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非遗保护 - 南江县文化馆

今天是2024年03月29日 星期五

镇情概况

南江县赶场镇位于四川省南江县东北部,东邻红岩乡,西靠南江镇,南抵关路乡,北依贵民乡,幅员面积103.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2万亩,退耕还林面积4800亩,辖13个村,67个村民小组,1个街道居委会,总人口18561人,其中农业人口16919人,劳动力资源7950个。驻地赶场溪,距县城21公里。赶场镇地域东西窄,南北宽,西北部凸起,地势北部高,东、西、南三面低,海拔高度410米至1500余米不等,主要山峰寨子山,海拔1516.9米。主要河流明江,发源于贵民铁船山南麓木竹垭,故又称南坡河,最大流量为435.7立方米/秒,最小流量为0.528立方米/秒。森林覆盖率达80%。地下富含煤、铁、铅锌等矿产资源。


历史沿革

赶场人文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巴蜀辖地有一定名气的地域之一。因一方之地,历史记载甚少,故远久史料尚待考证,据《南江县志》记载,这里有宋窑出土的西汉时期的“五铢”“货泉”“大布”等钱币。清康熙年间南江(时称难江县)知县王经芝就距现赶场镇场镇沿明江河上行6公里的小巫峡风景区作有《小巫峡赋》,颂扬其秀美壮观之景也。

赶场始称赶场溪,地理位置独特,风水名胜。由五大雄伟山脉聚首于明江养生潭畔,称“五马奔槽”之地,场镇建于“大鹏展翅”山脉头部平凹之处。赶场溪得名始于明代,是有几户农家在现九女路、大河街处相继散建住宅,在以农耕为主之闲,兼做微小生意。居住在山里的农户开始与这些人群接触,进行生活所需的币物交换。清道光年间,场镇集中于现大、小河街,人们早已形成了称之为“赶场”(赶集)的习惯,赶场由此得名。且场镇处于五山四水(河、溪)交汇地,场镇居民靠拣水使用,故按人们习惯口语“赶场溪”,称赶场为“赶场溪”,场镇周围古建筑均由民间善家捐资,民间精艺匠人修建。有跨小河街风格别致的石拱桥称“复兴桥”一座,至今为赶场人口流动的主要通道。有宏伟壮观分正殿、左右殿、戏楼四合建筑的“洪济宫”(已毁),有“关帝庙”(已毁),“文昌宫”(已毁)等。

道光7年(1821),南江县(时称难江县)建制崇清、长赤、吴垭3个乡共辖49个场,赶场隶属崇清乡,名为赶场溪场。

宣统2年(1910),南江县废了乡49个场,设9个辖区51个场,赶场溪隶属县第二管辖区内场,设客长办理地方事务,维持地方秩序。

1933年-1935年4月(民国22年至24年3月),南江属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川陕省辖县,县辖9区36乡,赶场隶属南江第五区,建制为赶场溪乡。

民国24年(1935年),国民政府公布《分区置署办法大纲》,南江县变制为3区30联保309保2897甲,第一区署设赶场溪,赶场乡变制为官溪联保,辖13保129甲。

民国29年(1940年),根据国民政府颁布的《各县级组织纲要》规定,废除联保制。南江全县划分为3区16乡(镇)200保1888甲,第一区署设赶场溪,时官溪乡联保更名为官溪乡,此建制至1949年2月南江全县解放为止。仍沿用民国末年的乡保制,官溪乡(今赶场镇)共辖13保。

1950年12月4日,废除保甲制,改保为村,改甲为组。结合清匪反霸,减租退押运动进行民主建政,调整县乡界域,到1951年6月,南江共划分为8区一镇30乡,设立区人民政府,赶场列为南江县第7区人民政府,沿所设现赶场镇街道大河街农贸市场。时赶场乡由官溪乡复名为赶场乡,辖5个村43个村民组,时在现赶场镇辖内塘坊坝设塘坊乡。

1956年2月,南江县实行撤、并、增划分区辖。赶场区由南江县第7人民政府更名为赶场区人民政府,辖赶场乡、蔡家乡(今并于赶场镇的原旭光乡)、官禄、民主、黑岩、官田、桥亭7乡。废塘坊乡并赶场乡,辖10个村。

1958年9月,在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实行人民公社建制。赶场乡更名为赶场人民公社,村更名为大队,组更名为生产队。

1966年12月,在“文化大革命”的“破四旧”中,搞地名“一片红”,赶场区政府更名为建设区革命领导小组,赶场人民公社更名为建设人民公社。

1980年至1982年,根据国务院和省、地、县的规定,进行地名普查,本着尊重历史,保持地名稳定,反映地理特征及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成就的原貌,对区、乡、大队、生产队进行命名和更名,使之达到标准化,规范化。1982年,根据《中华人民共国宪法》规定,县以下行政建制为区、乡、村、组,区是县人民政府的派出机关(改区政府为区公所),乡是基层政权机关,村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组是居民集体组织单位。1984年改人民公社为乡,改大队为村,改生产队为组,到1985年底,南江县共设10区1镇73乡,赶场区共设7乡41村。赶场乡设10个村44个村民组。自此,赶场乡为标准命名,辖10个标准命名分别是:鹿角垭村(原1大队)、中江村(原2大队)、白梁村(原3大队)、井坝村(原4大队)、石龙村(原5大队)、长坝村(原6大队)、白马村(原7大队)、梁坪村(原8大队)、齐坪村(原9大队)、西坝村(原10大队)。

