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非遗保护 - 南江县文化馆

今天是2024年04月26日 星期五

南江县朱公乡杨岭山村史 钟山村村史 正直镇育林村村史 南江县寨坡乡洋垭村村史 寨坡乡溪口村村史 元潭社区历史 元潭镇元潭村村史 元潭镇下坝村村史 元潭镇五梁村村史 元潭镇彭家缘村村史 南江县元潭镇檬子村村史 元潭镇凉水社区史 元潭镇回龙观村史 元潭镇韩岭村村史 玉皇观村志 兴马乡饮马池村史 杨坝镇田垭村村史 双庙村村史 李寨村村史 熊家坝村村史 兴马乡红岩观村村史 南江县兴马乡罗岗村村史 下两镇天关村村志 南江县下两镇江口村村史 南江县下两镇柑树坪村村志 五山村村史 南江县下两镇瓦坪村村史 南江镇双元村村史 双桂乡红豆村村史 南江县沙河镇星光村村史 南江县仁和乡钟家湾村村史 坪河镇关坊村史 楠坪村村史 渔坝村村史简编 南江县朱公乡刘家塝村村史 南江县朱公乡百坪村村史 南江县正直镇柳树村村史 南江县长赤镇书房村村史 南江县元潭镇字库村村史 南江县元潭镇石寨子村 南江县下两镇黄坪村村志 南江县双流镇磨垭村村史 南江县双流镇黄垭村村史 南江县双桂乡马桑村村史 南江县石滩乡石河寨村村史 南江县沙坝乡三河村村史村情概况 南江县沙坝乡铧尖村村史 南江县沙坝乡大湾村村史 南江县桥亭乡山寨村村史 南江县坪河镇人民村村史 南江县平岗乡桅杆村村史 南江县平岗乡断桥村村史 南江县红四乡沈坡村村史 南江县贵民乡土潭河村村史 南江县贵民乡双田村村史 南江县贵民乡铧厂村村史 南江县光雾山镇大营村村史 南江县关田乡西坪村 村史 南江县关路乡雄岭村村史 南江县关路乡乡史 南江县关路乡邻江村村史 南江县关路乡苍蒲村村史 西沟村村史 南江县关坝镇五郎沟村史 南江县赶场镇长坝村村 史 南江县赶场镇石龙寨村村史 南江县赶场镇白马村村史 南江县大河镇李家岩村村史 庙坪村村史 流坝乡梅岭村村史 南江县红四乡刘家村村史 凉水社区史 红岩乡红寨村村史 红光镇房龄村史 红光镇柏山村史 南江县和平乡孟山村村史 韩岭村村史 桂花园村村史 南江县云顶村村史 南江县高桥乡五山庙村村史 南江县高桥乡龙潭村村史 箭杆村村史 高家河村史 齐坪村村史 甘溪村村志 佛尔岩村村史 凤仪乡永合村村史 凤仪乡清花村村史 凤仪乡东流村村史 大河镇太平山村村史 白珠村村史 正直镇望龙村村史 南江县和平乡油榨坪村村史 红光镇茨竹村史 南江县赤溪镇西厢村村史 文昌村史 蒲坪村村史 南江县赤溪镇金银村村志 侯家乡北峰村村史 南江县红四乡斜岩村村史斜岩村村史 钟山村村史 坪河镇关坊村村史 南江县坪河镇人民村村史 南江县八庙镇小寨村史 南江县八庙镇乡史 南江县八庙镇普照寺村村史 南江县八庙镇谢家坪村村史 团结乡罗沟村村史 南江县关坝镇小田村村史 南江县关坝镇西沟村村史 南江县关坝镇五郎沟村史 团结乡罗沟村村史 南江县八庙镇小寨村史 南江县八庙镇乡史 南江县八庙镇普照寺村村史 南江县八庙镇谢 家坪村村史

概 述

江口村隶属于南江县下两镇,距县城56千米,下两镇5千米。江口村属亚热带季风气候,一年的雨量多集中于5-8月份,平均气温在30摄氏度左右,东与下两镇老君村接壤;南与岷江支流南江河抵界;西与赤溪乡蒲坪村一溪相隔:北与燕山乡双庙村相连。幅圆面积3.7平方千米。川陕高速,广巴铁路横穿江口村。村内四条出入村水泥公里,四纵四横,出入极为方便。地形属浅山形结构,一山地为主,南低北高,平均海拔在700米左右,土地肥沃,雨水充沛,日照强,适宜于多种农作物生长。全村有耕地640亩,农户240户,总人口840人,下设4个居民小组。由于是山地,森林面积占三分之二,最适宜发展种植业。

