦麻菜,人们“春采野菜、夏扯笋、秋拾蘑菇、冬采果”。在林间、田头、路边“银羊藿、金银花、夏枯草、石菖蒲、巴岩姜、地苦胆”,让那些不能外出务工的留守老人也是一项治富门路,目前大量种植中药材,像芍药、牡丹、万寿菊不仅可作药而且还能美化环境。


第四节 自然灾害

七十年代遭受严重的冬冻,树木和庄稼大部分被冻死,造成第二年生活困难。

七十年代遭受一次雷击将江口村唯一的一棵千年古树击破,并击死一条巨大的蟒蛇,但无人员伤亡。

2003年遭受历史少见的旱灾,造成全村80%的水稻无收。

2008年汶川大地震,江口村50%的房屋受损,无法居住,列为南江县重点受灾村,并列为灾后重建。

 

第三章 经济建设

第一节 道路交通建设

江口村以前没有公路,运输物资全靠人工搬运。1997年,通过两地干部群众协商修建了3.5千米蒲江公路(蒲坪村至江口村),这是下两镇唯一的一个村修通了村道路,相继又修通下两镇至江口村的公路。公路修通了,由于无资金硬化,无专人养护,造成谁运输谁养路,晴天行车难,雨天无法行驶。2015年巴中市政法委派马平同志担任该村第一书记,多方争取资金,硬化江口村乡联村、村联组、组联户的网络式标准水泥公路15.3千米。


第二节 农田水利和农电建设

江口村从1958年以来先后修建了九口塘库,但是由于五、六十年代设备落后,所修塘库只能临时蓄水,均属于病危塘。2015年第一书记马平同志从水利部门争取资金将所有塘库重新整治,到目前可蓄水30万方,不仅解决了全村灌溉问题,还解决了全村人畜饮水,家家用上了自来水。

江口村在八十年代村民自筹资金,从下两电站立杆拉线并购买了一台50千伏的变压器基本解决村民照明问题,现在农村电网属电力公司统一改造、安装、管理,增加了变压器,达到了标准化、农村用电方便,米面加工、脱离粉碎、洗衣、取暖、做饭、木工、石工、建筑均达到电气化,大大提高了人民的生活质量。

 

第四章 生产和生活水平 

第一节 农业生产

一、解放后,农民分得了土地,积极性大大提高,但是仍然使用传统的耕作方式,事倍功半。


二、58年至78年间,国家经历了数次变革,建公共食堂、大炼钢铁、大跃进、十年文革、林彪集团、四人帮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严重波及了农业生产,大部份农民靠吃救济粮,同时干多干少一个样,集体劳动,出工不出力,把发展农副当成资本主义的尾巴进行批判,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使生产生活受到很大影响。


三、78年至2003年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实现改革开放,全部摘掉‘地、富、反、坏、右’的帽子,开展平反、昭雪,全国人民把精力全身心地投入到发展国民经济。”

(二)实行农业生产承包责任制,把土地承包到户、到人实行按劳计酬和多劳多得,打破吃大锅饭和端铁饭碗。

(三)开放市场,搞活经济

七十年代农民赶场走亲必须请假,严禁个人进行农产品交易。改革开放国家鼓励农民进城经商务工,农副产品免税交易,农民经济收入大大增加。

(四)七十年代农业学大寨,大兴水利和改土工程,为农业生产创造了良好条件。

(五)积极推广良种,特别是水稻、玉米等地膜育秧、宽窄行栽培,大大提高了产量。

(六)寻找致富门路,1989年大力推广种植白肋烟,农民增收、地方增税。

(七)1984年贫困的江口村人民获得了国家救助的人平30元赊销款。

(八)尽管生产有所发展,但是税费过重,老百姓要负担屠宰税、农业税、人头税、农业税附加、特产税、地方建设集资、建房手续费、超建罚款、计划生育罚款、教师发不起工资、农民交不清提留。

(九)2005年国家结束两千多年农民种田交税的历史,实行农民发直补,学校两免一补,农村实行医疗、住院报销。

十八大以后,国家提出2020年中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2050年GDP达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发展理念,以“六个精神”为目标,为实现2020年全面小康而努力。

改革开放带来的新变化:

1、种田不交税,农民发直补。

2、合作医疗报费用,如今看病不难。

3、学生“两免一补”,读书少花钱。

4、山更青,山更绿,环境大改变。

5、老人月领养老金,五保、低保有人管。

6、农业结构调整,经济作物为主。

7、消费水平上档次,家用电器进农家。

8、交通方便,多家购买小轿车。

9、文化生活大提高,电视、手机、网络普及。

10、农村大改造,全部住上新房子。

11、治安水平提高,犯罪率减少。

12、人际关系和谐,家庭和睦温馨。

13、政府转变职能,以百姓为中心。

14、重视教育,人文素质提高。

15、一日三餐,质量提高。


第二节 副业生产

民国初期,家庭副业主要纺纱织布,换布搭布,自给自足,集体生产建养猪场、粉房、米面加工,由于农业生产成本太高,税费高,人民开始转变观念,外出务工,由穷变富。

 