2005年,行政建制改革,撤区并乡,撤销赶场区公所,赶场乡建制为赶场镇,撤销旭光乡并将所辖的川心村、金骡村、柳池村共3个村并于赶场镇。赶场镇沿所由原址迁至原赶场区公所至今(2017年)。


地理资源状况

赶场镇年平均气温17.5℃,年均降雨量1000mm,无霜期达到280天,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四季雨量充沛、气候宜人,有以煤炭、建材、陶制品为主的乡镇企业。农业主产水稻、小麦、玉米,兼产薯类、油菜子。特产白蜡、蜂蜜。养殖业以生猪、山羊、鹿为主。小巫峡河段产珍稀鱼类——中华裂腹鱼(当地称洋鱼)。


村内重大事件

赶场,川陕革命根据地之。

1933年2月,蒋介石任命田颂尧为川陕边区“剿匪”(指中共为共匪),督办,集38个团4万多兵力向红军刚建立的通、南、巴苏区进攻,企图强占长赤、南江地区,切断红四方面军退往陕南战略要地的道路,并策动地方反动武装袭击乡、村苏维埃政权。红四方面军面临十倍之敌,采取“紧缩阵地”、“隐蔽防御”“伺机反攻歼敌”之战略方针严阵以待。赶场溪苏维埃大力发动辖内民众,组织地方武装,掩护红军,运送战略物资等,配合红军于6月全部粉碎田颂尧“三路围攻”之企图。时年7月,蒋介石委任刘湘就任“四川剿匪总司令”,纠集川军110余团20多万兵力,分六路向川陕苏区进攻。赶场溪乡村苏维埃同通南巴人民一样,同仇敌忾,发动和扩大地方武装,游击队、童子团,支援红军防御隐蔽与攻敌。1934年8月,方面军总部宣布攻敌时机成熟,号召“全军坚决战斗,消灭敌人”。在徐向前、李先念的指挥下,9月17日,红31军所属部队官兵在赶场溪苏维埃所辖的天池子,鹿角垭,增子垭与敌激烈战斗,至敌人败退于油坊沟(现明月村辖地),歼敌一个旅。据《南江县志》记载,本次川陕苏区红军大部队全面反攻,共歼敌6万多人,打散敌官兵2万多人,缴获各类长短枪支3万余支,各口径炮100门,击落敌机一架,打垮了国民党刘湘所部精锐嚣张气焰,威慑了地方反动势力,壮扩了人民地方武装设备,巩固了乡、村苏维埃政权。1935年4月,红四方面军响应党中央北上抗日号召,全部撤出川陕苏区。


全川首例实弹军事演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百废待兴,百业待创,1958年根据国家“大办民兵师”的号召,以人民公社为单位,把年满16岁至50岁的男女公民组织在民兵之内,氛围民兵大队,村为中队,组为小队,实行全民皆兵。每年15天组织机干民兵(20-30岁男性青年)进行列队、射击、刺杀、投弹训练。60年代末为落实毛泽东主席“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指示,加强军队作战能力,提高民兵素质。成都军区调集人民解放军在赶场镇白梁村由邓家湾向亮垭子山峰进攻进行实弹演习。赶场部分基干民兵组队参演,多门迫击炮向攻击目标发射炮弹若干,参演官兵及民兵持步枪、机枪、手榴弹等武器向攻击目标冲锋陷阵,其枪声、杀声响彻山川,观演干群和参演民兵亲眼目睹了我军英勇善战、战无不胜的气概,加强了民兵国防认识教育。


惊动全国的特大泥石流

1974年8月中旬起,赶场区辖内昼夜交替连降小、中雨长达20多天。9月14日9时,旭光乡白门垭处的一个组,从海拔1650米处飞速滑到海拔750米的赶场乡齐坪村地处低洼的一个组,死亡159人,伤8人,毁灭房屋117间,田、地829亩,滑坡大雨如注,巨响如雷,乱石飞溅,一片红流飞泻而下,昌起了石灰状烟雾,其冲击波致左右下未被掩埋处树倒房损,民众不知其现象何故,称“走龙”。时任达县地委书记李香山率有关部门专家乘直升飞机停流坝乡后,同赶场区乡领导一道乘船强渡明江洪流,赶赴现场抢险救灾,安抚群众,稳定人心。经专家认定,该滑坡泥石流速度17米/秒,体纵长1000米,横宽350米,体积约700万立方米,粘性土占50%,块碎石占25%,,巨石占25%,堆积体面积9.5万平方米,沟坡堆积面积70万平方米,一次性堆积总量在1000万立方米。滑坡形成一个长760米,面积24.8万平方米,总体积995.4万立方米。同时形成永久性水潭(堰塞湖),1992年赶场人民公社决定对泥石流堆积坝进行了改造,成立专业队,时经2年,动用劳动力2.6万多个,建成良地良田共300多亩。