江口村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富,有清朝时代修建且保存基本完好的古庙——钟山寺。已有数百年历史,每年的庙会让你感受到佛教文化的无穷魅力。

江口村人杰地灵,人才辈出,众多的国家工作人员、大学生、历届佳村及村领导干部,复员退伍军人和众多有志人士,他们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做了不懈努力,是自己的家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江口村人民勤劳质朴、热情好客,无论哪家有大小事,他们都会主动前来帮忙并祝贺,在那里你可领略应酬嘉宾流利的顺口溜、主持词和别开生面的主持仪式,让你耳目一新。同时还可以见识厨师的精湛厨艺,“十大碗”中的坨子肉、酥肉大饱口福。


江口村由于生产底子薄,交通不便,当地主要依靠传统的种植业、养殖业和外出务工挣钱来维持生活,没有支柱产业,基础设施不健全,因贫、因病、因学制约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有很多家庭成为贫困户。2015年江口村被纳入国家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计划,通过一系列的帮扶措施,2015年有5户,22人脱贫。2016年有4户,17脱贫。2017年全部脱贫,全面小康。2016年国家增加了扶贫资金投入,对边远户,交通不便,土坯房全面实行改造,异地搬迁,全村共建聚居占2个,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布局。并对全村15.3千米的泥碎路全面标准化硬化。还计划建350亩产业园作为支柱产业。这时人们出门有车子,家有好房子,真正过上了好日子。

[本村获得的重要荣誉和称号]


大事记:

2015年江口村被纳入国家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计划。巴中市政法委选派年轻有为,勤于谋事,善于做事,敢于任事的马平同志担任江口村第一书记。马书记到村与原来的两委班子成员和谐共事,为江口制定了三年脱贫全面小康的宏伟计划,白天走村窜户,晚上共谋反思,常常是山泉解渴,方便面充饥,节假日不休息,吃住在农村,短短三个月,他心的宏伟蓝图勾画而成。


1、要脱贫,修好路。

马书记为了解决江口村的行车难,四处奔走争取资金,建成标准化水泥路15.3千米。

2、改善住房:

脱贫三年改造土坯房,危房,异地搬迁共建聚居占2个解决了36户145人的住房难。

3、整治塘库,解决人畜饮用水。

江口村共有大小塘库九口,建于六、七十年代。施工及建设条件差,全部是病险塘库,白天装太阳,晚上装月亮,村民还是靠天吃饭。马平同志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到处奔走筹集资金   万元,近两年时间全部整治,目前塘库水波清粼,鱼鸭成群,并新建引渠2.8千米新建滤水池2口,全村240户840人全部用上干净标准的自来水。

4、文化、娱乐、体育、卫生设施、通讯网络。

“要脱贫,文化必先行”,这是马书记的口头禅,在办公点开设了适合村民种养业以及治富有关的图书室,有图书1200册,村民可以在阅览室就读或借读。娱乐室农闲及节假日村民可以在这里开展各种娱乐活动,互相谈心,拉家常。

体育活动新建标准篮球场一个,标准乒乓台、各样健身器材,村民在农闲时可以参加各项体育活动。

村卫生室:各样检测设备、中西医结合,做到了小病不出村,还定时请中心卫生院的医师、专家走村串户,诊断就医。

江口村2016年在马平同志的精心策划下争取资金,在电信公司的帮助下网络覆盖全村,户户看上了网络电视,用上了手机,不少村民用上了网络计算机,把全世界变成了一个小村庄。

 

第一章 地理位置与历史沿革 

第一节 地理位置

江口村位于南江县下两镇,距南江县城56千米,下两镇镇政府5千米,东与下两镇老君村接壤,南与明江河支流南江河抵界,西与赤溪乡蒲坪村一溪相隔,北与燕山乡双庙村相联,平均海拔在700米左右。


第二节 历史沿革:

下两镇早年叫两河口,因为一条河从东边的高桥,另一条从西边的赤溪,两条河流在此汇合,故称作两河口,是岷江的支流。江口村就在两河的上游,村名由此而得。

解放前地方政府实行“保甲制”村“x保”组“x甲”。

1950年12月18日南江县人民政府成立,全县废除保甲制,成立了县、区乡、村政府。

1956年3月25日,南江改乡(镇)人民政府为乡(镇)人民委员会,如:下两乡为乡人民委员会,江口村为村人民委员会。

1058年10月农村普通建立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下两镇改为下两人民公社。

1968年8月,南江县成立了革命委员会、乡、村相继成立了革委会,村由革委会主持工作。

1978年12月公社革委员改为公社管理委员会。

江口村村名为十大队管委会。

1980年12月南江县人民政府成立,人民代表大会机构成立。

1984年3月全成立县、乡、人民政府,撤销公社管理委员会,乡以下设村,村以下设组沿用至今。


第三节 村名由来

江口村在下两河畔,过去人们出行靠涉水摆渡属明江上游,也是明江的入口之处,江口村由此而得名。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与物产

第一节 地质地貌

江口村属于老君山向西南方向辐射的支体山脉,属于浅山地结构。地形南低北高,两条溪水由北向南汇入南江河,小溪的两边是高低有序的粮田,半山中有座房屋,映照在青山田野之中,山顶是成片森林。如今是青山绿水。


第二节 气候条件

江口村属南江下五区的一个村,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年最高气温在38℃,冬季最低气温在-1℃左右,全年平均降雨量一般在500毫米左右,雨量集中在5-8月份。


第三节 农作物和野生资源

粮食类:水稻、玉米、小麦、马铃薯、红薯、杂粮。

经济作物:油菜、烟叶、魔芋。

瓜果、蔬菜:青菜、萝卜、各类蔬菜、梨、桃、李、枣

树木类:松、柏、乔木、杂木。

动物类:牛、羊、猪、兔、鸡、鸭、鹅。

其它野生资源特产


江口村野生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山上蕨菜、根苔、毛竹笋、鱼腥草、苦麻菜,人们“春采野菜、夏扯笋、秋拾蘑菇、冬采果”。在林间、田头、路边“银羊藿、金银花、夏枯草、石菖蒲、巴岩姜、地苦胆”,让那些不能外出务工的留守老人也是一项治富门路,目前大量种植中药材,像芍药、牡丹、万寿菊不仅可作药而且还能美化环境。


第四节 自然灾害

七十年代遭受严重的冬冻,树木和庄稼大部分被冻死,造成第二年生活困难。

七十年代遭受一次雷击将江口村唯一的一棵千年古树击破,并击死一条巨大的蟒蛇,但无人员伤亡。

2003年遭受历史少见的旱灾,造成全村80%的水稻无收。

2008年汶川大地震,江口村50%的房屋受损,无法居住,列为南江县重点受灾村,并列为灾后重建。

 

第三章 经济建设

第一节 道路交通建设

江口村以前没有公路,运输物资全靠人工搬运。1997年,通过两地干部群众协商修建了3.5千米蒲江公路(蒲坪村至江口村),这是下两镇唯一的一个村修通了村道路,相继又修通下两镇至江口村的公路。公路修通了,由于无资金硬化,无专人养护,造成谁运输谁养路,晴天行车难,雨天无法行驶。2015年巴中市政法委派马平同志担任该村第一书记,多方争取资金,硬化江口村乡联村、村联组、组联户的网络式标准水泥公路15.3千米。


第二节 农田水利和农电建设

江口村从1958年以来先后修建了九口塘库,但是由于五、六十年代设备落后,所修塘库只能临时蓄水,均属于病危塘。2015年第一书记马平同志从水利部门争取资金将所有塘库重新整治,到目前可蓄水30万方,不仅解决了全村灌溉问题,还解决了全村人畜饮水,家家用上了自来水。

江口村在八十年代村民自筹资金,从下两电站立杆拉线并购买了一台50千伏的变压器基本解决村民照明问题,现在农村电网属电力公司统一改造、安装、管理,增加了变压器,达到了标准化、农村用电方便,米面加工、脱离粉碎、洗衣、取暖、做饭、木工、石工、建筑均达到电气化,大大提高了人民的生活质量。

 