第五章 教育、卫生 

第一节 教育

解放放民国初,周家湾、斑竹园分有两所私塾,有钱人的孩子才能读书,在校学生不足二十人。民国中期,国民党军官、地下党员王涛出资在江口村中心点修建了一所占地120平方米的瓦木结构一楼一底的学校,当时不分姓氏,远近贫富家的孩子均可免费读书,并读下两远近闻名的饶奇老先生任教,当时在校学生达五十多人。解放后,校舍一直使用。由于校舍存在时间长久,随着生源增加,1982年在村委的领导下,村民集资、投劳、捐料将原来的校舍向后移100米,重新建了一所土木结构标准化校舍,可容纳五个教学,内设教室、办公室、宿舍、厨房、礼堂、内操场,学生最多时达到150多人。自建校以来,饶奇、廖化成、廖淑章、冉桂林、官茂林、王洪君、王桂昌、何干等三十多位教师在此任教,培养了党政干部、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大专院校人才一百二十多人。2013年,学校定点布局,下两镇村校全部撤消,学生回中心小学读书,江口村小学作为村政治、经济、文化娱乐中心。


第二节 卫生

江口村卫生室的前身是十大队合作医疗站,70年代本村二社王平昌拜老中医先生岳勇星为师,艺成之后接管合作医疗站,并组织专业人员在学校周围开荒种药,既解决了用药难,又增加了经济效益,合作医疗办的有声有色,前来就诊治疗的人无计其数,得到了民众的好评,多次获得上级表彰奖励。

江口村一社有名老兽医徐明杰,医猪医牛有独特的技术,几十年来集兽医、预防、治疗一体的为本村及周边人民服务,深受百姓的好评。

 

第六章 文化 

文化站:

江口村的文化活动最盛时期是70年代,时任该村妇女主任马邦玉,与学校老师协同利用农闲组织读村青年男女排练节目。在节假日,全村开大会时将平常排练的话剧、快板、唱歌、跳舞等节目进行公演,广受欢迎。村还购买了锣鼓,哪家有红白喜事并组织专业人员庆贺。

王德宽:四社人,唢呐师,一代传人。

王德青:一社人,唢呐师,二代传人。

王洪俊:二社人,锣鼓师,一代传人。

王佐昌:二社人,锣鼓师,二代传人。

王体昌:二社人,锣鼓师,二代传人。

 

第七章 古迹遗址

钟山寺庙宇是江口村唯一保存基本完整的古代建筑,始建于清朝年间,至今三百多年了,52年土改时将部份房屋分给村民作民宅,64年破四旧,66年文化大革命所有佛像,雕塑被毁, 现在部份建筑以及亭台塔保存基本完好。

 

第八章 姓氏及人口状况 

第一节 姓氏

江口村主要有以下姓氏:王姓、周姓、冉姓、邓姓、徐姓、郑姓、苗姓。

本村目前有周姓、冉姓、郑姓提供族谱、历史资料,其余姓氏暂无历史资料。


第二节 高寿老人

本村9旬以上老人名单,具体出生月份不详。

王桂昌,男,二社人,退休教师。

本村8旬以上老人名单:

周绍兰,女,一社人

廖淑兰,女,一社人

陈友余,男,二社人

苗琼昌,女,二社人

王明昌,男,四社人

郑秀明,女,二社人

唐淑华,女,一社人

冉廷吉,男,三社人

冉廷富,男,三社人

毛常秀,女,三社人

苗碧昌,女,四社人

 

第九章 党政社团组织

一、历任党组织主要负责人及功勋:

土改时村长:世界杯荣华

第一任支书:王洪谷  大队长:邓少华、王丽昌

第二任支书:王洪文  大队长:王洪谷

第三任支书:冉桂均、周绪华

第四任支书:周绪华  大队长:郑升明 重建学校

第五任支书:郑声明  大队长:周华明 集资安装农电

第六任支书:冉开均  村长:郑声明 王久昌 王平昌 王强

分别担任:修建村道路、改建学校

第一书记:马平 支书:冉开均 村长:王强

硬化全村公路,整治病险塘库,全村脱贫,完善全村设施设备,村民改造土坯房,易地搬迁,建聚居点,基本实现小康。

 

第十章 名人

第一节 历史人物

1933年李先念、徐向前等老一辈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南江人民打土豪,分田地,建立川陕革命根据地,成立全国第二大苏区,在这期间,江口村人民积极投身于革命。

王涛:江口村王家塝人,中共地下党员,国民党军官是中国共产党潜入国民党内部的地下党员,为重庆解放作出了巨大贡献。

王洪尧:江口村王家塝人,中共党员,1933年参加红军,跟随毛主席走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并参加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身体多次负伤,解放后回家乡享晚年。

 

第二节 成功人士

王世昌:中共党员,江口村二社人,毕业于云南大学物理系,出国留学,获得博士学位,毕业后就职于冶金矿业部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院士,科学家。

郑斌:中共党员,江口村二社人,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曾先后到南非、意大利、沙牧阿拉伯等国留学,并获得博士后学位,现就业于陕西省国家某科研单位。