温家宝总理视察西坝村

2001年3月17日,风和日丽,桃花盛开。温家宝总理刚刚结束参加全国人大会议的第二天,来到西坝村视察,总理在村小学下车后,酒桶欢迎总理村支部书记杨家荣和群众边走边看边问,在农户杜秀才家通部分群众座谈,询问了家庭多少人,几个劳动力,经营的项目,收入状况,一年交多少税费,还查看了农户负担卡。当汇报到村引进业主建立苗圃基地,总理还细看了签订的协议并逐条大声读了一遍,十分高兴地说:“这份协议不是你们起草的,把开发大西北都写进去了,我猜的对不对”,引起一阵欢笑,座谈会结束后,同大家合影留念,历史两个多小时才高兴离去。

总理视察,全村干群受到极大鼓舞,至今人们不时喜谈当时的场景,总理视察后两年,农民负担全免,还领补贴,短短十多年,家家住上平顶房,出门摩托车、小车逮捕,家里生活设施,城市人有的,农户都不缺,一部分农民还外出旅游,坐火车。乘飞机,观圣境、看大海,想去就去。


组织建设

党委书记 唐家恩(1955-1974)

党委书记 龚维涛(1974-1980)

党委书记 王国学(1980-1983)

党委书记 岳丰华(1983-1985)

党委书记 乐应甫(1985-1986)

党委书记 岳开文(1986-1995)

党委书记 徐道尹(1995-1998)

党委书记 黄显文(1998-2000)

党委书记 岳开文(2000-2000)

党委书记 付道永(2001-2005)

党委书记 吴宗勇(2006-2010)

党委书记 赵北平(2010-2011)

党委书记 王  曙(2011-2014)

党委书记 何  波(2014-2016)

党委书记 蔡  升(2016-2016)

党委书记 陈科颖(2017至今)


镇内主要姓氏

张姓为镇内第一大姓,约占12.6%,岳姓约占9%,其余主要姓氏有李、刘、杜、吴、杨、黄、王、何、袁、胡、万等。


主要交通道路

南江县至通江县道路(双江线)横穿赶场而过,是赶场镇的主要道路,沿途经过鹿角垭村、中江村、井坝村、长坝村、白马村、梁坪村。赶场镇下辖13个村都已通同村公路,除石龙村外所有村通村公路均已硬化。


主要经济业态

共和国的诞生,废除了几千年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的社会制度,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劳动人民成为了国家的主人。大山深处的赶场镇,社会经济运行在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的历史轨迹上。

1954年秋,全乡所有的农户,江土改时分得的耕地面积,以及耕牛加入了组建的农业合作社,实行“土二老八”的分配形式。1955年秋,全乡所有的初级农业合作社一齐转入高级农业合作社。所谓高级,取消了土地不参加分配,合作化运动彻底废除了土地私有制,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按劳分配制度。合作社统一组织生产,克服一家一户想办办不成的事,全乡所有的农业社普片开展了农田水利建设,每个社都新造了一定面积的水库、梯田,建起了一批山坪塘、堰,粮食生产逐年递增,农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

1958年在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指引下,秋季一跃,步入人民公社,为体现人民公社“一大二公”的性质,在同一时间,全乡男女老少,按公社规划安排的大食堂吃饭,那段时间,炊烟只能在食堂中有,葱花只能集体种,食堂之初,敞开肚皮吃饱饭,半年左右,食堂的粮仓见底,青黄不接,靠吃国家救济粮,赶场多数食堂都安排专人到百里外的大河区内,国家原库存在农村的国库粮去运粮下锅,自此实行按人定量,称粮下锅,三顿稀饭吃不饱,天天野菜野粮离不了,维持到1961年夏秋,出现浮肿的人各家都有。

在大跃进的浪潮下,1958年秋,全民大办钢铁,口号是“超英赶美”,赶场在转角堂筑起几座炼铁土高炉,在鹿角垭元山坪、齐坪村的矿子一带采挖品位极低的褐铁矿,在全乡大小山头砍树烧黑棒槌(木炭半成品)供炼铁燃料。全乡上千人投入大办钢铁战斗,高炉缺矿时还要调(除孕妇外)大批劳力连夜抢运矿石和燃料,四山到处硝烟,路上背运队伍川流不息,只要高炉能出铁就是胜利。炼出的铁坯人力云不出,赶场明江河上还开创出了航运,用小木船运铁的先例。

