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4年05月04日 星期六

信息发布

信息发布

专家观点 | 广场舞活动现状、使命担当与高质量发展——兼谈文化馆(站)对广场舞“有组织创新”

来源:      发布时间:2024-4-8 9:48:14     点击率:1816


摘要:广场舞是一项为中国民众喜闻乐见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参与者众多,政府一直多有扶持和规范。近年来,广场舞呈现出层次化、本土化、规范化发展态势,起到了很好的惠民作用。步入新时代,广场舞在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方面有了新的功能和使命担当。文化馆(站)在推动、引导、服务广场舞方面,具有显著的平台优势。群星奖扩容纳入广场舞后,各地文化馆以广场舞团队建设为抓手,通过总分馆服务体系提供专业辅导和业务支持,通过线上线下移动网络平台实现全程动态管理,通过广场舞团队入驻基层文化机构形成长效发展机制,通过完善广场舞团队、建设激励机制打造特色品牌,从而“有组织创新”推动广场舞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广场舞;群星奖;文化馆(站);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






一、引言



广场舞活动(以下简称“广场舞”)普及性广、关注度高、参与者众,是一项为广大百姓所喜闻乐见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在丰富城乡居民精神文化生活、推广全民艺术普及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党和政府一贯重视广场舞培育引导和规范,保障公共服务供给,引导多方参与。迈入新时代以来,广场舞与群众合唱、乡村村晚等项目被文化和旅游部纳入重点推进的群众文艺建设专项[1],纳入群星奖评奖范畴[2],上升到了新的高度,步入了新的轨道。


文化馆(站)作为城乡居民的终身美育学校,一直将广场舞纳入全民艺术普及和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内容,是推动、引导、服务广场舞的重要力量,在作品创作、团队培育、培训辅导、活动展示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群星奖扩容纳入广场舞以后,文化馆(站)可以更加充分发挥平台优势,以群众业余团队建设为突破口,开展“有组织创新”,推动广场舞高质量发展。





二、广场舞的发展现状与政策导向


广场舞包括排舞、有氧健身操、搏击操、啦啦操、健身腰鼓、健身秧歌等多种样式,近年来在全国蓬勃开展,国家有关部门也多有政策文件加以引导规范。为了全面了解我国广场舞发展现状,中国文化馆协会广场舞委员会在北京、内蒙古、河南、河北、重庆、贵州、海南、福建、上海、江苏等10余省(市、区)的部分城市发放了万余份调查问卷,对2019年至2020年全国广场舞发展现状进行了统计分析[3]


(一)广场舞的参与群体


从调研情况来看,2019至2020年期间,广场舞参与人群以中年人士居多。30岁以下的人占23.2%,30-50岁的占53.3%,50岁以上的占23.2%。究其原因,30-50岁的人基本是有稳定工作的人群或居家妇女,空闲时间较为固定和集中,闲暇时会选择一定的休闲方式充实生活。跳舞可缓解身心疲劳、展现优美舞姿,使人身心愉悦、充满自信,在强身健体的同时又达到了休闲娱乐的效果,还可增进邻里交流。但大部分年轻人对广场舞相对缓慢的节奏和简单的动作兴趣不高。


调研发现,广场舞参与者主要为女性,占总人数80%以上,男女人数差别悬殊,性别比例不协调,原因是绝大多数人认为跳舞是女性的运动。一方面,大多数女性确实较为偏好跳舞,也更倾向于相约参与广场舞并讨论动作。此外,女性相较于男性更在意相貌体重,参与广场舞有利于减肥塑型、强身健体。另一方面,客观上很多男性忙于工作或应酬,空闲或休闲时间相对较少,且他们的休闲娱乐方式大多集中于看电视、打扑克、打麻将、散步等,这使得参与广场舞的男性较少,性格较为腼腆的男性主动加入广场舞队伍的意愿就会更低。因而,参与广场舞的女性队伍不断壮大,有参与意愿的男性更加犹豫不决。