第四章 生产和生活水平 

第一节 农业生产

一、解放后,农民分得了土地,积极性大大提高,但是仍然使用传统的耕作方式,事倍功半。


二、58年至78年间,国家经历了数次变革,建公共食堂、大炼钢铁、大跃进、十年文革、林彪集团、四人帮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严重波及了农业生产,大部份农民靠吃救济粮,同时干多干少一个样,集体劳动,出工不出力,把发展农副当成资本主义的尾巴进行批判,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使生产生活受到很大影响。


三、78年至2003年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实现改革开放,全部摘掉‘地、富、反、坏、右’的帽子,开展平反、昭雪,全国人民把精力全身心地投入到发展国民经济。”

(二)实行农业生产承包责任制,把土地承包到户、到人实行按劳计酬和多劳多得,打破吃大锅饭和端铁饭碗。

(三)开放市场,搞活经济

七十年代农民赶场走亲必须请假,严禁个人进行农产品交易。改革开放国家鼓励农民进城经商务工,农副产品免税交易,农民经济收入大大增加。

(四)七十年代农业学大寨,大兴水利和改土工程,为农业生产创造了良好条件。

(五)积极推广良种,特别是水稻、玉米等地膜育秧、宽窄行栽培,大大提高了产量。

(六)寻找致富门路,1989年大力推广种植白肋烟,农民增收、地方增税。

(七)1984年贫困的江口村人民获得了国家救助的人平30元赊销款。

(八)尽管生产有所发展,但是税费过重,老百姓要负担屠宰税、农业税、人头税、农业税附加、特产税、地方建设集资、建房手续费、超建罚款、计划生育罚款、教师发不起工资、农民交不清提留。

(九)2005年国家结束两千多年农民种田交税的历史,实行农民发直补,学校两免一补,农村实行医疗、住院报销。

十八大以后,国家提出2020年中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2050年GDP达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发展理念,以“六个精神”为目标,为实现2020年全面小康而努力。

改革开放带来的新变化:

1、种田不交税,农民发直补。

2、合作医疗报费用,如今看病不难。

3、学生“两免一补”,读书少花钱。

4、山更青,山更绿,环境大改变。

5、老人月领养老金,五保、低保有人管。

6、农业结构调整,经济作物为主。

7、消费水平上档次,家用电器进农家。

8、交通方便,多家购买小轿车。

9、文化生活大提高,电视、手机、网络普及。

10、农村大改造,全部住上新房子。

11、治安水平提高,犯罪率减少。

12、人际关系和谐,家庭和睦温馨。

13、政府转变职能,以百姓为中心。

14、重视教育,人文素质提高。

15、一日三餐,质量提高。


第二节 副业生产

民国初期,家庭副业主要纺纱织布,换布搭布,自给自足,集体生产建养猪场、粉房、米面加工,由于农业生产成本太高,税费高,人民开始转变观念,外出务工,由穷变富。

 

第五章 教育、卫生 

第一节 教育

解放放民国初,周家湾、斑竹园分有两所私塾,有钱人的孩子才能读书,在校学生不足二十人。民国中期,国民党军官、地下党员王涛出资在江口村中心点修建了一所占地120平方米的瓦木结构一楼一底的学校,当时不分姓氏,远近贫富家的孩子均可免费读书,并读下两远近闻名的饶奇老先生任教,当时在校学生达五十多人。解放后,校舍一直使用。由于校舍存在时间长久,随着生源增加,1982年在村委的领导下,村民集资、投劳、捐料将原来的校舍向后移100米,重新建了一所土木结构标准化校舍,可容纳五个教学,内设教室、办公室、宿舍、厨房、礼堂、内操场,学生最多时达到150多人。自建校以来,饶奇、廖化成、廖淑章、冉桂林、官茂林、王洪君、王桂昌、何干等三十多位教师在此任教,培养了党政干部、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大专院校人才一百二十多人。2013年,学校定点布局,下两镇村校全部撤消,学生回中心小学读书,江口村小学作为村政治、经济、文化娱乐中心。


第二节 卫生

江口村卫生室的前身是十大队合作医疗站,70年代本村二社王平昌拜老中医先生岳勇星为师,艺成之后接管合作医疗站,并组织专业人员在学校周围开荒种药,既解决了用药难,又增加了经济效益,合作医疗办的有声有色,前来就诊治疗的人无计其数,得到了民众的好评,多次获得上级表彰奖励。

江口村一社有名老兽医徐明杰,医猪医牛有独特的技术,几十年来集兽医、预防、治疗一体的为本村及周边人民服务,深受百姓的好评。

 