在大办食堂、大办钢铁的三四年间,人民公社用“一大二公”统筹全局,没有明确的独立核算单位;没有明确的分配制度;没有家庭和个人的经营活动,农业生产严重萎缩,生活物资严重短缺,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1962年,在“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实施中,人民公社以大队为核算单位,改为以生产队为基础,固定了人口、耕地面积、山林界畔为核心的“四固定”,以生产队为独立核算单位的体制,运行了近二十年。在成历史阶段中,还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割资本主义尾巴”、“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一度时间生产、生活秩序收到严重干扰。在近而时间的历史进程中,尽管受到文革的严重影响,全乡的生产力水平还是有所提高,农业生产和农民的生活水平还是在缓慢地增长,水利设施,沿明江河流修建了17处水轮泵提灌站,村村购置了柴油机,流动抽水设备,新建了井坝等三座小一型水库,新建、扩建、扩容、加固了一批山坪塘,延伸了部分石河埝,保荒面积逐年增加,每个生产队都投入了大量劳动力,改造出了一批稳产、高产农田(时称大寨田),农业新技普遍推广,在以粮为纲的同时,每个队都建立了多种经营专业小组,刀耕火种,广种薄收的局面有所改变,大多数生产队在完成国家征购任务后,在保证最低口粮(原粮)360斤以上,一部分生产队还留有集体储备粮,大多数农户的生活水平基本稳定或提高,乡内修起一条过境公路,全乡投劳集资,在水车坝建起装机容量十五个千瓦的水电站,赶场街道照起了电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取消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延用了三十多年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步转移到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农村经济建设每年快速发展。

1980年中央决定,农村农业全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得到广大农民积极拥护,就那么几个会议,几个晚上的社员讨论,耕地、林地全部承包到户的方案形成,很快实地划定到户,全乡无一个生产队和一户农民掉队,对落实中央决定,速度之快,前所未有。土地承包到户后,各家种什么、种多少,完全由农户自主决定,没有任何干预,农民种庄稼那种舒心劲,对地内出黄金的品味,表露在他们的笑脸上,流露在人们的交谈中,表现在田间地头的生产干劲中。承包到户,农户之间的庄稼田挨田地挨地,谁家的庄稼产量高,一目了然,互相学习,自然而然,获得农业先进技术成为一种渴望。八十年代,全县推广的水稻、玉米、油菜等杂交品种,年年抢购一空。水稻两段育秧,宽窄行条栽,旱作农业推行“麦、玉、苕、芋、玉、苕”、“25:25或3:3对开”,带状种植,玉米育苗移栽等新技术,一两年就普及到家家户户,复种指数面积不断扩大,良田到处可见,短短几年之间粮站装不下,市场卖不出,买粮难成为农民的一块心病,八九十年代,家有存粮四五千斤比比皆是。粮油在连续多年丰收的同时,银花、桑蚕、核桃、水果等具有地方特色的多经济作物面积、产量。产值稚年增加,除桑蚕因市场变化,放弃种植外,其余产品仍是全乡增收项目。

林业生产,自荒山林地承包到户后,很快得到恢复性发展,加之退耕还林、天保工程的扶持政策,造速生丰产林,全乡森林覆盖率由80年代  %到2010年上升到  %,农户对林地普遍进行了一轮保护性间伐,林业收入是几十年前所未有。现在你站在赶场任何地方,横看、顺看都是满目青山。林业已成为年年增值,永续利用的绿色银行。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城乡二元结构不断打破,封闭观念的转变,比较效益的凸显,农民逐步看到了走出山门,进城务工致富的希望,从九十年代中后期一批又一批青壮劳力奔向全国各大城市,常年务工,后来由单身变为夫妻同往,全家关门上锁,弃农务工,相当一部分人融入了城市,扎根立业,变成百万、千万富翁,全乡外出务工是多数农户的主业,挣回丰厚的现金,盖起来别墅式小洋楼、平顶房,改变住房无一漏户。盖了房子购摩托、买小车又是农民的新行动,许多农户还购置了小型农业机械,耕田不用牛成为现实。

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比较效益,促结构必然调整。2001年西坝村五个社出租土地200多亩,兴办苗圃基地,稳步发展十多年的辐射作用,现全乡有七个村流转土地面积2000多亩,引进业主11个,兴办有一定规模的项目,西坝村有千头养猪场,井坝村有万只养鸡场,石龙村有特色小香猪饲养基地,鹿角垭、中江、井坝、长坝、白马、梁坪、齐坪七个村建有药材、花木、水果、特色蔬菜、七彩林业苗圃以及建筑建材加工企业,农户在这些业主的项目中得到土地租金、劳务两份收入。

近年来,赶场农村经济围绕经营“三大资源”、发展“三大经济”、加快“三大转变”、实现“三大目标”的思路,形成了以南江黄羊、金银花、干果、畜牧养殖、劳务输出等支柱产业,全镇生猪饲养量达3.5万头,南江黄羊存栏量7500头,主要分布在五村、六村、九村、十村以及川心、金骡、柳池等村。发展金银花4500亩,建成了鹿角垭村冯家梁(250亩),齐坪村(2000亩)银花示范园。发展核桃300亩。劳务收入年实现30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010年达到2330元,全镇财政收入实现281万元。