(二)广场舞的主要类型


调研发现,广场舞参与者所喜欢的舞蹈类型较为多样。其中民间舞蹈最受欢迎,占调查投票总数的31.25%;其次是健美操,占比26.92%;第三是有氧拉丁,占比18.75%;其他还有爵士、街舞等。由此可见,动作相对简单、重复性高的舞蹈,普遍更受欢迎。


面对疫情防控的特殊情况,湖北省群众遵守相关管理规定,积极参与广场舞,举办相关展演活动,甚至吸引了海外留学生参与。广场舞展演作品《扇舞峡江》中出现了孟加拉、加纳、洪都拉斯等7个国家10余位留学生的身影。因疫情留在中国期间,他们对与扇子舞融合的太极产生了浓厚兴趣,积极参加了相关的学习和展演活动,最终呈现的《扇舞峡江》展演作品刚柔并济、飘逸潇洒。据统计,湖北省参加各级广场舞展演活动的团队近3400支,参演群众超过8万人次,线上、线下观众逾500万人,给湖北大地带来了勃勃生机。


(三)广场舞的场地设施


近年来,参与广场舞的人数不断增加,活动场地的类型也越来越多元化,大致有如下几种类型:


一是较为大型的文化广场或公园绿地,这是广场舞开展最为集中的区域。这些地方的广场舞活动一般由群众自发组织,规模较大,组织也较为严密,成员大多为既有团队组织或周边社区的居民。一个广场在不同区域、不同时段各有多支团队,其使用的音响、服装等装备一般由所属团队自行配备或牵头购买,成员自愿缴纳一定费用。


二是社区文体小广场。这些地方的广场舞团队一般经社区居委会同意、受居委会管理,组织者一般是舞蹈队集体推选的专业人员,活动比较规范,队伍规模较大,其所使用的音响、服装等装备一般由社区提供,所有权归集体,活动费用来自成员缴纳和社区补贴。


三是各类室内活动场地。主要是各级文化馆(站)的舞蹈室、活动室、职工俱乐部、工人文化宫等。这类场地主要用于广场舞培训、展演和比赛,有时也用于日常活动。这些地方的广场舞团队一般由各级文化、体育、妇联、工会等部门负责管理,活动规范、制度健全,专业水平较高,相关活动多由挂靠部门的社会团体来组织。队伍的活动装备由所在公共场馆提供,开展活动所需费用一般由所属的社会团体负责落实。


(四)广场舞的政策导向


政府的扶持与引导是我国广场舞繁荣发展的关键要素。近年来,为促进广场舞健康、文明、有序开展,国家文化、体育等主管部门研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将广场舞的扶持、引导、规范、普及作为繁荣群众文化体育工作的重点任务。


2015年9月,为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原文化部、体育总局、民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四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引导广场舞活动健康开展的通知》,这是我国针对引导广场舞活动发布的第一份部委级政策指导性文件,提出要以活跃基层群众文化生活、提高公民身体素质和道德素质、促进基层社会和谐稳定为根本,以扶持、引导、规范为重点,同时要在引导、规范的前提下,培育一批扎根基层、综合素质较高、专兼职结合的广场舞工作队伍,推出一批具有文化内涵、审美品位和健身功能,便于群众接受的广场舞作品,培育一批具有导向性、示范性的广场舞品牌活动。2017年11月,国家体育总局印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广场舞健身活动的通知》,该文件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要求的重要文件,也是第二部专门的部委级政策指导性文件,旨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进一步规范广场舞健身活动,解决广场舞健身活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广场舞被纳入国家文化体育发展战略和行业规划。如国务院《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的指导意见》、原文化部《“十三五”时期繁荣群众文艺发展规划》等,都将广场舞作为大力发展的重点项目。


这些政策扶持和方向指引充分体现了国家对广场舞的高度重视,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和顶层设计,有利于将广场舞纳入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群众体育事业范畴,进一步加强对广场舞工作的组织领导。