王洪远:中共党员,江口村一社人,解放后参加工作,曾担任长征乡党委书记,下两区工委主任,晚年退休。

潘良富:中共党员,江口村一社人,曾参军在陕西省某部担任连指导员,转业后,担任下两乡人武部部长、副乡长,晚年退休。

王云宗:中共党员,解放后参加工作,曾担任元潭乡党委副书记,下两区民政办主任,晚年退休。

王勇:中共党员,分别担任元潭乡乡长、平岗乡党委书记、东垭乡乡长、八庙乡党委书记、大河镇纪委委员、南江县司法局检检组长。

 

第十一章  民间传说 

江口村有很多民间传说,老幼皆知的钟山寺庙宇,传说在清朝年间两大姓人家择宅基地,分别请阴阳先生择地建宅,第一位来到钟山寺后山脚下,择地定向示为宝地,将随身所铜钱一枚,埋入土中作为标记。次日另一大姓人家请阴阳先生至处择地建宅,也来到同一地选中此地,将头上一支金簪插入土中,正好插在铜钱中间的方孔之中之向择地,不久从汉中乘轿来到大巴山的李姓和尚寻宝地建庙宇,传经诵佛,更看重此地,从此三家各不相让,经官府仲裁充分建寺庙。李姓和尚获胜后,四方化缘动土修建庙宇,数年后修缮完工,庙中厅、殿佛像一应俱全,招众弟拜佛诵经,每天香会节、庙会游人如织,热闹非凡。传说李和尚临终尊佛规,用柴火焚身升天成仙,骨灰由弟子建塔存放,至今保存完好。

 

第十二章 民风民俗 

第一节 节日

春节,传统习俗是农历腊月三十或二十九过大年,正月十四过小年,从腊月三十称为“除夕”,这一天中午叫团圆年,合家团聚,饮食最丰富,饭前先敬祖宗家神,午饭后打扫清洁,晚上围大炉旁观看“春节联欢晚会”,到十二点才睡,从第二天初一起叫春节,这几天要走亲戚拜年,各个亲戚盛宴富餐,老人要给小孩红包。


第二节 习俗

一、婚嫁习俗

古时候,婚礼内容丰富,程序复杂,仪式庄重。从选择配偶到正式结婚,大致分为六个部分,所谓“六礼”。

一、纳彩:男家请媒人去女家说亲

二、问名:男家请媒人去女家何女方姓名及生辰年月

三、纳吉:男之得吉兆后,备礼通知女方,决定缔结婚姻

四、纳征:又称“纳币”,男方以聘礼送给女方,女方一接受聘礼就宣告婚姻成立

五、择期:男家择定婚期,备礼告知女方。求其女方佳期。

六、亲迎:新郎亲去女方迎接。“六礼”始于奴隶社会,历代封建法典,都有类似六礼的规定,后来缔结婚姻时,男方付给女方一定的财物作为“聘礼”,就源自六礼中的纳礼与采征。六礼中男方付给女方的身价为主要特征,是归礼教中包办婚姻与买卖婚姻相结合的具体体现。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是古往今来的人之常情。在精神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我们应该废除“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等固有的观念,严格遵守《婚姻法》的规定,做到结婚自由,离婚自由,坚决反对买卖婚姻和包办婚姻。


二、寿礼

生日就是父忧母难之时,是母亲生你的日子,过生日就是让人们铭记母亲生你时所受的痛苦,要是对生你的母亲烧化纸钱,如写“袱子”就是“母难之期”。

其实,祝寿的真正含义在于:当年过花甲、儿女事毕,事业有成,一生功德已成定局,有的在过生日之时,还赠送寿匾,把寿星的功德风范渗透在寿匾中,由亲友把寿星的品格风范加以总结,让其后代人世代传承。

三、祭祀礼仪

丧葬祭祀:父亲临终时,子女应该守在身边,聆听遗言,称为送终,然后把死者抬到椅子上安坐,停止呼吸后送进堂屋,称作入“中堂”或叫“正寝”,当即鸣鞭炮、烧纸,曰“落气钱”,请人给死者美容净身,紧接着穿寿衣,寿衣为单数(夹衫一件为两件),多少不等,穿寿鞋,戴寿帽,用布或草纸掩面,于二十四小时后入棺。

布置灵堂,布告亲友,在灵柩前摆放供桌、放贡品、放灵位,点长明灯。孝氏轮班守灵,并接待参灵者。奔丧者进展前,要先衣鞭炮,死者的长子应穿孝服,包孝帕在门外迎接参灵的人。女丧,娘家亲破烂来吊丧者,称为“人主”,人主将至,先放鞭炮,孝氏列队出门,悲哀礼拜,跪接人主。“封棺”,亲子和子女一律审在灵柩前,死者若是女辈,要等家人来检查后才能盖棺,盖棺后,要请德高望重的文人,用新的笔点上朱砂或新红,口颂赞词赞语。并在棺木上写画吉利语言或图案,叫做“压邪”,讨个吉利。

祭奠:在死者上山前,举行悼念。祭奠时,灵堂内烛光长明,香烟缭绕,三牲祭供,请奏哀乐,以示“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的孝行。祭文与悼念是一个意思。祭文多用韵文,悼词多用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