赶场镇城镇经济。全镇兴办集体及民营企业290个,总产值5000万元。全镇境内民营企业主要有8家煤矿(鹿角垭村4个,梁坪联办煤矿4家),风景名胜区1个,石膏矿1个,小巫峡电站、铸钢厂2家,苗圃基地1家。先后招商引资500万元在赶场从事矿业、土地开发,并在西坝建成土地流转、招商引资工业园区。全镇年产原煤4.5万吨,年发电量60万度。

赶场镇旅游经济。围绕“旅游名镇,打造精品”的发展思路,充分挖掘小巫峡风景区发展潜力,先后投资500万元开发了五彩洞、峡门亮道、、逍遥洞娱乐城等旅游新亮点,完善了景区停车场、供水等基础设施,实现了景区水、电、路、通讯“四通”,餐饮、娱乐、住宿、停车等服务设施完善,大大提升了小巫峡景区知名度,景区年接待游人5万余人次,旅游收入300万元,旅游产业开发为近百人提供了就地务工的机会。

基础设施建设。赶场交通发达,双江路(南江至通江)贯穿其境,是关路、红岩、兴马、大河、关田、贵民等乡镇通往县城的必经之路。全镇12村实现通公路,公路里程达180公里;中小型水库容量56700立方米;有供水站2个;小型电站4个,总装机容量1350千瓦/小时;集贸综合市场1个,总面积250平方米,全镇电力覆盖率、通讯覆盖率、电视普及率均达100%。

全乡人民继续向前,为在2020年建成全面小康而努力奋斗。


镇风民俗

赶场历史文化悠久,出土有秦、汉、南北时期的货币,如秦半两(公元前221--207),货泉(14枚),布泉(14枚),大泉五十(7枚),铁五铁(516枚)、剪边五(190枚)等,总数达700枚。

赶场镇红军文化丰富,有红四方面军战斗过的鹿角垭、甑子垭战斗遗址,有李先念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赶场活动的遗物和照片;有217位红军烈士英名的忆红塔;有红军救民族于危难、解大众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经典故事。

赶场镇民俗文化深厚,其生产、生活风俗中有迎春、忌戊、保苗、祈雨、尝新、扫圈、破土、上梁、哭嫁。礼仪习俗有婚礼(农村有清庚、落拜、报期、迎亲、周堂、拜客等具体礼节);丧葬(农村有举丧、戴孝、报丧、人殓、安葬等礼节);寿庆习惯要求年满花甲(60岁)后才可举行寿庆;寿庆一般是三年、五年一庆,“起一”大庆。

赶场镇有丰富的旅游资源。省级风景名胜区——小巫峡风景名胜区竞秀其问,景区的峡谷两岸峭壁高500余米,峡长二公里有余,峡口斧劈剑削出两扇峡门,明江水奔门而出。所开发的“金猴望山”、“诗仙观景”、“鳄鱼奔江”、“双龟追龙”、“观音坐莲台”、“二郎神镇峡”等风景,使游人目不暇接,乐在其中。清南江县令王经芳有《小巫峡赋》赞为: “万山环罩、峰排十二、棋列星罗、怪形奇状、秀挺襄中、人力亦奇、手夺天工。”特别是五彩洞中的“天上粮仓”,据溶洞专家考证,堪称地下奇观,世上奇绝,让人叹为观止。


社会事业发展

赶场教科文卫等事业蓬勃发展,共有学校14所,其中:中学1所,小学13所,幼儿园6个,老师总人数151人,在校学生总数达2236人,敬老院1个,老年活动中心1个,文艺宣传队1个,文化体育站1个,中心医院1所,13个村卫生室,其中甲级村卫生室1个。民营药店8个。这里有享誉中外的中国根艺美术学会会长、高级根艺美术师;有被称为“中国第一家农民公园”的明江公园;有行程3000公里,在县内外演出120多场次,观众达8万余人次,深受群众喜爱,得到省、市、领导重视和肯定、誉满大巴山的拐棍宣传队。赶场每年都举办篮球、书法、根雕等群众性文体活动,其文化体育活动开展得红红火火。


民间艺人

黄光照,男,现年82岁,共产党员,一生职业从教,历任校长于教坛整整42个春秋。退休后一直进行根艺创作,创作作品2000多件,数百件作品被中外收藏家收藏,1994年由“中国四川巴山根艺沙龙”在深圳美术馆举行了黄光照根艺大展,1995年、96年、97年参加了第七届、第八届、第九届中国西部商品交易会,2000年、2003年参加了第七、八、九届根艺美术优秀作品展,均获奖。全国十多家报刊作了全面报道,被誉为中国根艺美术学会会员,高级根艺美术师,《中国根艺美术辞典》入选人,《中国现代古院工艺荟萃》入选人。现被南江县赶场小学根艺创作文化聘为根艺指导老师。