三、广场舞的基本特征与惠民作用


广场舞具有自发性、集体性、娱乐性、灵活性、广泛性等特点,又具有强身健体、调节心理、提升美感的惠民作用,近些年来红遍大江南北,已成为我国人民群众最喜爱的文化娱乐方式之一。


(一)广场舞的基本特征


在国家政策扶持下,各地推出了一大批具有文化内涵、审美品位和健身功能,又便于群众接受的广场舞作品,形成了具有导向性、示范性的广场舞品牌。在广场舞蓬勃发展过程中,也呈现出一些基本特征。


1.广场舞的层次化发展

我国广场舞从2014年起在实践中逐渐分化为两大门类:一类是普及性广场舞,所有老百姓都能参与进来,起到健身、健心作用;后一类在推广基础上更注重审美价值、艺术价值,在全国进行展演,具有示范、引领作用。这是由广场舞参与者们的不同需求决定的。在尊重差异化基础上,两大门类齐抓共管,取得了较好效果,展演规模越来越大,广场舞审美水平越来越高,发展势态也越来越好。


针对这种发展情况,广场舞培训也分为不同的层次。基础层次是教会某些特定舞蹈,推广层次是对舞步、形体、节奏、表情等进行培训,更高层次则是对广场舞的音乐、编导等进行培训。老百姓可以根据不同需求自主选择。在培训过程中,还需注意规范参与者的广场舞行为,比如活动时间、场地选择、音响分贝等,逐渐建立起广场舞更加正面的形象。第十九届群星奖广场舞决赛参赛作品的演员涵盖面广、作品各具特色,上海广场舞作品《弄堂烟霞》中的阿姨们是上海市老年大学的“毕业生”,这支注册在徐汇的舞蹈团队由一群五六十岁的女性组成,举手投足间的眉目顾盼和曼妙身姿展现了上海这座城市中女性独特的精神气质。


2.广场舞的本土化创编

中央四部委印发的《关于引导广场舞活动健康开展的通知》,要求广泛开展原创作品征集评选等普及推广活动,引导基层群众结合地域、民族文化特色,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优秀文化资源创作符合群众审美品位的广场舞作品。


我国广场舞从第一届展演活动开始,每年在评分环节都强调“奖励原创”。这个“原创”不仅包括舞蹈动作,也包括舞蹈音乐等,各地也因此涌现出了很多以本地民情民俗、生产劳动为主题的广场舞作品。历届全国广场舞展演活动中,有80%的节目是老百姓原创舞蹈,不仅各具新意,在音乐或动作编排上也更为注重融合地域文化元素。例如,贵州省是一个拥有34个民族的省份,当地广场舞多与民族文化融合,很多民歌、山歌、民族舞蹈都成了广场舞素材,丰富了广场舞创编的参考资源。特别是苗族、布依族、侗族、彝族、仡佬族、水族、土家族民族文化丰厚,音乐舞蹈曲目众多,在当地文化馆(站)专业人员的指导下,成效显著地产生了一批地方民族风味浓郁的广场舞作品。


在传播地方特色文化基础上,如何把广场舞与非遗结合起来,也是这些年各地广场舞编导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如何传承与有效利用我国丰富的非遗资源,广场舞在这方面主动作为,将很多非遗元素运用到广场舞的编排与创作中,起到了良好效果。尤其是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广场舞展演活动中,改编自非遗项目的节目占90%以上,民歌、花鼓戏、吹打乐等走上舞台,让观众在轻快的舞步中潜移默化地熟悉了解当地的非遗文化。第十九届群星奖广场舞决赛参赛作品中有三分之一是与地方非遗项目结合的,如宁夏《塞上儿女心向党》、西藏《奋进新时代》、内蒙古《森林中的考考乐》等获奖作品,这些作品彰显地域文化,风格动感活泼,极具地方特色。


