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双庙村村史 - 南江县文化馆

今天是2024年05月05日 星期日

双庙村村史

来源:      发布时间:2018-1-5 10:07:53     点击率:2228

一、双庙村的来历

双庙顾名就是山顶有一庙子,一大老爷两个小老爷,大老爷名唤“玉皇大帝”,山下有一庙子遥相呼应,所以取名:双庙子。


二、村情概况

双庙村位于燕山乡南部东接高桥乡,南接下两镇老君村,西连赤溪镇,北接枇杷村、李寨村距离乡街道5公里,幅员面积6.5平方公里。全村设4个村民小组,共计323户1230人,村社干部5人,劳动力505个,外出务工370人,在家劳动力130人。建卡贫困户84户,329人,全村党员23人。

全村农林地面积3100亩,耕地1120亩,主要种植水稻,红苕,玉米,小麦,油菜,土豆及小杂粮。人均可经营农地0.9亩,林地1981亩,人均1.6亩。全村道路已形成一主四横的交通格局全程12.7公里。宽带网络逐步将覆盖全村,安全饮水普惠到户。改变了过去“靠天”吃饭,修建山坪塘12口,围水池40口,保障了基本农田的灌溉需求,达到了种养殖业双丰收。村容村貌大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双庙村是燕山乡8个行政村之一,地势平坦,交通方便。本村土质不平有沙土、黄土、红糯泥分布在二郎庙沟,杨家河,寨子河。小山丘一起一伏,山上松柏丛涌,绿草覆地,各种爬行动物,黄蛇,青蛇四脚蛇等,还有野猪、拱猪、野鸡、麻雀在山中穿行。全村百姓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经过世代的努力,美丽新村映入眼帘。2014年全村人均收入低于全县最低水平,被列为156个贫困村之一,计划于2017年全面脱贫。


三、历史沿革

双庙村原来属于达县地区,沙河二区管辖,解放初1952年旧制改革为燕山乡七村,1958年改为燕山公社,1998年撤区并乡改为燕山乡双庙村。


四、村内重大变革

1957年在陈德友大队长的带领下修建了木架瓦房教室两间及大队办公室,1962年大队长带领群众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向大自然“宣战”。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奋斗一个冬春修建了出水量32万方的水库及提灌站,打米加工房。各村民小组均修建了山坪塘保障灌溉和生活用水及三年两旱的自然条件。

1980年支书文代志会同村长赵德军共同努力全面落实土地生产责任制,自此土地落实到户,大力激发了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彻底解决了群众的温饱问题,结束了吃了上顿没下顿的艰苦日子。

2011年在国家政策资金的大力支持下修建了村委活动室,办公室,医务室,图书室,广播站。

2013年至2014年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人民群众积极配合,自筹部分资金硬化了通村道路。

2016年至2017年在党和国家扶贫政策的扶持下集中修建了新型农村住房,32户建卡贫困户现已全部搬迁入住。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奋斗,现如今双庙村旧貌换新颜,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县医保局挂联本村,对84户建卡贫困户大力扶持,时刻关心。多次下村入户指导产业发展帮助解决实际困难。人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大幅改善,人均收入较之以前大幅提高,人民幸福指数及获得感不断攀升。


五组织建设

第一任支部书记 陈德友(1957-1962)

第二任支部书记郭登义(1962-1974)

第三任支部书记文代志(1974-1989)

第四任支部书记赵德寿(1989-1995)

第五任支部书记苗发勇(1995-2004)

第六任支部书记刘伯举(2004-2005)

第七任支部书记杨清海(2005-2013)

第八任支部书记黄月宣(2013—今)


六、主要经济业态

主要种植水稻、小麦、玉米、油菜等该村土地肥瘦,深薄不均干旱缺水,经济效益低,目前全村仍以传统农业为主。改革开放后,男女青壮劳动力大多外出务工,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厦门、西安、成都等地。近几年,种植优质核桃500余亩,养牛大户钟顺国年收入10万余元。


七、村风民俗

改革开放前都靠肩挑背磨陈旧的生产方式,广种薄收。住的都是土胚房和茅草房。现在通过几代人的艰苦奋斗100%都住上了砖房或者购置了商品房,居住条件得到了基本保障,村内配套设施基本完善,满足了人民群众基本的物质文化生活。


八、社会事业发展

村委办公场所及设施设备更加完善逐步趋于现代化,村小学硬件设施齐全,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已完成,可满足全村人民基本医疗需求,村文化室现有各类图书1500余册面向全村免费开放,配备有各类问文体器材器具保障村民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丰富精神文化生活。


九、乡绅民贤

岳心广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解放后任铁道兵后勤部部长

毛盛位曾任县人民法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