知名人士

王家舜,男,现年80岁,共产党员,1958年参工,先后于赶场乡任文书、团支部书记,赶场区委组织干事,组织委员、区长、区委副书记、书记、县人大委员、副县级调研员。任职期屡受嘉奖,先后被评为巴中市十年创辉煌“劳动模范”,乡镇文化事业建设“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旅游开发“先进个人”……。退休后一直保持晚节为党陷余热,担任南江县关工委副主任,赶场镇关工委执行主任、赶场镇老年协会名誉会长、赶场镇老科协会长、赶场镇老体协会会长、赶场拐棍宣传队队长。2015年被评为全国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2016年被巴中市老龄委评为老龄工作先进个人。

熊星明,男,生于1972年,现年45岁,1996年毕业于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分配到中央军委总参谋部工作,随后于中央军委总装备部工作,现在于中央军委科技部工作。

黄光照,男,现年82岁,共产党员,中国根艺美术学会会员,高级根艺美术师,现被南江县赶场小学根艺创作文化聘为根艺指导老师。


文化古迹

1、福兴桥:

福兴桥始建于道光八年六月,是一座名胜石拱古桥,桥跨11米,高6米,宽4.8米;桥面为木结构桥廊,长35米,高6米,7排柱子,人字脊,小青瓦房面。病害情况:石拱未出现异常现象,拱桥小河街方向左侧墙和桥头梯步局部开裂,桥梁栏杆为临时木栅栏,因年久桥廊木柱、木梁、木檩、木桷出现多处腐烂,桥廊屋顶多处漏洞,已危及行人安全。县交通局制定了整治方案:侧墙、梯步裂缝采用水泥砂浆勾缝,桥廊栏杆重新设置为木座椅式,桥廊木柱、木梁、木檩、木桷全部更换,桥梁屋顶重新按古桥装饰改造,并对资金进行了测算。由于无资金来源,社区为确保过往行人人身安全,组织人力进行了拆除,目前桥主体和石碑保存完整,石碑字迹部分风化,但尚可辨认字迹。


2、甑子垭红军战斗遗址:

1933年腊月30日,红四方面军徐向前、李先念所部,时任重机枪连连长洪学智带领重机枪连沿刀背梁到国军驻扎营地甑子垭碉堡下,调虎离山,诱使国军离开工事,展开追击,趁机占领了国军甑子垭碉堡营地,并尾追国军所部,逼至严家垭陡坡低洼处,对面150米处簸箕田梁上,红军设置机枪阵地,歼灭了国军所部一个营,当时老百姓收敛国军尸体,将其埋葬于严家垭处,取名叫“万人坑”。目前甑子垭战斗遗址碉堡尚存,依稀可以想象当时的激烈战斗情景。


神话传说

赶场镇,神话传说颇多,诸如:《小巫峡》、《石龙寨》、《石佛寺》等,现录小巫峡传奇于后。

话说,神门的火山上耸立着一尊巨大的人形怪石,亿万年间,春去东来,雨雪风霜,吸天地之灵气,受日月之精华,慢慢的有了灵气,成立妖精,满山闲逛,一天顺流而下,到了长滩,忽见河水消逝,甚觉奇怪,找来山神、土地问是何故,告知,流入阴河,石妖纳闷着回到山上,看到对面一座大山,形似渡船,心想将其拖到长滩堵住阴河,江柳湾、西清、新立变成海洋,每天乘船游玩,岂不快哉,于是找来九山龙神,令其呼风唤雨自个儿去拖船山。山神土地惧其不已,偷偷将消息报告上天,玉帝闻之,勃然大怒,传来专镇妖孽的灌江守神二郎杨戬,令其前往剿灭。二郎神带着梅山兄弟来到神门,将石妖抓住,令其将船山拖回原处,废了妖术,用定根法定住石妖,将其头扭向背后,又招来九山龙神,一顿训诫,忽见长滩前面二山合拢,河水至此不见,心想莫不是妖孽作祟,于是,抽出赶山鞭,凌空劈去,轰隆隆,一阵巨响,石土翻飞,水花四溅,两山分开,中间一道幽深的峡谷,流水淙淙,顺谷而下,阴河变成明水。二郎神收了神鞭,对九龙训道:尔等不守本分,助妖精作孽,罚尔等于长滩右山守护,如有妖孽作祟,立时禀报,若闲聊无事,可在谷边山洞中修炼,修成正果,我自报告上帝,令其入海。自此峡谷奇险清幽,风光秀丽,神似巫峡,两岸溶洞密布,洞内钟乳石景如瑶池、龙宫,想啥有啥,凡所应有,无奇不有。人们将此峡名曰小巫峡,河水名曰明江。