3.广场舞的规范化普及

近年来,各地广场舞工作管理部门通过统筹指导、规范各项制度流程,逐步推进广场舞有组织、有计划、成规模地走上品牌化发展之路。


一是活动场所合理使用。与城市社区的公共活动广场、文化场馆管理者达成协议,在规定时间内活动,不影响周围居民正常生活。二是活动队伍规范组织。各级文化主管部门以及文化馆(站)对辖区内的群众舞蹈队伍进行编制,提供专业指导和培训,并给予一定经费支持,建立档案,使活动队伍规范有序。三是活动流程规范科学。在各级各类比赛中,坚持专业评委和群众代表共同评审,现场打分、亮分、评奖,确保各类赛事活动公开、公平、公正。


有的地区还在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设立群众艺术培训点,组织专业师资向群众开展广场舞专业培训;对活动中涌现出的精品广场舞作品进行层层展演和推广;将文化名人、专业文化人士发展为文化志愿者和广场舞带头人,极大提升了广场舞整体水平,逐步向专业水准看齐。第十九届群星奖广场舞决赛中,广东参赛作品《湾区时代》的演员是非专业的基层教师,她们年龄在20岁左右,大多曾担任文艺志愿者,在广场上、桥底下、树荫里教过群众跳广场舞,因而更能深刻感受基层文艺发展的脉搏。


(二)广场舞的惠民作用


广场舞作为群众文化活动的一个鲜活切面,彰显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呈现出蓬勃向上、生机盎然的社会生活风貌。人民群众用动感的音乐歌唱美好生活,用欢快的舞步点赞时代发展,让主旋律更加响亮,正能量更加强劲。


1.群众自我参与

舞蹈是生活的反映,“民族民间舞蹈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有着最密切的血肉联系……它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陪伴着人们度过他整个人生。在人生旅程的各个关键时刻,从出生、成丁、劳动、宗教信仰、恋爱、结婚,直至老病、死亡、丧葬,在各式各样的习俗活动中,舞蹈几乎是不可或缺的内容”[4]


相比于看电视、听音乐、看演出等文娱方式,广场舞最大的特点是让群众成为舞台上真正的主角。广场舞灵活、开放、包容的姿态,包含着人们的参与渴望,承载着人们的创作热情,凝聚着人们共同的文化旨趣和情感诉求。广场舞以其浓烈、热闹的文化气质成为公园里、广场上的一道亮丽风景。无论伴着什么样的背景音乐,经典老歌抑或时尚劲曲,舞者们总能随着富有动感的音乐节拍欢快起舞。


作为发生于特定空间“广场”的舞蹈形态,与传统剧场舞蹈不同,广场舞具有演出场地开阔、参与人数众多等特点。广场舞演出主体多为非专业舞者,动作往往比较简单,规律性较强,以四肢摇摆为主,躯干大幅运动较少,便于群众掌握和参与。广场舞配乐往往选择大众熟知的“金曲”,节奏性较强,有规律地循环往复,保持一致节拍和鲜明节奏,很好地起到统一动作的作用,方便参与者跟学跟跳。


2.群众自我管理

初看上去整齐划一的广场舞,实际上极富多样性和包容性。首先表现为舞种类型的多元多样。在同一片广场上囊括了充满乡土气息的秧歌舞、扇子舞,展现传统文化魅力的汉唐舞、花灯舞,颇具异域风情的曳步舞、拉丁舞,以及更接近健身体操的健身舞、养生操等同台竞演,丰富的舞种类型和舞曲风格令人目不暇接。广场舞的包容性还突出体现在它可以动态地吸收各类音乐和舞蹈,不断进行迭代创新。与其说广场舞是各种风格的舞蹈,不如说它只是提取、化用了不同舞蹈最具辨识度的元素,为己所用地进行着改造与编排。于是,来源各异的多元音乐舞蹈元素在广场舞中汇集、融合,甚至同一支广场舞也可以综合运用多种不同舞种的动作语汇和表现手法,从而呈现出自成一体的独特气质。