第六章 文化 

文化站:

江口村的文化活动最盛时期是70年代,时任该村妇女主任马邦玉,与学校老师协同利用农闲组织读村青年男女排练节目。在节假日,全村开大会时将平常排练的话剧、快板、唱歌、跳舞等节目进行公演,广受欢迎。村还购买了锣鼓,哪家有红白喜事并组织专业人员庆贺。

王德宽:四社人,唢呐师,一代传人。

王德青:一社人,唢呐师,二代传人。

王洪俊:二社人,锣鼓师,一代传人。

王佐昌:二社人,锣鼓师,二代传人。

王体昌:二社人,锣鼓师,二代传人。

 

第七章 古迹遗址

钟山寺庙宇是江口村唯一保存基本完整的古代建筑,始建于清朝年间,至今三百多年了,52年土改时将部份房屋分给村民作民宅,64年破四旧,66年文化大革命所有佛像,雕塑被毁, 现在部份建筑以及亭台塔保存基本完好。

 

第八章 姓氏及人口状况 

第一节 姓氏

江口村主要有以下姓氏:王姓、周姓、冉姓、邓姓、徐姓、郑姓、苗姓。

本村目前有周姓、冉姓、郑姓提供族谱、历史资料,其余姓氏暂无历史资料。


第二节 高寿老人

本村9旬以上老人名单,具体出生月份不详。

王桂昌,男,二社人,退休教师。

本村8旬以上老人名单:

周绍兰,女,一社人

廖淑兰,女,一社人

陈友余,男,二社人

苗琼昌,女,二社人

王明昌,男,四社人

郑秀明,女,二社人

唐淑华,女,一社人

冉廷吉,男,三社人

冉廷富,男,三社人

毛常秀,女,三社人

苗碧昌,女,四社人

 

第九章 党政社团组织

一、历任党组织主要负责人及功勋:

土改时村长:世界杯荣华

第一任支书:王洪谷  大队长:邓少华、王丽昌

第二任支书:王洪文  大队长:王洪谷

第三任支书:冉桂均、周绪华

第四任支书:周绪华  大队长:郑升明 重建学校

第五任支书:郑声明  大队长:周华明 集资安装农电

第六任支书:冉开均  村长:郑声明 王久昌 王平昌 王强

分别担任:修建村道路、改建学校

第一书记:马平 支书:冉开均 村长:王强

硬化全村公路,整治病险塘库,全村脱贫,完善全村设施设备,村民改造土坯房,易地搬迁,建聚居点,基本实现小康。

 

第十章 名人

第一节 历史人物

1933年李先念、徐向前等老一辈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南江人民打土豪,分田地,建立川陕革命根据地,成立全国第二大苏区,在这期间,江口村人民积极投身于革命。

王涛:江口村王家塝人,中共地下党员,国民党军官是中国共产党潜入国民党内部的地下党员,为重庆解放作出了巨大贡献。

王洪尧:江口村王家塝人,中共党员,1933年参加红军,跟随毛主席走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并参加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身体多次负伤,解放后回家乡享晚年。

 

第二节 成功人士

王世昌:中共党员,江口村二社人,毕业于云南大学物理系,出国留学,获得博士学位,毕业后就职于冶金矿业部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院士,科学家。

郑斌:中共党员,江口村二社人,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曾先后到南非、意大利、沙牧阿拉伯等国留学,并获得博士后学位,现就业于陕西省国家某科研单位。

王洪远:中共党员,江口村一社人,解放后参加工作,曾担任长征乡党委书记,下两区工委主任,晚年退休。

潘良富:中共党员,江口村一社人,曾参军在陕西省某部担任连指导员,转业后,担任下两乡人武部部长、副乡长,晚年退休。

王云宗:中共党员,解放后参加工作,曾担任元潭乡党委副书记,下两区民政办主任,晚年退休。

王勇:中共党员,分别担任元潭乡乡长、平岗乡党委书记、东垭乡乡长、八庙乡党委书记、大河镇纪委委员、南江县司法局检检组长。

 