山歌民歌

誓将红军旗帜插九州

党向人民挥巨手,革命烈火烧心头。

肩挑巴山飞步走,誓将红旗插九州。

要把乾坤颠倒颠

锣鼓咚咚响连天,共产党来到大巴山。

工农联合成一体,要把乾坤颠倒颠。

黑夜有了北斗星

吃菜要吃白菜心,当兵要当红军兵。

穷人跟着共产党,黑夜有了北斗星。

穷人离不开共产党

花儿离枝不开放,瓜儿离秧不成长。

禾苗生长靠太阳,穷人翻身离不开共产党。

天上无云不下雨

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土不生根。

穷人没有共产党,挣断铁骨难翻身。

人人心向共产党

地下葵花行对行,朵朵葵花向太阳。

葵花好似穷工农,人人心向共产党。

永做革命火车头

《共产党宣言》拿在手,句句真理记心头。

万里征途不迷向,永做革命火车头。

住在深山没搞头

住在深山没搞头,既出野猪又出猴。

要得夫妻同床睡,除非包谷收上楼。

不落富家落贫家

不高不矮一枝花,不落富家落贫家。

五荒六月花谢了,十冬腊月又开花。


独唱(齐唱)

清早起来去上山

清早起来去上山,扛把锄头吃烟锅。

看见情妹在洗脸,锄头不往土里钻。

清早起来脚打漂

清早起来脚打漂,连走三步跌九跤。

阴魂跟到姐去了,一追追到奈何桥。

清早起来去上桠

清早起来去上桠,半树梨子半树花。

捡个石头打过去,边吃梨子边看她。

清早起来去割草

清早起来去割草,露水汪汪割不到。

哪个帮我割一背,我给他做个花荷包。

菩萨笑的爬壁头

清早起来去放牛,一放放到庙里头。

脱了裤子要把手,菩萨笑的爬壁头。

白布汗褂袖儿长

清早起来去上梁,梁上没得我的郎。

我的郎来我认得,白布汗褂袖儿长。

清早起来把河下

清早起来把河下,拿把梳儿梳头发。

前面梳的一片瓦,后头鬓鬓金簪插。

好像昨晚我俩个

清早起来去下河,两只画眉打成坨

叫声姐儿快来看,好像昨晚我俩个。

出门欢喜进门愁

清早起来懒梳头,打开后门看石榴。

石榴树上鹦哥叫,出门欢喜进门愁。

留客不如早打发

清早起来到姐家,姐在床上诓娃娃。

叫声姐儿快起来,留客不如早打发。

太阳出来绯绯红

太阳出来绯绯红,燕儿出来打蚊虫。

蚊虫落在燕儿口,贤妹落在我怀中。

太阳出来照白岩

太阳出来照白岩,照得贤妹快过来。

铜盆打水把脸洗,好似观音坐莲台。

太阳出来照高楼

太阳出来照高楼,照见贤妹巧梳头。

左边梳的龙摆尾,右边梳个凤点头。

太阳出来照山冈

太阳出来照山冈,做起活路没心肠。

人在这边做活路,眼望那方瞟小郎。

笑眯笑眯走拢来

太阳出来照白岩,照见贤妹送饭来。

手里拿把花花扇,笑眯笑眯走拢来。

腊月十五还在香

鸡蛋香来鸭蛋香,郎口没得姐口香。

正月十五亲个嘴,腊月十五还在香。

嘴学猫叫到屋来

你要来就今晚来,奴家今晚在做鞋。

你在后园学猫叫。嘴学猫叫到屋来。

妹儿身上医断根

闷闷沉沉眼不睁,相思病儿害在身。

灵丹妙药医不好,妹儿身上医断根。

再打也不丢情郎

脚踏板凳手攀墙,眼泪汪汪望转郎。

昨日为你挨了打,再打也不丢情郎。

天晴过后下大雨

天晴过后下大雨,奴家挨打就为你。

前门打到后门里,眼泪未干又想你。

莫趣莫趣摸耳朵

吃了饭来就上坡,听我唱个快山歌。

三个两下唱完了,莫趣莫趣摸耳朵。

山歌本是古人留

山歌本是古人留,留给后人解忧愁。

一天不把山歌唱,多少英雄白了头。


脱贫攻坚

一、全镇基本情况

赶场镇位于南江县东北部,辖13个村,67个村民小组,1个街道居委会,总人口18561人。2014年底全镇有建档立卡贫困户726户、2614人。全镇有贫困村4个,分别为石龙村、长坝村、白马村、齐坪村。通过精准帮扶,全镇目前共计脱贫375户1457人(其中2014年脱贫148户547人,2015年脱贫118户、482人,2016年脱贫113户428人),下余351户,1157人未脱贫。2017年计划脱贫94户314人,其中省脱贫目标222人,县脱贫目标94人。剩余257户,843人计划于2018年度全面脱贫。