这种独特舞蹈气质的形成,主要归因于群众的自我管理。从我舞我秀到胸怀宽广、广泛团结、广聚人才、普及推广、崇尚公益,广场舞的排演目的主要是自娱自乐、愉悦身心,它具有表演性,但不以表演为目标,没有观众喝彩也“照舞不误”。它之所以深受欢迎不是因为其技巧高超,而在于音乐舞蹈所释放出的热情和活力、真实与酣畅。因此,它不追求复杂的技术、精致的包装,只要能够热烈欢快地舞起来,都可以拿来为己所用。在大规模的参与和频繁的演出中,舞者们不断吸收、调适,通过持续动态的“微创新”,逐渐磨合出舒展顺滑、律动自如的动作模式,更新着广场舞的形态和面貌。


3.群众自我服务

广场舞音乐和动作技巧上的“低门槛”与其极高的群众参与度相辅相成,使得那些没有舞蹈专业背景的普通人获得了“闪亮登场”的机会,大家在动感节奏中载歌载舞、愉悦身心,尽情展示自我,成为大众文艺舞台上当仁不让的“明星”。普通群众深度介入广场舞创作和演出,从挑选音乐、编排动作,到搭配服饰、组织练习,每支广场舞都显示着舞者们的审美趣味,展现着舞者们的组织调度能力和团结互助的精神风貌。


在江苏大地,800万广场舞爱好者以“舞动江苏”的青春活力,抒发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装点着“强富美高”新江苏的壮丽画卷。基层团队以“以舞会友,展现自我,健康快乐,精彩人生”为原则,不断提高群众的参与度。群众普遍反映,参加广场舞活动让他们跳出了健康、跳出了快乐、跳出了青春,做到了“四个转变”——从单调健身到载歌载舞,从孤独空巢到心理健康,从迷恋牌桌到群舞广场,从疾病缠身到身心健康,群众的生活因此更加充实和美好。





四、高质量发展指引下的广场舞使命担当


步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广场舞也要“统筹考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和多样化文化需求,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优质服务转变,实现标准化和个性化服务的有机统一”[5],迈向高质量发展之路。


(一)高质量发展政策的新要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要求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随后,高质量发展要求延及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所有领域,我国全面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党的二十大报告旗帜鲜明地指出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就是实现高质量发展。


近期国家层面出台的各类文化发展规划中,无论是中办国办发布的《“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还是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文旅部等中央三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及文旅部专项发布的《“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都将广场舞作为重点专项纳入,要求加大对广场舞团队的扶持引导力度,在歌舞编排、骨干培训、器材配备上提供服务保障;要求每年围绕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活动,举办全国广场舞活动,带动各地广泛开展主题性广场舞活动;要求依托行业组织和社会力量,征集推出一批“广场舞带头人”“优秀广场舞团队”“群众最喜爱的广场舞”“最受欢迎的广场舞曲”,健全支持广场舞活动开展的长效机制。


特别是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首次写入了广场舞内容,要求“整合文化惠民活动资源,支持农民自发组织开展村歌、‘村晚’、广场舞、趣味运动会等体现农耕农趣农味的文化体育活动”,广场舞地位日益提升。


(二)广场舞的新功能、新使命


广场舞是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形式,也是我国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群体性活动,是展示人民群众丰衣足食和精神风貌的重要方式,也是城乡文化特色和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标志。


在高质量发展指引下,广场舞有了新的功能和责任。在树立正面形象的同时,广场舞发展理应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进一步推进精品创作,提升活动品质,不断扩大覆盖面、提升实效性;成为人民群众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时代典型;成为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重要载体;积极作为,推动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促进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