第十一章  民间传说 

江口村有很多民间传说,老幼皆知的钟山寺庙宇,传说在清朝年间两大姓人家择宅基地,分别请阴阳先生择地建宅,第一位来到钟山寺后山脚下,择地定向示为宝地,将随身所铜钱一枚,埋入土中作为标记。次日另一大姓人家请阴阳先生至处择地建宅,也来到同一地选中此地,将头上一支金簪插入土中,正好插在铜钱中间的方孔之中之向择地,不久从汉中乘轿来到大巴山的李姓和尚寻宝地建庙宇,传经诵佛,更看重此地,从此三家各不相让,经官府仲裁充分建寺庙。李姓和尚获胜后,四方化缘动土修建庙宇,数年后修缮完工,庙中厅、殿佛像一应俱全,招众弟拜佛诵经,每天香会节、庙会游人如织,热闹非凡。传说李和尚临终尊佛规,用柴火焚身升天成仙,骨灰由弟子建塔存放,至今保存完好。

 

第十二章 民风民俗 

第一节 节日

春节,传统习俗是农历腊月三十或二十九过大年,正月十四过小年,从腊月三十称为“除夕”,这一天中午叫团圆年,合家团聚,饮食最丰富,饭前先敬祖宗家神,午饭后打扫清洁,晚上围大炉旁观看“春节联欢晚会”,到十二点才睡,从第二天初一起叫春节,这几天要走亲戚拜年,各个亲戚盛宴富餐,老人要给小孩红包。


第二节 习俗

一、婚嫁习俗

古时候,婚礼内容丰富,程序复杂,仪式庄重。从选择配偶到正式结婚,大致分为六个部分,所谓“六礼”。

一、纳彩:男家请媒人去女家说亲

二、问名:男家请媒人去女家何女方姓名及生辰年月

三、纳吉:男之得吉兆后,备礼通知女方,决定缔结婚姻

四、纳征:又称“纳币”,男方以聘礼送给女方,女方一接受聘礼就宣告婚姻成立

五、择期:男家择定婚期,备礼告知女方。求其女方佳期。

六、亲迎:新郎亲去女方迎接。“六礼”始于奴隶社会,历代封建法典,都有类似六礼的规定,后来缔结婚姻时,男方付给女方一定的财物作为“聘礼”,就源自六礼中的纳礼与采征。六礼中男方付给女方的身价为主要特征,是归礼教中包办婚姻与买卖婚姻相结合的具体体现。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是古往今来的人之常情。在精神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我们应该废除“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等固有的观念,严格遵守《婚姻法》的规定,做到结婚自由,离婚自由,坚决反对买卖婚姻和包办婚姻。


二、寿礼

生日就是父忧母难之时,是母亲生你的日子,过生日就是让人们铭记母亲生你时所受的痛苦,要是对生你的母亲烧化纸钱,如写“袱子”就是“母难之期”。

其实,祝寿的真正含义在于:当年过花甲、儿女事毕,事业有成,一生功德已成定局,有的在过生日之时,还赠送寿匾,把寿星的功德风范渗透在寿匾中,由亲友把寿星的品格风范加以总结,让其后代人世代传承。

三、祭祀礼仪

丧葬祭祀:父亲临终时,子女应该守在身边,聆听遗言,称为送终,然后把死者抬到椅子上安坐,停止呼吸后送进堂屋,称作入“中堂”或叫“正寝”,当即鸣鞭炮、烧纸,曰“落气钱”,请人给死者美容净身,紧接着穿寿衣,寿衣为单数(夹衫一件为两件),多少不等,穿寿鞋,戴寿帽,用布或草纸掩面,于二十四小时后入棺。

布置灵堂,布告亲友,在灵柩前摆放供桌、放贡品、放灵位,点长明灯。孝氏轮班守灵,并接待参灵者。奔丧者进展前,要先衣鞭炮,死者的长子应穿孝服,包孝帕在门外迎接参灵的人。女丧,娘家亲破烂来吊丧者,称为“人主”,人主将至,先放鞭炮,孝氏列队出门,悲哀礼拜,跪接人主。“封棺”,亲子和子女一律审在灵柩前,死者若是女辈,要等家人来检查后才能盖棺,盖棺后,要请德高望重的文人,用新的笔点上朱砂或新红,口颂赞词赞语。并在棺木上写画吉利语言或图案,叫做“压邪”,讨个吉利。

祭奠:在死者上山前,举行悼念。祭奠时,灵堂内烛光长明,香烟缭绕,三牲祭供,请奏哀乐,以示“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的孝行。祭文与悼念是一个意思。祭文多用韵文,悼词多用散文。