(一)贫困村基本情况。石龙村辖5个村民小组,有农户401户1498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92户339人(2014年脱贫12户48人、2015年脱贫14户58人、2016年脱贫6户27人、2016年底有未贫人口60户206人),2017年预脱贫4户14人;长坝村辖4个村民小组,251户,909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49户188人(2014年脱贫7户27人,2015年1户4人,2016年脱贫6户28人,2016年底有未脱贫人口35户130人),2017年预脱贫3户10人;白马村辖4个村民小组,有农户386户1479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14户435人。2016年已全部脱贫。

(二)非贫困村基本情况。鹿角垭村有贫困户43户、139人(2014年脱贫24户81人、2015年脱贫1户4人、2016年脱贫2户6人,2017年底未脱贫人口16户48人),2017年预脱贫1户4人;中江村有贫困户16户、64人,(2014年脱贫5户27人、2015年无脱贫人口、2016年脱贫4户12人,2016年底有未脱贫人口7户25人),2017年预脱贫7户25人;白梁村有贫困户92户、316人(2014年脱贫7户21人、2015年脱贫14户46人、2016年脱贫7户29人,2016年底有未脱贫人口64户220人,2017年预脱贫2户9人);井坝村有贫困户22户、90人(2014年脱贫2户2人、2015年脱贫4户15人、2016年脱贫2户9人,2016年底有未脱贫人口14户64人),2017年预脱贫3户13人;梁坪村有贫困户77户、281人(2014年脱贫12户40人、2015年脱贫19户78人、2016年脱贫7户23人,2016年底有未脱贫人口39户140人),2017年预脱贫2户7人;西坝村有贫困户63户、242人(2014年脱贫33户134人、2015年脱贫8户37人、2016年脱贫3户12人,2016年底未脱贫人口19户59人),2017年省预脱贫2户5人,县减贫目标25人;川心村有贫困户33户、103人(2014年脱贫14户49人、2015年脱贫3户6人、2016年脱贫2户7人,2016年底有未脱贫人口14户41人),2017年县减贫目标7人;柳池村有贫困户24户、63人(2014年脱贫5户17人、2015年脱贫1户4人、2016年脱贫2户4人,2016年底有未脱贫人口16户38人),2017年无减贫人口;金骡村有贫困户27户、94人(2014年脱贫4户11人、2015年脱贫4户17人、2016年脱贫1户4人,2016年底有未脱贫人口18户62人),2017年有省预脱贫1户4人,县减贫目标10人;

二、双“七有”推进情况

白马村、齐坪村两个贫困村“村七有”均已达标。

石龙村“村七有”目前已经解决基本解决全村安全饮水,农网升级改造已经基本完成,其中2、3、5社完成高压升级改造,1、4社完成低压升级改造、目前易地搬迁已经全面启动,三社观音寺聚居点也正在积极实施中,目前暂未通宽带网络,已经纳入“双七有”项目库。

长坝村已完成农网升级改造,保障了安全用电,2017年实施村道通畅工程2.2公里,有通村硬化路,全村安全饮水已经解决1、3社,2、4社正在积极实施、全村易地搬迁30户,已经全部启动,其中完成入住12户。

三、驻村帮扶落实情况

(一)全面落实帮扶政策。四个贫困村均落实了帮扶单位。石龙村由县国税挂联帮扶;长坝村由县招商局挂联帮扶;白马村由市民政局挂联帮扶。9个非贫困村中2016年底有未脱贫贫困户20户以上的梁坪村由县国税局帮扶,白梁村由市民政局帮扶,均已经下派第一书记,其他非贫困均由镇人民政府下派了村主任助理。

(二)科学制定帮扶规划。全镇根据各村双“七有”完成情况,在年初有的放矢的编制了项目库,列出了完成时间表,对已经脱贫的贫困村白马村,制定了巩固提升实施方案,确保脱贫不返贫。目前全镇易地搬迁稳步推进,全镇纳入易地搬迁250户,目前已启动235户,建成入住111户,主体完工有齐坪村岳家湾聚居点,冉家岭聚居点,同时启动石龙村观音寺聚居点建设。

(三)务实开展挂联帮扶。镇党委、政府印发了《关于调整结对帮扶建档立卡贫困户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帮扶责任,同时按照组织要求,明确驻村工作组必须每月到村15天到村指定工作,帮扶责任人,每月到村开展帮扶工作不得低于1天,每季度同贫困户共同劳动一次。

(四)全力推进产业发展。紧紧抓住“两个订单”。一是订单农业,大力发展灯笼椒等有机蔬菜种植,全镇订单种植灯笼椒800余亩;二是“杂粮王”订单,印发《赶场镇“杂粮”推广种植实施办法(试行)》,夏季推广种植黄豆3650亩,小豆800亩,甜荞250亩,小玉米250亩,秋季种植白豌豆1920亩,小胡豆1600亩。大力回引创业。目前已回引建成以花卉、特色养殖、特色种植等为主导产业的30余户大户,并创办了专业合作社。2017年长坝村回引吴友志创办南江县众望土鸡养殖专业社,梁坪村回引谢思刚养殖1000野兔余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