在高质量发展指引下,广场舞有了新的使命担当。一是承担讴歌伟大时代的重要责任。广场舞精品创作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把提高质量作为群众文艺作品的生命线,推动各门类广场舞的精品创作,精准把握广场舞的特点和规律,组织开展重要主题创作,展现百姓生活,表达人民心声,抒写伟大时代。二是承担弘扬优秀地方文化的重要责任。广场舞要与本地独特的文化、地理、经济、社会等相结合,作为创编源泉和重要内容,组织开展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资源的搜集、整理、保护和利用,协助开展非遗保护。三是承担全民艺术普及的重要责任。全国有近2亿人参与广场舞,是推动全民艺术普及的重要途径和方式[6],应在广场舞活动中积极开展全民艺术知识普及、欣赏普及、技能普及、活动普及。四是向年轻人群体推广和倾斜。年轻人是社会主流群体,要针对性地提供资源和服务。可以探索将“街舞”等年轻人喜爱的广场活动纳入广场舞扶持范畴,注重协作性、艺术性、思想性引领,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社会教育职能,滋养精神生活,引领正确发展方向。





五、文化馆(站)推动、引导、服务广场舞发展


文化馆(站)是向社会公众开放、主要承担全民艺术普及和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功能、开展社会教育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是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组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文化阵地[7],在推动、引导、服务广场舞发展方面拥有强大的组织优势。广场舞纳入群星奖评审范畴,又为文化馆(站)指明了努力方向。


(一)文化馆(站)推动广场舞发展的平台优势


近年来,文化馆(站)按照政策要求,为广场舞发展提供了精品创作、团队组织、辅导培训、引导扶持等全方位保障,平台优势显著,取得了巨大成绩。


一是推动优秀广场舞作品创作。文化馆(站)把广场舞编创工作纳入到全民艺术普及业务工作中,创作了一大批内容积极向上,时代性强、特色鲜明的示范性广场舞作品,保障了广场舞质量和水平。


二是搭建广场舞展演平台。文化馆(站)因地制宜,策划开展内容丰富的广场舞活动,成功培育了一支支高水平广场舞团队,活跃在城乡各地。近几年受疫情影响,网络直录播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迅速兴起,创新打造的各广场舞云上展演平台让广场舞更加普及和深入人心。


三是建立广场舞普及推广服务体系。各地文化馆(站)建立总分馆服务体系,探索整合全域师资培训力量和场所空间资源,深入基层开展广场舞指导和培训,打造普及推广服务体系。


四是构建科学发展制度。各地文化馆(站)先行先试,不断总结提炼广场舞管理办法,形成活动准则或文明公约,以制度化建设推动广场舞的规范化、常态化、科学化发展。


五是融入乡村振兴发展战略。文化馆(站)组织创编,将本土文化资源融入广场舞进行普及推广。通过广场舞巡回展示、惠民文化演出,内化为群众精神力量,外化为乡村和谐繁荣,促进乡风乡貌提升,也进一步优化了乡村旅游、营商环境,助力乡村振兴。


(二)广场舞纳入群星奖后文化馆(站)新的工作方向


2022年5月,文化和旅游部报请中宣部批准,将广场舞纳入群星奖评奖范围。2022年8月,第十九届群星奖广场舞决赛在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举行。2022年9月,北京、山西、内蒙古、西藏、宁夏报送的5项广场舞作品荣获第十九届群星奖[8]


群星奖是为繁荣群众文艺创作、推出优秀群众文艺作品、促进群众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提升群众文化艺术素养、激发全民文化创造活力而设立的国家文化艺术政府奖,群星奖将广场舞纳入评奖范围,正式向广大群众敞开大门,也就是将广场舞纳入主流文化范式,突出反映了党和政府“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支持和推广直接为基层老百姓服务的文艺活动。同时,也对广场舞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通过群星奖评奖的导向作用,切实繁荣群众文化艺术活动。


文化馆(站)作为重要的公共文化机构,有场地、有师资、有体系,也有责任、有使命、有能力以组织的力量推动广场舞的创新发展。在群星奖文艺评审的价值导向下,文化馆(站)在先前对群众自发的广场舞进行扶持、引导、规范的基础上,通过“有组织创新”,推进精品创作,培育品牌团队,让广场舞水平跃上新台阶。在“有组织创新”进程中,应当始终牢记使命任务,讴歌新时代,促进民族团结;立足地方文化,加强思想性引领,全面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艺术性、欣赏性和文化润民、美育功能,以广场舞示范引领群众文化活动广泛开展。


要注意把握广场舞自娱性和表演性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和群众在一起,活跃在第一线”的优势,创作出既有生活气息又有新鲜感,既易教又易推广的广场舞作品。“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不同的地理环境,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不同的文化历史背景,不同的生活习惯、思想意识和审美需求,造就了我国各民族传统民间舞蹈形式丰富、品种繁多的显著特色,呈现出各具风采的个性。要鼓励广大群众创编具有本土特色的广场舞以增强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同时,地域性和民族性也是宣传本土文化的一张靓丽名片,这些与当地群众生活习俗、劳作方式相关的由不同民族创造的舞蹈形象的差异性,更加能够反映出各民族舞蹈不同的审美意识,表现出当地群众的智慧和创造力。这些最接地气的、最具本土特色的作品,才算得上是真正的广场舞佳作。





六、以广场舞团队建设为抓手,“有组织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


广场舞由一支支群众业余队伍组织开展,团队是广场舞的灵魂和主体。广场舞团队的规模壮大,造就了广场舞的繁荣发展;广场舞团队的品质提升,造就了广场舞的高质量发展。因此,文化馆(站)应当以平台体系汇聚资源,以组织力量联结群众文艺骨干、文艺爱好者和城乡居民,通过“有组织创新”,进行专业化、规范化、系统化整合,组建、培育、发展有地方特色的广场舞团队。打造精品,擦亮品牌,是推动广场舞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


(一)纳入文化馆总分馆制,提供专业辅导和业务支持


广场舞团队发展迅速,数量众多、门类众多,但是基层文化专业干部数量有限,专业能力有限,两者之间的矛盾导致了广场舞团队繁荣发展的瓶颈。并且,广场舞团队成员多是民间业余文艺爱好者,中老年群体和女性占比大,在编排节目上容易缺乏创新、生搬硬套;在活动形式上比较单一,思想性与观赏性不强;在团队建设上缺乏经验、目标不清。有鉴于此,应当将广场舞团队的专业辅导和业务支持工作纳入到文化馆总分馆服务体系加以统筹建设,让文化馆公益性、专业化的全面业务辅导培训覆盖所有广场舞团队。


文化馆(站)统筹整合县域内群众文化艺术资源,构建多门类专业培训师资库。拓宽师资来源,包括但不限于以下途径:一是文化馆(站)系统内的业务干部;二是专业院团业务干部;三是社会艺术培训机构专业师资;四是高校、职校艺术专业师生;五是具有文艺特长的文化能人、退休教师等。


建立广场舞团队辅导培训的“菜单”“点单”配送平台。广场舞团队可根据自身需要在平台上点单,文化馆(站)综合考虑师资力量、地理位置、专业对口等因素,调配最合适的人员前往并提供专业辅导及其他业务支持。师资配送所产生的成本和费用应纳入总分馆服务体系统筹解决,可以纳入文化系统业务干部的日常工作、专业院团的下乡工作任务、社会专业人士志愿服务范畴,也可以纳入政府采购社会服务的资源库。无论方式如何,广场舞团队应接受公益性的专业辅导培训和全面的业务支持。


(二)构建线上线下移动网络平台,实现全程动态管理


广场舞团队数量众多、分布广泛,常态化建设缺乏有效监管,惠民服务效果难以及时掌握。因此,可以依托文化馆总分馆体系的管理网络支撑平台,或者区域性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综合平台,构建广场舞团队建设管理系统,通过移动网络平台实行全程动态化管理。


在管理系统内,为每一支广场舞团队建立唯一账号,录入团队名称、发起负责人、艺术门类、入驻场地、人员组成等基本信息。广场舞团队在常态化开展活动时,可以用手机拍照定位,记录活动的实时场景,如舞台搭建情况、团员演出情况、观众参与情况等,以便捷的操作将相关信息报送至管理系统,为活动实时“打卡”。每场活动的打卡情况累积起来就是广场舞团队建设发展的“痕迹”,可以由管理系统自动记录并生成台账。


移动网络平台还可以面向观众实时开放,提供评价反馈入口,对广场舞团队的现场活动进行点评打分,实现线上线下的互动。每场活动的打分情况汇总起来就是公众满意度的直接量化依据,可以作为广场舞团队服务绩效评价的重要依据。


依托移动网络平台,还可以掌握区域内所有广场舞团队活动的实时状态,了解各团队在某一时期或某个阶段内的活跃程度,依托大数据提供分析报告,及时预警各类情况。还可以定位到每一支广场舞团队,合理介入,精准施策,全面支持。


(三)深入推进广场舞团队入驻制度,形成长效发展机制


广场舞团队入驻文化馆(站),特别是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是群众文化活动工作的一大创新。广场舞团队有了“娘家”,有了长期的排练场地和展演舞台;基层文化机构更加有“活力”,拥有了一支能够进行日常管理和服务供的群众队伍。无论是广场舞团队建设,还是基层文化机构建设,都会从中受益,相得益彰。


一是加强广场舞团队入驻基层文化机构后的行为规范建设。如接受机构管理人员指导,配合做好管理工作;爱护场地设施设备,不私接乱拉电源电线;做好公共安全防护工作,维护公共卫生;活动内容健康向上,反映时代精神,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是加强入驻机构对所入驻广场舞团队的服务工作。如按时对广场舞团队开放场地,不收取任何费用;定期检查舞台设施、消防设施,及时更换过期设备,配齐必要设备;做好保洁服务、演出安保等支持工作。


(四)完善广场舞团队建设激励机制,打造特色品牌


广场舞团队是具有一定专业能力且品质有所保证的群体性业余文化团队,要依托地域特色,围绕主题,加强特色品牌节目和文化活动的打造,不断丰富广场舞团队的文化内涵,塑造“百花齐放”的群众文化活动局面。因此,需要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引导和鼓励广场舞团队依托地方文化资源,专业化成长,形成“一团一品、一村一韵”的良好局面,成为公共文化服务品质化供给的有力保证。


一是建立广场舞团队星级评定机制。建立广场舞团队星级评定评选方案,指导广场舞团队自主、健康、有序发展,根据实际情况,从团队建设、制度建设、驻地建设、活动开展、团队荣誉等多个方面对广场舞团队进行考核评分,确定不同星级。星级评定工作应定期举行,广场舞团队的星级可根据实际发展动态调整,并建有退出机制。根据星级不同,对广场舞团队给予不同等级的奖补,以及其他发展机会。


二是建立完善广场舞团队走亲、巡演、展演等交流机制。依托文化馆总分馆体系、农民文化节、乡村“村晚”等平台和渠道,为广场舞团队提供展演舞台和机会,在服务实践中不断提升能力,塑造品牌文化活动,扩大影响力。


三是建立政府采购广场舞团队服务机制。发展成熟的广场舞团队可以独立注册成为文化类社会组织,纳入政府采购文化惠民服务的范畴。





七、结语


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是文化馆(站)的目标追求。面对风生水起、红红火火的广场舞热潮,培育一批扎根基层、综合素质较高、专兼职结合的广场舞工作队伍;推出一批具有文化内涵、审美品位和健身功能,便于群众接受的广场舞作品;培育一批具有导向性、示范性的广场舞品牌活动;实现城乡基层广场舞活动健康、文明、有序开展,是文化馆(站)的职责和任务所在,也是切实推动和促进广场舞优化、改善活动现状,明确时代责任和使命担当,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


以团队建设为抓手,充分发挥文化馆(站)平台体系优势,推动“有组织创新”的广场舞高质量发展,可以显著提高人民群众的参与度、感受度和满意度,引导百姓舞出新生活的美丽,舞出新时代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